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壳断路器的动触头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02103948A

    公开(公告)日:2011-06-22

    申请号:CN200910201229.0

    申请日:2009-12-16

    Inventor: 李鸣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H1/2008 H01H1/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的动触头组件,包括转动轴杆、动触头、一对连杆以及一对弹簧,所述的转动轴杆上设有开口以及对称设置的一对弧状线性运动导槽,所述的动触头通过一转动轴与转动轴杆转动连接,该动触头的两端探于转动轴杆的开口外,两端对称设有一动触点,所述的一对连杆对称设置,每个连杆的一端与动触头的两侧面连接,另一端与一滑动销连接,该滑动销的两端穿过弧状线性运动导槽并跨越于转动轴杆的两个侧面,所述的一对弹簧对称设于转动轴杆的两个侧表面,两头分别与两个滑动销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快速高效的完成电路的转换。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过载报警不脱扣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0963203U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22545606.0

    申请日:2023-09-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过载报警不脱扣装置,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电热元件、导电片、联结板,以及微动开关、第一支架、转动设于第一支架上的过载报警不脱扣牵引杆;其中电热元件上设有连接端,连接端与联结板分别用作进线端与出线端;电热元件上贴合有能够受热弯折的热变形金属片,热变形金属片的端部连接有抵压杆;微动开关具有报警功能,其上设有按钮;过载报警不脱扣牵引杆上设有压紧于按钮上的压钮部以及与抵压杆相抵接的传动部,以使得电流过载时,电热元件发热并使热变形金属片弯曲变形,通过抵压杆与传动部带动过载报警不脱扣牵引杆转动,并使压钮部释放按钮,启动报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过载报警不脱扣功能稳定,报警信号响应快,可提供短路瞬时保护,承载能力高。

    一种带剩余电流塑料外壳式断路器漏电模块支撑组件

    公开(公告)号:CN222462763U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21228778.3

    申请日:2024-05-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断路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带剩余电流塑料外壳式断路器漏电模块支撑组件,包括基座、可拆卸设于基座上的底座与底座N极,以及架设于基座和底座N极上的支架;其中,底座用于定位支撑A相、B相和C相的脱扣器联结板;底座N极用于定位支撑N极脱扣器联结板;支架用于容纳漏电模块的电路板,底部开设有孔洞,侧壁开设有开槽,所述孔洞和开槽供互感器杜邦线和供电杜邦线穿入和穿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漏电支撑模块,由原先置放脱扣器的联结板之间,改为置放在脱扣器上方,合理的利用塑料式外壳式带剩余漏电断路器的立体空间,减少主回路零件发热对电路板的损伤,固定过载报警不脱扣线路的布置,降低线路的破损的风险。

    一种塑壳断路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安装组件

    公开(公告)号:CN222705406U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21410639.2

    申请日:2024-06-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安装组件,包括基架与壳体;基架包括前托槽,以及多个并列设置的后隔槽;前托槽上设有安装立柱,安装立柱上开设有安装槽;壳体内设有隔层,隔层底部开设有矩形通槽,顶部设有电子组件安装槽,电子组件安装槽边缘设有倒扣;矩形通槽与零序电流互感器顶部相卡接;电子组件通过倒扣卡设于电子组件安装槽内;壳体底部设有安装凸台;安装凸台与安装槽相卡接,进而从上下侧夹持安装零序电流互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使电子组件能可靠的固定在脱扣组件的导电片上方,并保持一定距离,降低导电片的发热现象对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内电路电子部分的影响。

