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80680A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411050662.X
申请日:2024-08-0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评价古湖泊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方法,涉及古生态与油气地质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由湖相细粒沉积岩获取两份岩石试样;S2、对一份岩石试样进行干酪根分离富集,镜下观察确定古湖泊生物大类;S3、基于生物大类,对另一份岩石试样进行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同位素质谱分析,鉴定具有生源指示意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对生物类型进行识别;S4、基于鉴定出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环境中的保存效率,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其母源的定量产生关系,恢复化合物的原始含量,确定古湖泊生物群落结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结论准确、可行性高,解决了同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多源性解释,以及生物标志物原始含量恢复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09460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91454.9
申请日:2024-06-1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人工生态环境模拟技术领域的一种湖泊生物群落生态模拟舱,包括舱体,舱体顶部设有若干LED灯,舱体从内到外分别设有氧气注入层、流速控制层和温度控制层,温度控制层顶部依次设有砂石层、生长架、淤泥层和水生层,水生层内放有若干检测装置、水生低等生物和仿生鱼。仿生鱼包括智能系统、机械骨架和可食用身体,机械骨架固定连接有水下相机,机械骨架两侧设有伸缩限位块,可食用身体内壁两侧设有限位槽。本发明结构简单,通过水下相机与可食用身体脱离,拍摄可食用身体被消耗的图像信息,得出湖泊生物群落内部、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并为研究古湖泊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动态提供现实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538236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020573.4
申请日:2024-01-08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覆压孔渗联测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氦气源、参考室、压差传感器、样品夹持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围压加载系统、轴压加载系统、抽真空系统以及管阀系统;所述参考室通过所述管阀系统分别连接所述样品夹持系统、所述氦气源和所述抽真空系统;所述抽真空系统通过所述管阀系统分别连接所述样品夹持系统、所述参考室和外界环境;所述围压加载系统和所述轴压加载系统分别与所述样品夹持系统连接;所述压差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参考室处、所述轴压加载系统处、所述围压加载系统处;所述参考室、所述压差传感器、所述样品夹持系统以及所述管阀系统均放置在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内。实现了对原位状态下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联合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7782898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199232.8
申请日:2024-02-23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页岩物理性质测试领域,具体提供一种三轴应力下页岩气双向扩散系数的测定装置及方法。其旨在解决现有气体扩散系数测定装置不能真实模拟页岩在地下环境中受应力作用使其内气体进行双向扩散的过程,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可信度低的问题。该装置中的岩心腔通过管阀系统分别连接真三轴应力加载系统、气体扩散系统和抽真空系统,并利用管阀系统使气体扩散系统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向岩心腔扩散气体,再将岩心腔、真三轴应力加载系统、气体扩散系统以及管阀系统均放置在恒温系统内,以此来真实模拟页岩储层岩石受地应力作用下气体进行双向扩散的过程,确保测定页岩气体双向扩散系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传统测定页岩气体扩散系数方法的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17347419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657799.7
申请日:2023-12-06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页岩渗吸饱和度检测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其中,方法包括:采用核磁共振方法针对预先获取的烘干处理后的目标页岩样本进行含水量检测,获得目标页岩样本的各预定层面高度的初始含水量参数信息;对所述目标页岩样本进行渗吸处理,得到与各渗吸采样时刻对应的各层面高度的中间含水量参数信息;对经过渗吸处理后的目标页岩样本进行加压饱水处理,得到与各层面高度对应的饱水含水量参数信息;基于各初始含水量参数信息、各中间含水量参数信息以及各饱水含水量参数信息进行计算处理,获得目标页岩样本的含水饱和度参数值。本申请的方法可以更加精准的评价页岩水分渗吸特性,并节约检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644297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522502.X
