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预应力连续竹木梁推广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675017B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510100274.2

    申请日:2015-03-06

    Abstract: 一种新型的预应力连续竹木梁推广装置,涉及一种连续梁。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胶合竹、木梁多呈简支形式,破坏呈脆性,材料强度不能被充分利用,且变形较大的问题。本发明的竹、木材(1)的两端固定有端部U型连接件(11),相邻两个竹、木材(1)通过端部U型连接件(11)建立连接;一体化锚固单元(5)固定在端部U型连接件(11)的顶板上,竹、木材(1)的下端面上设置有转向承压轮(2),预应力钢绞线(3)布于竹、木材(1)前后两侧,并通过转向承压轮(2)控制线型形成折线,并锚固在一体化锚固单元(5)上。本发明提高了现代竹木结构在工程中的运用速度,实现了竹木结构的有效推广。

    一种新型竹、木连续梁预应力施加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735653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410747602.3

    申请日:2014-12-09

    Abstract: 新型竹、木连续梁预应力施加系统,适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预应力竹、木梁。它解决了目前竹、木梁因跨中挠度过大,而造成的梁跨受限、材料浪费的现象。本发明包括双U型钢垫板、底部钢垫板、凹槽弧形转向块、螺杆、预应力筋、锚具等。在具体施工时,将预应力筋在梁端部锚固,并通过设置在梁上的凹槽弧形转向块固定预应力筋位置,保证钢筋紧贴梁身两侧,通过旋转螺杆使转向块上下移动,从而带动与转向块相连的预应力筋与梁产生横向相对位移来控制施加预应力。实际加工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中间支座,改变转向块的外形,达到效果显著、经济安全的目的。

    一种装配式防屈曲支撑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924553B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1911259288.3

    申请日:2019-12-10

    Inventor: 鲁军凯 梅洋 郭楠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防屈曲支撑,包括:支撑内芯板组件;可拆卸式外部约束组件,可拆卸式外部约束组件围设在支撑内芯板组件中部外周侧;可拆卸式端部约束组件,可拆卸式端部约束组件为两个,且两个可拆卸式端部约束组件分别围设在支撑内芯板组件的顶部和底部的外周侧,且分别与可拆卸式外部约束组件的顶端和底端可拆卸连接。该防屈曲支撑采用可拆卸式外部约束组件和可拆卸式端部约束组件作为支撑内芯板组件的外包约束单元,无需进行混凝土的灌注及养护,可减少生产周期,加快制作进度,且自重相对较小,便于施工安装。

    一种内置钢筋重组竹混凝土节点连续梁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14275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193190.3

    申请日:2021-0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置钢筋重组竹混凝土节点连续梁及施工方法,本发明重组竹梁体内设置通长的钢筋,提高了梁的刚度和承载力,梁端钢筋外伸并通过直螺纹套筒进行可靠连接构成连续梁,梁所受内力弯矩分布也从简支梁变为连续梁,改善了梁的受力状态,从而也节省了材料。由此将重组竹梁的对接接头做成刚接形式,将简支梁转化为连续梁,使梁的弯矩分布更加合理,充分利用材料性能,并达到减小变形或增大跨度的目的,拓宽重组竹梁的工程应用范围。

    一种可调控预应力胶合木张弦桁架

    公开(公告)号:CN106401064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953620.6

    申请日:2016-11-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C3/17 E04C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应力胶合木张弦桁架,包括有桁架上弦、桁架下弦,所述桁架上弦为双层木桁架杆,包括了两根在同一高度相互平行的上层木桁架杆和一根下层木桁架杆,所述下层木桁架杆分别通过一根腹杆与所述的上层木桁架杆相连,所述的桁架下弦为圆形的预应力筋,在下层木桁架杆和所述预应力筋之间连接有木桁架杆;在所述木桁架杆与所述腹杆之间设置了预应力控制机构,所述预应力控制机构包括了球铰节点、螺杆和套筒,所述球铰节点位于所述腹杆的端部,并且固定在所述下层木桁架杆上,所述螺杆一端固定在所述球铰节点上,另一端向下延伸且通过植筋与所述木桁架杆相连,在所述螺杆外壁上套接有所述的套筒,所述套筒能相对于所述螺杆转动。