    一种塑壳断路器接线端辅助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8498009U

    公开(公告)日:2023-02-17

    申请号:CN202222940421.5

    申请日:2022-11-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接线端辅助结构,包括基座(3),出接线排(4)和进线接排(6),所述基座(3)内设有多个独立的腔体,所述出接线排(4)和进线接排(6)设置于基座(3)的两端,还包括接线螺母(2),底板(5)以及用于约束接线排前后自由度的辅助结构(1),所述辅助结构(1),接线螺母(2)和底板(5)配合安装形成一个辅助结构模块,并安装于基座(3)的每个独立腔体内的出接线排(4)下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辅助结构,当断路器安装较小的接线排时,能够通过辅助结构、基座和接线排之间的配合,使接线排的安装更加方便高效,又便于维护,起到良好的绝缘效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检有压重合闸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0963197U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322545812.1

    申请日:2023-09-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检有压重合闸装置,包括相互对接合围形成内腔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电路板、接线端子组,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导轨卡扣;其中导轨卡扣包括弹性支脚,以及位于端部的导轨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底部分别设有相互对接后形成单侧导轨的单侧导轨凸台,以及相互对接后形成单侧导轨通槽的单侧导轨分槽;单侧导轨通槽内壁上一前一后分别开设有用于卡接弹性支脚的导轨定位槽与拆卸定位槽;当导轨卡扣与导轨定位槽相卡接时,导轨部伸出于单侧导轨通槽外,并与单侧导轨构成导轨卡接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具有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动作可靠,体积小等优点。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接线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5496586U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21466451.6

    申请日:2021-06-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接线结构,包括基座(7)、联接板(1)、外部导电联接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7)内设有凹槽(71),该凹槽(71)内设有螺母(6),所述的联接板(1)置于基座(7)定位平面上,所述的外部导电联接板(2)置于联接板(1)上,通过一连接件(5)穿过外部导电联接板(2)和联接板(1),与螺母(6)连接,将外部导电联接板(2)固定在塑壳断路器的联接板(1)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塑壳断路器联接板与外部导电系统可靠连接,运用此结构使得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更加简单、方便、标准化,零部件更耐用,更换起来也方便,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动触头组件

    公开(公告)号:CN203026469U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220663275.X

    申请日:2012-12-05

    Inventor: 李鸣廉 赵轶磊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的动触头组件,包括转子、动触头、转动轴、连杆和弹簧,所述的转子上设有用于在限流操作时允许动触头独立转动的开口,所述的动触头设置在该开口中,并通过转动轴与转子转动连接,且动触头的两端探于该开口外,所述的弹簧通过连杆与转子连接,所述的弹簧设有两对,分别设置在转子的两个侧表面上,所述的每对弹簧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的每个弹簧一端通过连杆固定在转子上,另一端通过连杆可直线运动地连接在转子上,且连杆挂于动触头表面在两大小凹槽间来回运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稳定性好、能够快速分离动静触头并能卡死动触头以迅速拉断电弧,防止重燃弧等优点。

    一种灭弧模块与开关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21960890U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20181461.2

    申请日:2024-01-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弧模块与开关设备,包括壳体、多个灭弧栅片以及永磁体。其中壳体前侧开设有动/静触头让位槽,后侧开设有出气通道,动/静触头让位槽两侧分别设有灭弧腔体,灭弧腔体后方分别设有永磁体腔体,动/静触头让位槽后侧开口,壳体内还设有连通两侧灭弧腔体的通道,该通道还与动/静触头让位槽的后侧开口、出气通道相连通,形成灭弧安装腔;多个灭弧栅片间隔排列于灭弧安装腔内,且排列方向与动/静触头相对运动方向相同;永磁体设于永磁体腔体内,且磁场方向指向动/静触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永磁体放置于灭弧室的后方位置,更好的利用永磁体磁场与灭弧室面积。

    一种灭弧室模块以及开关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21960889U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20181458.0

    申请日:2024-01-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开关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灭弧室模块以及开关设备,包括: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中间位置的永磁体,以及设于永磁体两侧的灭弧室;所述永磁体的永磁体充磁方向指向动/静触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永磁体放置于正中间,两个灭弧室放置于永磁体两侧,更好的利用永磁体磁场与灭弧室面积,在变形例中更是将永磁体放置于一侧,最大程度加大栅片面积,提升灭弧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