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织致密喷射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12623B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2010020115.2

    申请日:2020-01-09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组织致密喷射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对工模具钢熔体进行氮、锆微合金化,氮加入量0.02~0.08wt%,锆加入量0.05~0.15wt%;中间包钢水过热度控制在30~80℃,利用高纯氮气使钢水雾化,喷嘴角度20~26°,沉积器旋转速度35~45转/分,得到工模具钢沉积坯;沉积坯在850~1000℃进行中温开坯,500~600℃稳定化处理后,在1050~1150℃扩散退火;采用“锻‑停‑锻‑停”非连续锻造工艺,锻造温度900~1100℃,每次锻造总压下量20~80%,中间停锻次数不少于2次,每次停锻等温时间15~60s;锻坯在400~600℃保温1~3h,进行退火预处理;再对锻坯进行炉冷退火或等温退火,得到成品。本方法生产出的喷射成型工模具钢组织致密均匀,碳化物细小、弥散,产品具有高硬度、耐磨性和韧性。

    一种粉末冶金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14704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2010003965.1

    申请日:2020-01-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末冶金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可提高粉末冶金工模具钢的组织致密度和碳化物弥散度,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主要工艺步骤如下:工模具钢熔化后,进行充分脱氧和精炼,控制钢液气体含量;采用高纯氮气使钢液在高真空度雾化室内充分雾化;对工模具钢粉末进行筛分,并将不同粒径的粉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装入包套;对包套进行循环“抽真空+充氮气”除气处理,循环次数不少于3次;对封焊包套进行快速升温处理后,进行热等静压;对粉末冶金工模具钢进行锻造、轧制等热加工后,进行碳化物脱溶预处理,而后再进行成品退火。采用本方法生产出的工模具钢致密度高,碳化物细小、弥散、均匀,产品具有高韧塑性、高硬度和耐磨性。

    一种组织致密喷射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12623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2010020115.2

    申请日:2020-01-09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组织致密喷射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对工模具钢熔体进行氮、锆微合金化,氮加入量0.02~0.08wt%,锆加入量0.05~0.15wt%;中间包钢水过热度控制在30~80℃,利用高纯氮气使钢水雾化,喷嘴角度20~26°,沉积器旋转速度35~45转/分,得到工模具钢沉积坯;沉积坯在850~1000℃进行中温开坯,500~600℃稳定化处理后,在1050~1150℃扩散退火;采用“锻-停-锻-停”非连续锻造工艺,锻造温度900~1100℃,每次锻造总压下量20~80%,中间停锻次数不少于2次,每次停锻等温时间15~60s;锻坯在400~600℃保温1~3h,进行退火预处理;再对锻坯进行炉冷退火或等温退火,得到成品。本方法生产出的喷射成型工模具钢组织致密均匀,碳化物细小、弥散,产品具有高硬度、耐磨性和韧性。

    一种粉末冶金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14704B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0003965.1

    申请日:2020-01-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末冶金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可提高粉末冶金工模具钢的组织致密度和碳化物弥散度,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主要工艺步骤如下:工模具钢熔化后,进行充分脱氧和精炼,控制钢液气体含量;采用高纯氮气使钢液在高真空度雾化室内充分雾化;对工模具钢粉末进行筛分,并将不同粒径的粉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装入包套;对包套进行循环“抽真空+充氮气”除气处理,循环次数不少于3次;对封焊包套进行快速升温处理后,进行热等静压;对粉末冶金工模具钢进行锻造、轧制等热加工后,进行碳化物脱溶预处理,而后再进行成品退火。采用本方法生产出的工模具钢致密度高,碳化物细小、弥散、均匀,产品具有高韧塑性、高硬度和耐磨性。

    一种梯度组织结构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64885A

    公开(公告)日:2020-04-07

    申请号:CN201911152363.6

    申请日:2019-11-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梯度组织结构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可获得具有梯度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工模具材料。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工模具钢铸锭在700~800℃去应力退火后,在800~1000℃进行热扭转,扭转角度180-1440°,而后在500~650℃保温0.5~3h进行碳化物结构稳定化处理,再加热到1000~1100℃、保温2~6h进行形变诱导碳化物相变退火,最后在1120~1180℃、保温20min~4h进行碳化物团球化处理。采用本方法可获得梯度组织结构的工模具钢,即碳化物结构和碳化物尺寸由工模具钢表面到内部呈现梯度分布,从而实现梯度力学性能。

    一种高速钢线材循环形变热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19781B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1911073730.3

    申请日:2019-11-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钢线材循环形变热处理方法,可增加细小碳化物颗粒弥散度,提高组织质量,提升高速钢线材的加工和使用性能。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对等轴化处理的高速钢线材循环进行冷变形加工、碳偏聚处理和重结晶退火,等轴化处理温度760~820℃、保温10min~1h,冷加工应变量介于0.1~0.3,而后加热至400~700℃保温30min~3h进行碳偏聚处理,再在850~900℃加热1~4h进行重结晶退火;冷变形加工应变量每提高0.05,碳偏聚处理温度升高50~100℃,重结晶退火温度升高10~20℃;冷变形加工、碳偏聚处理和重结晶退火工艺步骤循环次数不少于2次。采用本方法生产出的高速钢线材具有细小碳化物颗粒数量多、组织质量高等优点,拥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

    一种物联网感知环境下电动微出行车辆换电需求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10672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248941.8

    申请日:2022-10-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联网感知环境下电动微出行车辆换电需求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提取电动车出行链,建立车辆行驶行为模型;基于待预测区域的交通路网数据,构建路网拓扑模型;基于电动车电池参数,出行特性,建立电动车每公里耗电量模型;基于后悔理论,建立考虑时间消耗和换电费用的换电站选择决策模型;最后,基于电动车出行数据、交通路网、换电站信息和用户决策等多源信息,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建立电动车换电需求预测框架,并在集中式和分散式换电站下进行对比分析。本发明能够精准预测电动车换电需求的时空分布,为电动车换电站布局及电网规划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一种高速钢线材循环形变热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19781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911073730.3

    申请日:2019-11-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钢线材循环形变热处理方法,可增加细小碳化物颗粒弥散度,提高组织质量,提升高速钢线材的加工和使用性能。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对等轴化处理的高速钢线材循环进行冷变形加工、碳偏聚处理和重结晶退火,等轴化处理温度760~820℃、保温10min~1h,冷加工应变量介于0.1~0.3,而后加热至400~700℃保温30min~3h进行碳偏聚处理,再在850~900℃加热1~4h进行重结晶退火;冷变形加工应变量每提高0.05,碳偏聚处理温度升高50~100℃,重结晶退火温度升高10~20℃;冷变形加工、碳偏聚处理和重结晶退火工艺步骤循环次数不少于2次。采用本方法生产出的高速钢线材具有细小碳化物颗粒数量多、组织质量高等优点,拥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

    一种梯度组织结构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64885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1911152363.6

    申请日:2019-11-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梯度组织结构工模具钢的制备方法,可获得具有梯度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工模具材料。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工模具钢铸锭在700~800℃去应力退火后,在800~1000℃进行热扭转,扭转角度180‑1440°,而后在500~650℃保温0.5~3h进行碳化物结构稳定化处理,再加热到1000~1100℃、保温2~6h进行形变诱导碳化物相变退火,最后在1120~1180℃、保温20min~4h进行碳化物团球化处理。采用本方法可获得梯度组织结构的工模具钢,即碳化物结构和碳化物尺寸由工模具钢表面到内部呈现梯度分布,从而实现梯度力学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