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024141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243494.6
申请日:2021-03-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碳纤维及其制法和改性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该改性碳纤维为表面原位生长了纳米二氧化硅和碳纳米管的碳纤维。改性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碳纤维表面环氧涂层的去除;(2)碳纤维的表面氧化;(3)在表面氧化的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纳米二氧化硅;(4)在步骤(3)所得产物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本发明将纳米二氧化硅和碳纳米管同时原位生长在碳纤维表面,改性后的碳纤维将纳米二氧化硅的火山灰效应与纳米碳管的桥接成核作用结合,掺入水泥基材料中,可显著提高碳纤维与水泥基材料的界面强度,而且,改性碳纤维填充了水泥基材料的孔隙,使其结构更加致密,有效改善了水泥基材料的早期收缩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024141B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110243494.6
申请日:2021-03-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碳纤维及其制法和改性碳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该改性碳纤维为表面原位生长了纳米二氧化硅和碳纳米管的碳纤维。改性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碳纤维表面环氧涂层的去除;(2)碳纤维的表面氧化;(3)在表面氧化的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纳米二氧化硅;(4)在步骤(3)所得产物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本发明将纳米二氧化硅和碳纳米管同时原位生长在碳纤维表面,改性后的碳纤维将纳米二氧化硅的火山灰效应与纳米碳管的桥接成核作用结合,掺入水泥基材料中,可显著提高碳纤维与水泥基材料的界面强度,而且,改性碳纤维填充了水泥基材料的孔隙,使其结构更加致密,有效改善了水泥基材料的早期收缩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724640B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210514338.3
申请日:2022-05-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连云港冠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灌南新能分公司 , 灌南县华为建材有限公司
IPC: C04B28/14 , C04B11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膏矿渣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其原料主要由石膏矿渣水泥、水、细骨料、粗骨料及减水剂组成;所述石膏矿渣水泥由再生微粉、矿渣、煅烧脱硫石膏、氢氧化钙和纳米Al2O3组成,其制备方法为:将再生细骨料粉磨120min,粉磨后过150μm方孔筛;筛余物在700℃下保温2h,冷却后再依次过筛,得到活性激发后的再生微粉;将脱硫石膏在800℃保温3h,冷却后过150μm方孔筛,得到煅烧脱硫石膏;将再生微粉、矿渣、煅烧脱硫石膏及氢氧化钙按比例混合粉磨30min,制得复合胶凝材料;将复合胶凝材料完全取代水泥制备混凝土。本发明大量利用工业固废,属于绿色建材,并且制备的混凝土拥有优秀的力学性能和抗碳化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477646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12610.1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粉煤灰原位生长纳米氧化铝改性石膏矿渣水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粉煤灰原位生长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将粉煤灰加入到偏铝酸钠溶液中,再往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往溶液中持续通入CO2;在溶液pH达到7~8时停止反应,离心、洗涤、干燥得到初产物,将初产物于高温下煅烧,冷却后得到粉煤灰原位生长纳米氧化铝;(2)将石膏、矿渣、P·O52.5R水泥、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和粉煤灰原位生长纳米氧化铝混合,充分搅拌后再往其中加入水和减水剂,搅匀后得到改性石膏矿渣水泥。本发明方法得到的改性石膏矿渣水泥具有早期强度高、流动性好、碳化性能好以及后期不易开裂的优点,能够克服现有石膏矿渣水泥存在的不足、并整体提升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956737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710832.7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泡沫混凝土为载体的自修复混凝土,所述自修复混凝土由混凝土配料、载菌泡沫混凝土和营养物质混制而成;其中,所述载菌泡沫混凝土由碳化改性的泡沫混凝土载体以及负载在泡沫混凝土载体上的胶质芽孢杆菌组成。本发明对废弃的泡沫混凝土碳化改性后作为载体固载微生物,泡沫混凝土本身具有丰富的孔洞和粗糙的表面,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同时利用真空吸附方式大大提高了载体上微生物的负载量,从而有效提高裂缝的自修复效能,同时改性后的泡沫混凝土还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进而在加入混凝土配料中后其对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小。
