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支撑装置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877225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210548938.1

    申请日:2022-0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医用支撑装置,包括水平臂、俯仰臂、以及万向臂;俯仰臂的一端与水平臂的一端相连接,其另一端与万向臂的一端相连接;水平臂能够在其所在的水平面内自由转动;俯仰臂能够相对于水平臂做俯仰式转动;万向臂能够相对于俯仰臂转动不同的角度。所述支撑装置采用三段臂组合结构,其中第一段臂能够沿水平方向自由转动,第二段臂能够实现俯仰角度的自由调节,第三段臂能够实现在所允许角度范围内的万向调节,最终实现该医用支撑装置所承载的医疗器械例如内镜能够供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在三位空间内随意调节距离、高度和角度,并且调节后能够在当前位置保持不动。

    医用支撑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877225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548938.1

    申请日:2022-0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医用支撑装置,包括水平臂、俯仰臂、以及万向臂;俯仰臂的一端与水平臂的一端相连接,其另一端与万向臂的一端相连接;水平臂能够在其所在的水平面内自由转动;俯仰臂能够相对于水平臂做俯仰式转动;万向臂能够相对于俯仰臂转动不同的角度。所述支撑装置采用三段臂组合结构,其中第一段臂能够沿水平方向自由转动,第二段臂能够实现俯仰角度的自由调节,第三段臂能够实现在所允许角度范围内的万向调节,最终实现该医用支撑装置所承载的医疗器械例如内镜能够供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在三位空间内随意调节距离、高度和角度,并且调节后能够在当前位置保持不动。

    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三维运动测量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4107048B

    公开(公告)日:2016-11-30

    申请号:CN201410074643.0

    申请日:2014-0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三维运动测量设备,包括固定头架和运动捕捉装置,固定头架通过被测对象的头颅的多个骨性支点在头颅上进行固定,运动捕捉装置包括多台运动捕捉摄像机,并设置在被测对象的面部前方,用于捕捉面部上的各个面部运动观察点与固定头架的相对关系,并根据相对关系计算面肌静态参数和面部运动观察点的动态参数。本发明固定头架可作为“绝对”参考系来反映出面肌静态状况和面部观察点的动态状况,而通过头颅的多个骨性支点进行固定,可稳定的固定在头颅上,随头颅运动而运动,且不会受到面部表情的影响,进而能够快速、方便、准确地进行面肌静态参数和面部运动观察点的动态参数的测量,实现对面肌运动功能的客观评估。

    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三维运动测量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4107048A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410074643.0

    申请日:2014-0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三维运动测量设备,包括固定头架和运动捕捉装置,固定头架通过被测对象的头颅的多个骨性支点在头颅上进行固定,运动捕捉装置包括多台运动捕捉摄像机,并设置在被测对象的面部前方,用于捕捉面部上的各个面部运动观察点与固定头架的相对关系,并根据相对关系计算面肌静态参数和面部运动观察点的动态参数。本发明固定头架可作为“绝对”参考系来反映出面肌静态状况和面部观察点的动态状况,而通过头颅的多个骨性支点进行固定,可稳定的固定在头颅上,随头颅运动而运动,且不会受到面部表情的影响,进而能够快速、方便、准确地进行面肌静态参数和面部运动观察点的动态参数的测量,实现对面肌运动功能的客观评估。

    基于无标记动作捕捉获取人脸运动属性的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25800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545117.8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无标记动作捕捉获取人脸运动属性的系统及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选取HRNet人脸识别模型;S2:将第一人脸二维图像集群输入HRNet人脸识别模型,并对HRNet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一级训练,使得HRNet人脸识别模型能够自动识别人脸的特征点;S3:在实际应用环境下采集第二人脸二维图像集群并将其输入一级训练后的HRNet人脸识别模型,并对一级训练后的HRNet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二级训练,使得HRNet人脸识别模型在实际应用环境下能够自动识别人脸的特征点;S4:利用二级训练后的HRNet人脸识别模型,在三维空间内对被测试者的面部动作进行测量,获得被测试者的面部的每一个特征点的位置坐标和运动轨迹。所述系统及方法不需要在患者面部粘贴或穿戴有色标记。

