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9461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25246.2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IPC: G06Q10/04 , G06N5/01 , G06Q10/0635 , G06Q10/067 , G06Q50/08 , G06F18/10 , G06F18/2131 , G06F18/214 , G06F18/2431 , G06F18/27 , G01V1/28 , G01V1/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工程动力灾害智能预警方法及系统,涉及地下工程动力灾害预警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地下工程的微震历史监测数据;对微震历史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取相关时序参数,得到重构信号;获取重构信号的多个滚动统计特征;按照重要度选择预设数量的滚动统计特征,组成滚动统计特征矩阵;构建地下工程动力灾害预测模型;将滚动统计特征矩阵数据集输入至地下工程动力灾害预测模型进行训练;获取实时微震监测数据;提取实时滚动统计特征矩阵数据集;将实时滚动统计特征矩阵数据集输入至训练后的地下工程动力灾害预测模型,输出灾害预警结果。本发明实现了对地下工程动力灾害的高效、准确、智能化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8795081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949817.7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IPC: G01N31/12 , G01R31/38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安全性测试与热失控防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热失控射流火的模拟装置,其中高温燃气发生模块包括燃烧器、点火器、供粉管、气体电加热器、粉末发生器、一次甲烷、空气及二氧化碳气路,用于产生温度可控的高温气流;射流火喷射模块包括掺混室、射流喷嘴、氢气及二次甲烷气路,用于模拟锂电池热失控的喷射气体组分和喷射状态;状态检测模块用于监测装置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本发明可以模拟不同类型和电荷状态下锂电池热失控射流火的特性,能够产生稳定的射流火焰,并控制火焰的燃烧时间和流速,可以为阻火材料对锂电池热失控射流火的阻火性能的评估提供实验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887418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29018.3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低浓度瓦斯进行高效温差热电转换的系统,涉及瓦斯利用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引风机、脱水除尘装置、低温换热器、低温均热板、温差热电转换模块、高温均热板、蓄热氧化装置及若干高温换热器。本发明将低浓度瓦斯气中的化学能通过热逆流反应器转化为热能,随后利用温差热电转换模块将这些低品位热能进一步转化为电能,同时利用低浓度瓦斯的总量大、常规条件下无爆炸风险的特点,使用低浓度瓦斯作为温差热电转换模块冷端的冷却气体,充分回收废热和保持温差热电转换模块处于高效发电工况,提高系统发电效率,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充分利用低品位能源。
-
公开(公告)号:CN11929461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825246.2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IPC: G06Q10/04 , G06N5/01 , G06Q10/0635 , G06Q10/067 , G06Q50/08 , G06F18/10 , G06F18/2131 , G06F18/214 , G06F18/2431 , G06F18/27 , G01V1/28 , G01V1/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工程动力灾害智能预警方法及系统,涉及地下工程动力灾害预警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地下工程的微震历史监测数据;对微震历史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取相关时序参数,得到重构信号;获取重构信号的多个滚动统计特征;按照重要度选择预设数量的滚动统计特征,组成滚动统计特征矩阵;构建地下工程动力灾害预测模型;将滚动统计特征矩阵数据集输入至地下工程动力灾害预测模型进行训练;获取实时微震监测数据;提取实时滚动统计特征矩阵数据集;将实时滚动统计特征矩阵数据集输入至训练后的地下工程动力灾害预测模型,输出灾害预警结果。本发明实现了对地下工程动力灾害的高效、准确、智能化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8129150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243987.3
申请日:2024-03-04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介质燃烧系统,该多孔介质燃烧系统包括:壳体、换热器以及燃烧器,壳体具有第一进气口和排气口,换热器设于壳体内,换热器包括导热连接的吸热部和放热部,燃烧器设于壳体内,燃烧器包括相连的预热部和燃烧部,且预热部构造为第一多孔介质,其中,第一进气口通过放热部与预热部连通,燃烧部通过吸热部与排气口连通,多孔介质燃烧系统可提高煤矿乏风温度从而拓宽煤矿乏风的可燃极限,从而实现煤矿乏风的稳定燃烧,另外,多孔介质燃烧系统的控制组件可根据燃烧波的位置控制供气组件调节煤矿乏风的流量比例,以调节煤矿乏风的换热强度,从而有效提高煤矿乏风燃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煤炭开采过程的甲烷排放,保护环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