一种全负荷调峰燃煤发电系统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59179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657379.2

    申请日:2023-06-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负荷调峰燃煤发电系统,包括燃煤发电系统和电解水制氢系统,其中,该燃煤发电系统包括燃煤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升压站;该电解水制氢系统包括电解水系统、氢纯化系统、氧纯化系统、储氢系统、储氧系统;以及,该升压站与该电解水系统电连接。本方案通过燃煤发电系统匹配电解水制氢系统规模,以降低燃煤发电机组供电负荷,提升燃煤发电机组运行灵活性,实现燃煤发电机组全负荷调峰功能,同时还可向电厂周边城市、化工厂提供可靠、优质的氢气;此外,电解水制氢产生的副产物氧气可送入燃煤锅炉实现锅炉的富氧燃烧,可一定程度地稳定燃烧、提高锅炉效率,减少碳排放。

    一种电站冷风加热及烟气余热梯级利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54358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427809.2

    申请日:2021-04-21

    Abstract: 本发明保护一种电站冷风加热及烟气余热梯级利用系统,空气预热器下游烟道设有烟冷器,高温蒸汽管路连接至少1台背压汽轮机发电机组的一蒸汽入口,该背压发电机组的一蒸汽出口连接暖风器系统的蒸汽入口;该暖风系统的空气入口连接冷空气管路,该暖风系统的空气出口下游的冷空气管路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空气入口,还包含冷凝水管路,该冷凝水管路的进水口连接机组末级低压加热器下游的凝结水管,该冷凝水管路按照冷凝水的流向依次经过所述烟冷器、烟气‑凝结水换热器后返回连接机组首级低压加热器上游。本发明利用背压汽轮机排汽分级加热锅炉冷风,置换出高温烟气的热能用于加热凝结水和给水,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节约煤炭使用量。

    一种电站冷风加热及烟气余热梯级利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54357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427730.X

    申请日:2021-04-21

    Abstract: 本发明保护一种电站冷风加热及烟气余热梯级利用系统,空气预热器下游烟道设有烟冷器,该空气预热器包含2个空气入口,高温蒸汽管路连接至少1台背压汽轮机发电机组的一蒸汽入口,该背压发电机组的一蒸汽出口连接暖风器系统的蒸汽入口;该暖风系统的空气入口连接冷空气管路,该暖风系统的空气出口下游的冷空气管路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1的空气入口。通过上述结构,本发明利用背压汽轮机排汽分级加热锅炉一次冷风和二次冷风,大幅度提高了锅炉冷风温度,置换出高温烟气的热能用于加热凝结水,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提高机组的热效率,节约煤炭使用量,经济效益显著。

    风电制氢系统容量匹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13742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552594.9

    申请日:2020-12-24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风电制氢系统容量匹配方法,以电脑设备与程序进行运作,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步骤A:采集当地制氢容量数据、风电资源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步骤B:确定风机装机位置及容量数据;步骤C:日产氢量与储存容量数据匹配计算的相关数据预处理;步骤D:按照日供氢系数及存储倍数的组合进行遍历计算并获取匹配的决策参数;步骤E:根据决策参数筛选可行的容量匹配组合;步骤F:对于上述步骤E中的匹配组合参数进行供氢成本测算;步骤G:判断是否遍历完成所有组合;步骤H:对比所有匹配组合的制氢成本测算结果确定最优制氢系统容量匹配方案。实现了新能源在制氢系统产、供、储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新能源利用率,降低制氢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电站锅炉冷风加热及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412451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1910028726.9

    申请日:2019-01-11

    Inventor: 王巍 李少华 刘闯

    Abstract: 本发明保护一种电站锅炉冷风加热及烟气余热综合利用系统,高温烟道分支为并联的第一烟气通道和第二烟气通道,末端合并为低温烟道,第一烟气通道按烟气流向依次通过烟气-给水换热器和一次风空气预热器,烟气-给水换热器上连通有给水管路,还包含一次风管路,其按一次风流向依次通过所述一次风空气预热器和至少一级一次风蒸汽加热器,该至少一级一次风蒸汽加热器上连通有蒸汽管路,第二烟气通道经过二次风空气预热器,该二次风空气预热器上连通有二次风管路,通过上述结构,本发明将一、二次风加热过程各自独立,并对一次风实现梯级加热,通过调整蒸汽流量对一次风进行温控,合理控制端差,降低热损失,提高机组热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