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55182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499528.1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用物料运输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本装置包括工作台,与所述工作台连接的第一带式输送机,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的高度测量单元与理包单元,设于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上的限位单元和抹平单元,与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抵接的第二带式输送机,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上的第三带式输送机;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倾斜放置,所述第三带式输送机竖直放置,其中运输带的运动方向与第一带式输送机中的运输带运动方向呈现预定角度;本装置能够对堆叠或者褶皱的袋装物料进行抹平或者理包工作,并通过高度检测单元对袋装物料进行检测,进而可剔除依旧折叠或者袋装量过少的袋装物料,进而保证物料运输工作的顺利进行。
-
公开(公告)号:CN114049800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1200398.X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9B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现实环境下的深度感知实验平台及其实验方法,涉及混合现实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深度感知实验平台不能兼顾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的距离标定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配合增强现实设备使用,可以同时看到该平台上的真实标志物以及增强现实设备中显示的虚拟标志物。因为混合现实环境下形成虚拟图像的显示机理和真实世界不同,导致人们对真实物体和虚拟物体的感知距离和其实际与人眼之间的物理距离存在差异。目前尚缺乏一种可以测定真实物体和虚拟物体的物理距离和深度感知距离差异量值的仪器。通过该实验平台记录两者深度感觉相同时的坐标位置差异,从而研究不同视觉影响因素对真实和虚拟物体深度感知差异的影响机制。
-
公开(公告)号:CN110554458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910847805.2
申请日:2019-09-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亚波长结构的对称三波导型偏振分束器,包括:输入通道、右路直通通道、右输出通道、中路直通通道、左路直通通道和左路输出通道;右路直通通道的一端和输入通道相连、另一端和右输出通道相连;左路直通通道的一端和左路输出通道相连接;左路直通通道、中路直通通道和右路直通通道平行且对齐摆放,三通道之间的距离为200nm,构成对称三波导定向耦合器结构。本发明有效降低了分束器的插入损耗,提高了器件消光比,缩短了器件的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10618486B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1910847814.1
申请日:2019-09-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对称三波导与亚波长结构的偏振无关的功率分配器,该功率分配器从下至上依次为硅基衬底(8)、掩埋氧化层(9)、硅波导层(11)和上包层(10),硅波导层(11)由右路直通通道(2)、中路直通通道(3)和左路直通通道(4)构成对称三波导定向耦合器结构(7),对称三波导定向耦合器结构(7)的一侧设置有输入通道(1),另一侧设置有右输出通道(5)和左输出通道(6),且各个通道表面均附有亚波长光栅结构;定向耦合器结构(7)将输入的不同偏振光进行3dB功率分配。该功率分配器有效降低了现有功率分配器的插入损耗和反射损耗,改善了器件的功分比,缩短了器件的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10618486A
公开(公告)日:2019-12-27
申请号:CN201910847814.1
申请日:2019-09-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对称三波导与亚波长结构的偏振无关的功率分配器,该功率分配器从下至上依次为硅基衬底(8)、掩埋氧化层(9)、硅波导层(11)和上包层(10),硅波导层(11)由右路直通通道(2)、中路直通通道(3)和左路直通通道(4)构成对称三波导定向耦合器结构(7),对称三波导定向耦合器结构(7)的一侧设置有输入通道(1),另一侧设置有右输出通道(5)和左输出通道(6),且各个通道表面均附有亚波长光栅结构;定向耦合器结构(7)将输入的不同偏振光进行3dB功率分配。该功率分配器有效降低了现有功率分配器的插入损耗和反射损耗,改善了器件的功分比,缩短了器件的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18839313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66372.6
申请日:2024-07-0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Inventor: 牛奎烨 , 韩昳 , 汤奕 , 刘金波 , 宋旭日 , 黄宇鹏 , 刘幸蔚 , 胡健雄 , 杨楠 , 陈斌 , 万雄 , 王彦沣 , 李泽科 , 张大伟 , 范海威 , 熊志杰 , 刘书弟 , 冯世林
IPC: G06F18/27 , G06F18/214 , G06Q50/0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光伏出力场景生成方法及装置及设备及存储介质,首先,将理想辐照度与实测辐照度进行差值和去零的操作后,作为训练数据;其次,基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利用训练数据优化RBFKernel和ScaleKernel核函数参数;然后,根据影响光伏出力的极端气象事件进行建模,在年时间序列上插入极端气象事件;接着基于插入极端气象事件的年时间序列,通过高斯过程回归模型拟合生成完整的年辐照度差值场景并将其与理想年辐照度场景进行叠加得到实际年辐照度度场景,最后根据历史辐照度和光伏出力之间的映射关系,得到年光伏出力场景。本申请的有益之处是:考虑到气象因素对于光伏出力的影响,可以生成多个考虑不同气象状况下的光伏出力场景供电力系统调度制定相应的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994468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956272.9
申请日:2024-12-28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供电公司 , 东南大学 , 清华大学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nventor: 王顺江 , 张远实 , 邱鹏 , 胡秦然 , 王荣茂 , 殷鸿雁 , 李正文 , 郑伟 , 周桂平 , 王铎 , 刘祚宇 , 李典阳 , 孟镇 , 刘阳 , 杨楠 , 张风彬 , 宋旭日 , 陈群 , 马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有序用电场景的省地负荷协同日内调度方法,该方法考虑区域用电水平,搭建了省地协同有序用电框架;结合负荷侧用户自觉响应不确定性和节能意识,建立了地区电网与需求响应用户的互动模型,提出用户精细化筛选策略;同时考虑日内供需水平及需求响应执行情况,提出省地电网有序用电负荷协同控制及次序恢复策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助于提高有序用电开展效率,实现省地电网负荷的协同日内调度,以保持供需平衡、确保电网稳定运行,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0554458A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910847805.2
申请日:2019-09-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亚波长结构的对称三波导型偏振分束器,包括:输入通道、右路直通通道、右输出通道、中路直通通道、左路直通通道和左路输出通道;右路直通通道的一端和输入通道相连、另一端和右输出通道相连;左路直通通道的一端和左路输出通道相连接;左路直通通道、中路直通通道和右路直通通道平行且对齐摆放,三通道之间的距离为200nm,构成对称三波导定向耦合器结构。本发明有效降低了分束器的插入损耗,提高了器件消光比,缩短了器件的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17411036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117639.3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东分部 ,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综合需求响应(integrated demand response,IDR)的电转氢综合能源(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运行方法及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需求响应缺乏多样性的缺陷。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目标函数的构建;约束条件的构建;考虑综合需求响应的电转氢综合能源运行模型的构建;最后求解模型得到运行方法。本发明应用多能源协同进行需求响应,为需求响应的多元化的升级与需求响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4049800B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111200398.X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9B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现实环境下的深度感知实验平台及其实验方法,涉及混合现实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深度感知实验平台不能兼顾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的距离标定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配合增强现实设备使用,可以同时看到该平台上的真实标志物以及增强现实设备中显示的虚拟标志物。因为混合现实环境下形成虚拟图像的显示机理和真实世界不同,导致人们对真实物体和虚拟物体的感知距离和其实际与人眼之间的物理距离存在差异。目前尚缺乏一种可以测定真实物体和虚拟物体的物理距离和深度感知距离差异量值的仪器。通过该实验平台记录两者深度感觉相同时的坐标位置差异,从而研究不同视觉影响因素对真实和虚拟物体深度感知差异的影响机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