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甲烷化学链制氢协同二氧化碳捕集的材料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50168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180617.7

    申请日:2022-09-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甲烷化学链制氢协同二氧化碳捕集的材料与方法,涉及化学链制氢技术领域,解决了化学链制氢过程中工艺流程复杂且CO2难以集中捕集和分离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通过Ni、Fe2O3和Al2O3的复合载氧体在还原反应器中与甲烷发生还原反应产生高纯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制氢阶段,还原态的载氧体材料与水蒸气发生铁水反应制备氢气,获得高纯氢气。该工艺通过控制复合载氧体材料高径比,增加了积碳气化与二次还原步骤,解决了积碳严重导致循环性能下降的问题;采用化学链进一步制氢,同步分离二氧化碳和氢气,提高了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纯度和产率,并且在制氢过程中同步分离捕集二氧化碳,实现低碳制氢。

    一种化学链技术中体相氧迁移动力学的测试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834897A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10940222.1

    申请日:2021-08-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学链技术中体相氧迁移动力学的测试方法及装置,装置包括化学链燃烧系统和气体产物检测系统;化学链燃烧系统的结构包括化学链燃烧反应器,其包括之间由载氧体分隔开的反应室和惰性室,化学链燃烧反应器入口分别与燃料气源、惰性气源连接,出口与气体产物检测系统入口连接。测试方法包括:制备一侧面形成致密氧离子传导膜的载氧体;将载氧体放到化学链燃烧反应器中,通入燃料气和惰性气发生化学链燃烧,反应室出口气体通入气体产物检测系统,通过分析气态产物的累计浓度,计算获得载氧体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求解载氧体的体相氧迁移动力学参数,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化学链燃烧的有关机理。

    一种基于热解炭内循环强化传热的双螺旋热解反应器

    公开(公告)号:CN111286349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112668.0

    申请日:2020-02-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热解炭内循环强化传热的双螺旋热解反应器,属于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其中:该双螺旋热解反应器以水平圆柱形的外螺旋滚筒为主体,在其左部上端设有热解气出口,右部上端设有进料口,右部下端设有热解炭收集箱,外侧安装有电加热装置下部设有三个支撑架支撑;内设有两个叶片螺旋方向相反的同轴旋转螺杆即外螺杆和内螺杆,热解炭交换口设置在内螺旋滚筒左侧,炭循环口设置在内螺旋滚筒右侧下端,在外螺旋滚筒右侧的下端设有热解炭收集箱;本发明利用螺旋结构输送物料,改善了装置的传热性能,增大了单位体积的生物质处理量,为移动式热解装置的热源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种基于化学链晶格氧传递技术甲烷氧化偶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38159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254599.6

    申请日:2018-10-2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肖睿 曾德望 邱宇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甲烷转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化学链晶格氧传递技术甲烷氧化偶联方法,利用一种具有甲烷催化裂解和选择性供氧功能的复合材料实现一步高效的甲烷氧化偶联;催化供氧材料由甲烷裂解催化剂和选择性供氧材料,催化部分为甲烷的活化裂解提供活性位点,供氧材料部分通过晶格氧传递氧原子为反应供氧,反应后的催化载氧体通过游离态氧氧化再生;催化载氧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循环实现该反应中氧的传递,避免了游离态氧与甲烷直接接触;定向控制晶格氧活性,减弱了甲烷过度氧化,提高了烯烃的选择性和烯烃的产率;在800℃~850℃,甲烷氧化偶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一种移动式生物质热解活化分区偶联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461007B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110860895.6

    申请日:2021-07-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生物质热解活化分区偶联方法及装置,装置主要结构包括热解反应室、活化反应室和活化气发生器。热解反应室对生物质原料进行热解,得到热解气和生物炭;活化气发生器在助燃空气的辅助下将热解气点燃并充分燃烧,得到活化气体水蒸汽和二氧化碳;活化反应室在活化气体的作用下将生物炭活化,得到活性炭。本发明提出了生物炭自活化的方法和工艺,实现了生物质的高效利用和热解‑活化一体化快速制备活性炭的目标。解决了现有的热解技术中热解反应质量不高、热解气利用困难的问题以及生物炭活化工艺中工艺繁琐、成本过高的问题。

    一种翅片状氨分解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332987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470797.1

    申请日:2021-04-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翅片状氨分解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和载体;所述活性组分为镍,所述载体为翅片状金属氧化物MgAl2O4,所述活性组分的质量分数为5%‑10%,所述载体的质量分数为90%‑95%。本发明采用水热法制备翅片状金属氧化物MgAl2O4,然后采用浸渍法负载镍制得翅片状Ni/MgAl2O4催化剂。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具有翅片状结构,比表面积大,可以为NH3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采用本发明制备方法所得催化剂的活性大,且微粒分布均匀,抗烧结性能较好,氨分解效果明显提高。

    一种生物质负碳制氢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53912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211008388.0

    申请日:2022-08-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制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质负碳制氢装置及方法;为了解决系统各反应器吸/放热差异大,保持热平衡困难两个方面的问题。本发明公开的装置主要结构包括内外偶联式移动床气化‑还原‑制氢一体化反应器、油气分布室、料腿、阀门、空气提升管等。顺流移动床气化室对生物质原料进行气化,得到气化气;气化气通过卷吸孔和布风管进入还原反应室与载氧体反应得到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还原后的载氧体通过料腿进入制氢反应室,与水蒸气反应产生氢气,最后通过空气提升管再生。该装置通过对气化与还原‑制氢反应室耦合,实现了反应器的高度集成,设备更紧凑,同时气化反应放热与还原反应吸热形成了热补偿,实现系统热平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