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7591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367682.4
申请日:2022-04-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钢筋砼板式构件钢筋笼、网片层级连接器及墙楼板施工法。钢筋笼包括由上网片及下网片,在相对应的上下网片的横纵向钢筋的交叉节点之间设有网片层级连接器,所述网片层级连接器包括支撑连杆,其两端分别设有钢筋节点夹头,钢筋节点夹头包括一对由夹紧装置固紧的夹片且其中一夹片与支撑连杆连接,各网片层级连接器中的一对由夹紧装置固紧的夹片分别用于网片中的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的定位、紧固。墙楼板施工法包括网片层级连接器的组装及与一模板的连接、由网片层级连接器对上、下网片的横纵向钢筋交叉节点定位并夹紧的步骤,在墙体钢筋笼上连接另一模板,现场将其整体立起并吊运定位,再将其与墙或梁柱连接,浇筑混凝土。
-
公开(公告)号:CN116397822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382392.1
申请日:2022-04-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钢筋砼板式构件钢筋笼、网片层级连接器及墙楼板施工法。钢筋笼包括由上网片及下网片,在相对应的上下网片的横纵向钢筋的交叉节点之间设有网片层级连接器,所述网片层级连接器包括支撑连杆,其两端分别设有钢筋节点夹头,钢筋节点夹头包括一对由夹紧装置固紧的夹片且其中一夹片与支撑连杆连接,各网片层级连接器中的一对由夹紧装置固紧的夹片分别用于网片中的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的定位、紧固。墙楼板施工法包括网片层级连接器的组装及与一模板的连接、由网片层级连接器对上、下网片的横纵向钢筋交叉节点定位并夹紧的步骤,在墙体钢筋笼上连接另一模板,现场将其整体立起并吊运定位,再将其与墙或梁柱连接,浇筑混凝土。
-
公开(公告)号:CN118836590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01279.7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体蓄能热循环一体化系统及控制方法,其一体化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产能模块、能源智能控制模块、支护蓄能模块、腔体热循环模块。能源智能控制模块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并对电能进行自动分配;基础蓄能模块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大量储存,通过腔体热循环模块传递循环至建筑结构体中,进而将建筑结构体作为冷热交换机构调节建筑内部空间的热环境。本发明利用建筑物质实体蓄能量大的特点,进行建筑结构体和建筑围护体一体化蓄能,以构件本体空腔作为传热系统,在不增加空调等设备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建筑空间环境调控,能充分消纳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可提升安全性,降低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对电网的冲击,避免大量弃电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885565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01275.9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F03G6/00 , F24F5/00 , F24F7/04 , F24F13/02 , F24F13/30 , E04H1/12 , H02J7/32 , H02J7/35 , H02N11/00 , F01K2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外人居环境空间发电蓄能热循环一体化维持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产能模块、基础和支护蓄能模块、产能多腔体围护结构模块、能源智能控制模块、蓄电池;可再生能源产能模块采集可再生能源并转化为电能;基础和支护蓄能模块设置于系统底部,承担地下支护作用,与多腔体产能围护结构模块形成环境稳定的人居空间,同时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储存,调节空间内部环境温度。本发明针对地外空间温差大、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的特点,利用产能多腔体围护结构模块与基础和支护蓄能模块,共同约束限定形成环境稳定的一次空间,在其中进行二次空间的建造,并将可再生能源高效率大量储存,支持地外空间的可持续建设和运行,推动人类文明在星际的延续。
-
公开(公告)号:CN11899881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801399.7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F24D18/00 , F24D15/02 , F24D19/10 , F24D101/20 , F24D101/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风力发电建筑基础蓄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系统包括:电力智能控制系统,用于利用太阳能、风能进行发电;基础土壤蓄能系统,设于建筑底部,包括加热构件及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加热构件设于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中,用以加热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包括级配土壤层和建筑固有结构体,级配土壤层在建筑固有结构体中填充设置,基础土壤蓄能系统的顶部接触建筑的地面板向建筑内部空间放热。本发明利用建筑基础大量蓄热能,能够消纳大量不稳定可再生能源产能,减少或免除蓄能电池的用量,提升安全性,规模化应用可降低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对电网的冲击,避免大量弃电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872958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01271.0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极地人居空间发电蓄能热循环一体化维持系统,包括:基础和支护蓄能模块、腔体蓄能模块、空腔围护模块、能源智能控制模块,基于极地气候环境长期低温的特点,将可再生能源产能模块产生的电能为热能,储存在腔体蓄能模块、基础和支护蓄能模块中,并利用腔体蓄能模块和支护蓄能模块,维持极地人居环境温度。本发明一体化维持系统,通过可再生能源产能和蓄能模块大量蓄能,减少了蓄电池的用量;同时利用空腔围护模块和支护蓄能模块,形成高保温性能的一次空间,在一次空间内再进行二次空间建造,降低了建造难度和极地人居环境的维护难度,节省了整体建设和运行成本,为极地人居环境的规模化可持续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技术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8709902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801273.X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既有建筑改造碳排放实时计量装置和数据处理方法,其方法实时采集既有建筑改造时内部环境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构建碳排放计量数学模型,建立既有建筑环境数据与碳排放值的关联,计算回归系数;对待改造建筑改造现场环境数据进行二次采集,根据碳排放计量数学模型实时计量待改造建筑改造中的碳排放值;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获取新环境数据和碳排放值,进行碳排放数学模型的优化和调整,对待改造建筑在改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值进行实时计量和可视化展示。本发明方法数据采集全面、碳排放实时监测与控制能力强,将实时环境检测数据与信息模型连接,反馈与碳排放数值的关联性并可视化,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碳排放计算提供了有力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912717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801397.8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F24T50/00 , F24T10/00 , F28D20/00 , F24F5/00 , F24F8/108 , F24D15/02 , F24S25/61 , H02S10/12 , H02S40/44 , H02J7/14 , H02J7/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风力发电建筑基础蓄冷、蓄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系统包括:电力智能控制系统,用于利用太阳能、风能进行发电;基础土壤蓄能系统,设于建筑底部,包括换热构件及蓄能建筑基础构件,换热构件,设于蓄能建筑基础构件中,用以升温或降温蓄能建筑基础构件,进而调节蓄能建筑基础构件的蓄能量;蓄能建筑基础构件包括级配土壤层和建筑固有结构体,级配土壤层在建筑固有结构体中填充设置,基础土壤蓄能系统的顶部接触建筑的地面板向建筑内部空间换热。本发明利用建筑基础大量蓄能,能够消纳大量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减少或免除蓄能电池的用量,提升安全性,规模化应用可降低不稳定可再生能源对电网的冲击,避免大量弃电现象。
-
公开(公告)号:CN118757823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801400.6
申请日:2024-06-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活灰水热回收建筑基础蓄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系统包括:灰水排水管道,用于排放生活灰水;基础土壤蓄能系统,设于建筑底部,包括换热构件及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所述灰水排水管道布设在所述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中,所述换热构件设于所述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中,用于将生活灰水与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进行换热,用以加热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所述蓄热储能建筑基础构件包括级配土壤层和建筑基础固有结构体,所述级配土壤层在所述建筑基础固有结构体中填充设置,所述基础土壤蓄能系统的上部通过建筑一层地面板向所述建筑内部空间传热,所述系统通过生活灰水的余热利用实现降低采暖能耗的目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