    用于测量人脸动作的支撑装置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98978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554955.1

    申请日:2024-11-03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测量人脸动作的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组件(10)、立柱(20)、以及支撑座(30);第一支架组件(10)包括第一连接座(11)、第一横梁(12)、第二横梁(15)、第一销轴(13)以及第二销轴(14);第一横梁(12)与第二横梁(15)相同;第一横梁(12)的里端借助第一销轴(13)与第一连接座(11)铰接,第二横梁(15)的里端借助第二销轴(14)与第一连接座(11)铰接;第一横梁(12)和第二横梁(15)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座(11)的两侧,并且第一横梁(12)和第二横梁(15)位于同一平面内;立柱(20)呈圆柱形且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支架组件(10)借助第一连接座(11)固定套设于立柱(20)上;立柱(20)的下端与支撑座(3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装置能够安装固定用于测量人脸动作的多部相机和多个背景灯。

    一种适用于微创外科技术研究和训练的实验台

    公开(公告)号:CN104966431B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510449619.5

    申请日:2015-07-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微创外科技术研究和训练的实验台,其包括集成在同一架体上的操作台、搁置仓和载物臂,所述搁置仓内放置用于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各种实验器械,所述载物臂用于承载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光学仪器和检测仪器,所述操作台用于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实验操作。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微创外科技术研究和训练的实验台的联体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本发明将操作台、搁置仓和载物臂集成在同一架体上,便于集中管理,且搁置仓内放置用于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各种实验器械,载物臂用于承载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光学仪器和检测仪器,操作台用于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实验操作,便于模拟真实的手术环境。

    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544771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010420470.9

    申请日:2020-05-18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供操作者握持,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还包括转动部和夹持部,转动部可转动地连接于主体,夹持部可活动地连接于主体,在夹持部和转动部之间形成大小可变的夹持空间,夹持空间供人工耳蜗电极穿过,转动部转动时能够驱动人工耳蜗电极移动,同时夹持部受人工耳蜗电极挤压而远离转动部。转动部受机械控制,其转动速率可控,从而使人工耳蜗电极匀速、匀力地植入耳蜗,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手抖动和用力不均对耳蜗造成的损伤,可以较好地控制人工耳蜗电极植入的时间和力度,有利于保存残余听力。而且,夹持空间大小可变从而在植入过程中不会对人工耳蜗电极造成较大的夹持损伤。

    一种双极电凝器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795457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549176.7

    申请日:2022-0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极电凝器,包括两夹臂和两电极头;所述夹臂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两个所述夹臂的连接端相连接,两个所述夹臂的自由端可相对靠近或远离;两个所述电极头一一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自由端,并与所述自由端可拆卸配合。本发明将电极头与镊体或钳体的夹臂设计为分体式结构,电极头可以作为一次性使用,在使用后从夹臂上拆卸下来,使得具有夹臂的镊体或钳体可重复利用,不仅避免了粘连有异物的问题,而且降低了使用成本。

    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44771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2010420470.9

    申请日:2020-05-18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供操作者握持,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还包括转动部和夹持部,转动部可转动地连接于主体,夹持部可活动地连接于主体,在夹持部和转动部之间形成大小可变的夹持空间,夹持空间供人工耳蜗电极穿过,转动部转动时能够驱动人工耳蜗电极移动,同时夹持部受人工耳蜗电极挤压而远离转动部。转动部受机械控制,其转动速率可控,从而使人工耳蜗电极匀速、匀力地植入耳蜗,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手抖动和用力不均对耳蜗造成的损伤,可以较好地控制人工耳蜗电极植入的时间和力度,有利于保存残余听力。而且,夹持空间大小可变从而在植入过程中不会对人工耳蜗电极造成较大的夹持损伤。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