申请日:2023-05-06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精度灰度曲线识别天文旋回的方法。方法:步骤S1:基于岩心照片通过Image‑J软件进行提取灰度值,得到坐标分别为岩心深度和灰度值的灰度曲线;步骤S2:基于A‑cycle软件对步骤S1得到的灰度曲线进行去空值和等间距化操作;步骤S3:基于A‑cycle软件对步骤S2处理得到的灰度曲线进行去趋势操作;步骤S4:基于A‑cycle软件对步骤S3处理得到的灰度曲线进行频谱分析,识别不同尺度的天文旋回。本发明选取高精度灰度曲线作为地层旋回性替代指标对页岩天文旋回进行识别,提高了对天文旋回识别的精细度和可信度,进而为陆相湖盆烃源岩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4280090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393682.3
申请日:2021-11-23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陆相页岩排烃效率与页岩油富集程度的评价方法,包括获取页岩地层的页岩岩心样品,分别进行岩石热解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获取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确定页岩岩心样品的有机质成熟度、干酪根类型和有机质丰度;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获取矿物种类;根据矿物种类确定岩相和盐度;根据干酪根类型、有机质丰度、岩相和盐度,划分页岩单元;求取排烃效率;根据岩石热解分析所得的TOC和S1参数以及计算取得的排烃效率,绘制随深度变化的地球化学剖面图;预测页岩油富集段。将陆相页岩划分为多种页岩单元,实现对陆相页岩精细地表征,利用所提出的公式对排烃效率进行求取,利用TOC、S1及HEE随深度变化的地球化学剖面实现对页岩油富集段的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518533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826812.5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页岩气吸附测量方法、装置、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的方法,按照第一预设温度值控制第一腔室内的温度,按照第二预设温度值控制第二腔室内的温度;执行预设次数的吸附控制动作,获取每一次吸附控制动作对应页岩样品吸附天然气前,页岩气吸附测量系统内的天然气的物质的量,以及页岩样品吸附天然气后,页岩气吸附测量系统内的天然气的物质的量;根据每一次吸附控制动作对应的吸附前天然气的物质的量和吸附后天然气的物质的量,确定每次吸附控制动作对应的页岩样品的气体吸附量。能够还原长期高温状态下的深层页岩对气体的吸附过程,提升了吸附气量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控制高精度仪器所在的腔室保持低温,保护元件。
-
公开(公告)号:CN11757158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410060309.3
申请日:2024-01-16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页岩油储层中轻质烃、重质烃所占孔隙度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页岩油岩石粉末样品,并将页岩油岩石粉末样品分割为第一部分粉末样品和第二部分粉末样品;基于第一部分粉末样品,确定页岩油岩石粉末样品的表观密度;基于第二部分粉末样品,确定每克页岩油岩石粉末样品中的轻质烃含量和重质烃含量;获取页岩油岩石粉末样品的轻质烃密度和重质烃密度;基于轻质烃含量、轻质烃密度、表观密度,计算轻质烃所占孔隙度;基于重质烃含量、重质烃密度、表观密度,计算重质烃所占孔隙度。从而实现了对页岩油储层中轻质烃、重质烃所占孔隙度的准确计算。对后续页岩油储层评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283116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1352272.2
申请日:2018-11-14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N15/08 , G01N23/0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5/088 , G01N23/046 , G01N2015/08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储层孔隙-裂隙表征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从待测页岩样品中获取四份样品进行CO2吸附和N2吸附以及纳米CT扫描和微米CT扫描,获得待测页岩样品的第一孔隙的分布、第二孔隙的分布、第一裂缝的空间分布以及第二裂缝的空间分布,选取第一孔隙的孔径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的第一孔隙的分布、第二孔隙的孔径大于第一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值的第二孔隙的分布、第一裂缝的尺寸大于第二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三预设值的第一裂缝的空间分布以及第二裂缝的尺寸大于第三预设值且小于等于第四预设值的第二裂缝的空间分布,并根据选取的孔隙分布和裂缝分布确定待测页岩样品的孔隙度,实现全面表征页岩储层孔隙和裂缝的分布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