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剪切渗流试验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58044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274901.X

    申请日:2021-03-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剪切渗流试验的试验装置,包括加压装置、第一剪切盒、剪切头和第二剪切盒;加压装置设置于第一剪切盒或第二剪切盒上,第一剪切盒的开口端与第二剪切盒的开口端在加压装置的压力作用下贴合,第一剪切盒和第二剪切盒形成用于放置试样的盒体,加压装置用于对盒体内的试样施加压力;剪切头用于推动第一剪切盒和第二剪切盒间相对运动;剪切头的施力方向与加压装置的施力方向相互垂直。采用瞬时压力脉冲法和稳态法两种方法进行渗透率的测试,可以同时测得岩样在加载初期以及加载后期的渗透率,解决了稳态法在加载初期几乎不能得到岩样渗透率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所述用于剪切渗流试验的试验装置进行试验的方法。

    一种用于剪切渗流试验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58044B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0274901.X

    申请日:2021-03-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剪切渗流试验的试验装置,包括加压装置、第一剪切盒、剪切头和第二剪切盒;加压装置设置于第一剪切盒或第二剪切盒上,第一剪切盒的开口端与第二剪切盒的开口端在加压装置的压力作用下贴合,第一剪切盒和第二剪切盒形成用于放置试样的盒体,加压装置用于对盒体内的试样施加压力;剪切头用于推动第一剪切盒和第二剪切盒间相对运动;剪切头的施力方向与加压装置的施力方向相互垂直。采用瞬时压力脉冲法和稳态法两种方法进行渗透率的测试,可以同时测得岩样在加载初期以及加载后期的渗透率,解决了稳态法在加载初期几乎不能得到岩样渗透率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所述用于剪切渗流试验的试验装置进行试验的方法。

    一种CD法向台阶法安全转换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12981B

    公开(公告)日:2025-05-20

    申请号:CN202210759768.1

    申请日:2022-06-29

    Abstract: 本发明的CD法向台阶法安全转换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S1至步骤S6,本发明的施工方法为CD法向台阶法的安全转换提供了施工指导,避免了依靠经验指导带来的施工风险,并且本方法在进行步骤S2之后,将竖向临时支撑拆除,一方面可以为后续施工提供较大的空间、方便机械化施工,另一方面能分析无竖向临时支撑情况下的隧道稳定性,以保证转换阶段的安全性,而竖向临时支撑拆除后,第一洞室和第三洞室的掌子面构成A施工区域,对A施工区域进行分区域开挖,保证施工安全,即如果围岩不稳定,A1施工区域开挖会发生掌子面失稳、初期支护收敛过大等情况,由A2施工区域还未进行开挖,风险的影响程度在可控范围内。

    一种CD法向台阶法安全转换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12981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759768.1

    申请日:2022-06-29

    Abstract: 本发明的CD法向台阶法安全转换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S1至步骤S6,本发明的施工方法为CD法向台阶法的安全转换提供了施工指导,避免了依靠经验指导带来的施工风险,并且本方法在进行步骤S2之后,将竖向临时支撑拆除,一方面可以为后续施工提供较大的空间、方便机械化施工,另一方面能分析无竖向临时支撑情况下的隧道稳定性,以保证转换阶段的安全性,而竖向临时支撑拆除后,第一洞室和第三洞室的掌子面构成A施工区域,对A施工区域进行分区域开挖,保证施工安全,即如果围岩不稳定,A1施工区域开挖会发生掌子面失稳、初期支护收敛过大等情况,由A2施工区域还未进行开挖,风险的影响程度在可控范围内。

    一种水下悬浮隧道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854300B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334796.4

    申请日:2021-03-2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悬浮隧道,包括隧道主体、索锚装置和浮重比自调节装置;所述隧道主体包括外壳和空腔,所述外壳用于将空腔与水流进行隔离,所述空腔用于通行;所述索锚装置用于将隧道主体与河岸地层连接,以为隧道主体提供锚固力;所述浮重比自调节装置用于根据水流流速及隧道主体内的运营荷载情况自动调整隧道主体在水中的形态以及通过控制隧道主体外侧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水流流速,从而达到控制隧道主体浮重比的目的。本发明能够根据水流情况及隧道内交通荷载情况实现浮力的自动调整,不仅使得隧道结构的结构受力更加合理,同时可以利用水流产生的浮力降低悬索、拉杆等结构的受力,有利于隧道结构的长期服役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