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334945C
公开(公告)日:2007-09-05
申请号:CN200510090119.3
申请日:2005-08-10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野牛草成熟种子的灭菌方法,主要步骤包括:将野牛草种子从果颖中取出,用稀释的洗涤剂洗涤,并在流动的自来水中冲洗,进行常规灭菌预处理。在无菌条件下,70~75%乙醇溶液对种子灭菌30~60s后,用高浓度NaClO溶液对其振荡灭菌20~30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5~10次,种子去污染率达95%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320110C
公开(公告)日:2007-06-06
申请号:CN200510089877.3
申请日:2005-08-10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野牛草成熟胚为材料建立其再生体系的方法,包括四个培养阶段:(1)外植体直接培养诱导愈伤组织(2)愈伤组织继代培养(3)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4)体细胞胚再生植株。培养过程中前三阶段所使用的培养基是在含有2,4-D和6-BA不同配比的Ms并培养基上进行,第四阶段体细胞胚在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上发育成完整植株。在胚状体诱导前对愈伤组织进行一段时间的干燥处理,显著的提高了体细胞胚的诱导率。
-
公开(公告)号:CN1737128A
公开(公告)日:2006-02-22
申请号:CN200510090078.8
申请日:2005-08-1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五叶地锦成熟胚为材料建立其再生体系的方法,包括三个培养阶段:(1)成熟胚剥离后培养诱导愈伤组织;(2)愈伤组织继代培养;(3)愈伤组织中体细胞胚的发生和胚状体发育成植株。在继代培养中采用分步降低2,4-二氯苯氧乙酸2,4-D浓度的方法,使体细胞胚的发生率高达59%,可做为五叶地锦遗传转化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16508465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541751.3
申请日:2023-05-15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樟子松冬季增绿和抗寒性提高的方法,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向樟子松滴灌和施肥,在休眠期前1~3个月按快速生长期单次推荐施肥量的1/3~1/2施肥,按快速生长期单次推荐灌水量的2/3~4/5滴灌。发明人通过持续研究发现,通过降低施肥量和灌溉量,能够增强冬季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樟子松抗寒性,同时减少叶片失绿,特别是本发明方法处理下樟子松的相对电导率将至24.31%、MDA含量113.14nmol/gDW,相比于常规灌溉施肥处理、只滴灌不施肥处理、施肥量和灌水量更高的水肥一体化处理都更低,抗寒表现最优。
-
公开(公告)号:CN115517129A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1343788.7
申请日:2022-10-31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树木育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樟子松容器大苗的ICU综合精准管护种植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对移栽后的樟子松容器大苗适时施用复合肥和吲哚丁酸,使移植后的树体能够迅速缓苗和恢复正常生长,保证樟子松容器大苗维持最佳生命状态,提高樟子松容器大苗的的成活率和生长势。
-
公开(公告)号:CN100381564C
公开(公告)日:2008-04-16
申请号:CN200510090078.8
申请日:2005-08-1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五叶地锦成熟胚为材料建立其再生体系的方法,包括三个培养阶段:(1)成熟胚剥离后培养诱导愈伤组织;(2)愈伤组织继代培养;(3)愈伤组织中体细胞胚的发生和胚状体发育成植株。在继代培养中采用分步降低2,4-二氯苯氧乙酸2,4-D浓度的方法,使体细胞胚的发生率高达59%,可做为五叶地锦遗传转化体系。
-
公开(公告)号:CN106134945A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申请号:CN201610412129.2
申请日:2016-06-14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繁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蒿柳种子繁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蒿柳果穗,依次进行:1)采种与制种,2)种子萌发,3)幼苗培养,4)穴盘壮苗,5)移栽,最后得到蒿柳实生苗。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进行育苗,萌发率可以达到98%,成苗率99%,育苗环境条件可控,植株高,长势好,根系发达,综合得苗率95%以上。本发明突破了蒿柳种子直播育苗萌发率和成苗率低的瓶颈,显著提高蒿柳得苗率和苗木质量,同时有助于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大群体全同胞家系,大大提高柳属植物育种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0334946C
公开(公告)日:2007-09-05
申请号:CN200510090496.7
申请日:2005-08-1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迎红杜鹃组培快繁和驯化移栽技术。该技术包括以迎红杜鹃无菌实生苗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的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丛生芽生根诱导,组培苗移栽前水培驯化,最后移到花盆,获得迎红杜鹃再生植株的过程。本方法适用于不同地理种源的迎红杜鹃,组培苗丛生芽增殖系数高,生根整齐,移栽经水培驯化后,成活率较高,适用于迎红杜鹃苗木商业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320108C
公开(公告)日:2007-06-06
申请号:CN200510087729.8
申请日:2005-08-0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止植物愈伤组织褐化现象产生的方法。主要通过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外源多胺精胺Spm或亚精胺Spd,并保持黑暗培养;同时,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每隔5~10天,将培养容器内气态物质与无菌空气进行充分气体交换后,封闭培养容器,继续在原培养基中培养,继代周期为20~30天,能有效地防止愈伤组织褐化现象的产生,甚至完全消除褐化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737124A
公开(公告)日:2006-02-22
申请号:CN200510087729.8
申请日:2005-08-0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IPC: C12N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止植物愈伤组织褐化现象产生的方法。主要通过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外源多胺精胺Spm或亚精胺Spd,并保持黑暗培养;同时,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每隔5~10天,将培养容器内气态物质与无菌空气进行充分气体交换后,封闭培养容器,继续在原培养基中培养,继代周期为20~30天,能有效地防止愈伤组织褐化现象的产生,甚至完全消除褐化现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