    一种优化的丝扣拧张预应力施加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672661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410663506.0

    申请日:2014-11-19

    Abstract: 一种优化的丝扣拧张预应力施加装置,适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预应力竹、木梁。它解决了目前预应力竹、木梁预应力施加工艺复杂,准确度低,使用过程中预应力大小无法调控等问题。本发明包括凹槽弧形固块、螺栓、钢垫板、预应力筋、锚具等。具体施工时,可通过设置适当的预应力筋弯折点来选择预应力筋线型,将预应力筋在梁端锚固,通过有凹槽的固块限制其横向位移,通过旋转标有角度的螺母使固块上下移动,带动与预应力筋与受压区的竹、木材料产生横向相对位移来施加预应力。本发明在施加预应力时无需液压千斤顶等专业张拉设备,施工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控制螺母的旋转角度随时对预应力大小进行调整,受力可靠,方便调控。

    一种可调控预应力CLT张弦板

    公开(公告)号:CN108797885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1810797308.1

    申请日:2018-07-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CLT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控预应力CLT张弦板,包括CLT板、预应力筋、张弦装置和锚固装置;所述CLT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一组U形边缘构件,每组所述U形边缘构件下端分别设置有两组锚固装置,所述CLT板板底中心处还固定设置有一组张弦装置,所述张弦装置通过两跟预应力筋分别与所述CLT板两端的两组锚固装置连接;本发明通过该装置实现对预应力筋的张拉及调控,保证CLT板能够实现全截面受压,充分利用材料,增大CLT板的跨度和适用范围。

    一种可调控预应力胶合木张弦连续梁

    公开(公告)号:CN107268891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1710494787.5

    申请日:2017-06-26

    Abstract: 本发明涉一种可调控预应力胶合木张弦连续梁,包括两根胶合木梁;两根胶合木梁一字型排布,两者邻近端设置在倒T形连接件上,倒T形连接件通过对接螺栓与梁顶盖板固定连接,梁顶盖板设置在两组胶合木梁连接处上端;两组胶合木梁的远离端各设置有一组端部锚具,每组端部锚具均与两组预应力筋的一端固定连接,两组预应力筋的另一端依次通过丝扣拧张装置和转向承压轮与连接处锚具固定连接;连接处锚具安装在倒T形连接件上;本发明将简支梁拓展到连续梁,改善梁的受力状态,使梁的弯矩分布更均匀,能够充分利用胶合木梁的抗压强度和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从而达到增加跨度、减小变形、节省材料的作用。

    一种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框架结构连接部件

    公开(公告)号:CN106499053B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611076648.2

    申请日:2016-1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框架结构连接部件,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述连接部件包括:预应力筋、钢板、单孔夹片锚、第一组U型箍、第二组U型箍、钢筋、第一纵筋、第一腰筋、第二纵筋、第二腰筋、第一预应力筋、第二预应力筋、螺纹连接,钢板布置于支座梁段内并伸出于支座梁段顶部,第一跨中梁段与第二跨中梁段分别设置于支座梁段两侧,第一预应力筋与第二预应力筋分别穿过锚固孔并锚固于钢板上,锚固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通过本发明连接结构,使得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性好、受力可靠,能够充分利用高强钢筋和混凝土的性能特点,经济性能更好。

    一种自动消除蠕变影响的预应力调控装置与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82267A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711376117.X

    申请日:2017-12-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C3/12 E04G21/12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自动消除蠕变影响的预应力调控装置属于预应力张弦梁领域;包括第一钢板、轴承、钢螺杆、第二钢板、弹簧和转向块;第一钢板的底部中间位置开一个圆孔,轴承嵌入在圆孔内,轴承外圈与第一钢板焊接,钢螺杆与轴承内圈焊接,钢螺杆与轴承焊接的一端两侧磨平,第二钢板的中间位置设有一个能够与钢螺杆配合的螺纹孔,钢螺杆从第二钢板的螺纹孔中伸出,但是不与弹簧和转向块接触,弹簧顶端与第二钢板焊接,弹簧底端与转向块顶端焊接;本发明不仅在加载前能够人为调节预应力的大小,还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梁的蠕变程度自动调节预应力的大小,使用更加方便,有效的解决了人为调节预应力中对梁的挠度监控和调控时间及大小不精确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