-
公开(公告)号:CN107064183B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710227293.0
申请日:2017-04-1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1N23/046 , G01N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定量测定和分析方法,对建筑物实体进行实地观察,初步排除非混凝土材料原因导致的开裂;依据开裂严重程度,分别在实体不同部位钻取混凝土芯样,将芯样进行X射线扫描;表征石子分布的均匀性,对所获得的二维切片,分别计算混凝土总面积,为消除量纲的影响,计算一个固定切片步长等间隔中粗骨料占比体积分数Vg或者除粗骨料外部位体积分数VS,分别计算不同深度切片的粗骨料体积分数或除粗骨料外体积分数,采用不同统计工具来定量描述混凝土中石子分布的均匀性,建立混凝土材料裂缝成因的两个重要判据,通过芯样之间的比较,或者与规范限制值进行比较,明确是否由混凝土材料本身导致混凝土结构开裂。
-
公开(公告)号:CN105837075B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610180571.7
申请日:2016-03-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镇江建科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30/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生物沉积碳酸钙强化再生混凝土细骨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配制微生物培养基,通过滴加NaOH溶液调节PH值至7~9,灭菌并冷却到室温后接种巴氏生孢八叠球菌,同时加入尿素溶液,在25~37℃温度下振荡培养;向细菌培养液中加入再生混凝土细骨料,继续振荡培养;加入尿素、钙源混合溶液,混合均匀,振荡,结束后取出再生骨料;在边加热边搅拌状态下干燥再生骨料。与未强化的再生骨料相比,本发明得到的再生细骨料,压碎值可降低近60%,吸水率降低近50%。
-
公开(公告)号:CN107721228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0931406.5
申请日:2017-10-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江苏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4B22/00 , C04B10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4B22/00 , C04B210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的制备:将再生骨料浸泡在酸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滤出固体物,并对废液进行处理,得到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所述再生骨料为废弃混凝土块破碎所得;(2)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制备:将步骤(1)中制得的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作为钙源,与硅源混合,搅拌一段时间后,抽滤、洗涤、分散,得到水化硅酸钙早强剂。利用该方法制备水化硅酸钙早强剂,不仅有效利用了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还降低了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成本,节能环保。且该早强剂不仅能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早期强度,还能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后期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6976867A
公开(公告)日:2017-07-25
申请号:CN201710186429.8
申请日:2017-03-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C01B32/16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P2004/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波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属于材料制备领域。本发明采用微波加热金属材料和二茂铁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将导电金属材料和二茂铁在混合器中混合均匀,之后将两者的混合物直接进行微波加热,导电金属材料吸收微波迅速升温,体系温度升高,二茂铁分解成铁纳米粒子和环戊二烯基,铁纳米粒子催化环戊二烯基生成碳纳米管。该方法制备碳纳米管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可大规模生产,制得的碳纳米管可用于增强材料、吸波材料、磁屏蔽材料和增强热传导材料等。
-
公开(公告)号:CN104181081B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410393466.2
申请日:2014-08-1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征水泥基材料集料基材界面对碳化速度影响的试验方法,往160mm×40mm×40mm(长×宽×高)的水泥成型模具中倒入水泥浆或砂浆,在中间位置置入固定尺寸的石片,留置一个侧面碳化,其他面用石蜡封闭,碳化到设定的时间后沿着碳化方向切割试件,暴露试件内部石片,最后用酚酞法、热分析法或XCT等方法测出界面处的碳化深度;本发明直观地反映了沿CO2传输方向集料基材界面如何影响基材本身的碳化速度,且避免了界面之间的相互影响,解释了界面对基材碳化速度的影响机理,为进一步研究界面效应范围及其叠加对碳化速度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为碳化的界面理论提供了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