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52216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431649.9
申请日:2024-10-1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PSMα1靶向多肽,所述靶向多肽的氨基酸序列选自:KPTWATG、IDPSKYS、YLTPFQS、GLTTTRY、IVNMSYH和VNVEVTLVN。本发明提供了所述的PSMα1靶向多肽在抗菌和/或促伤口愈合的生物医用材料中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了相应的抗菌光热疗法生物医用材料和促伤口愈合光热疗法生物医用材料。本发明的特异性结合PSMα1的靶向多肽,能够实现PSMα1纤维化过程有效的抑制。本发明的应用于糖尿病创面MRSA感染生物被膜治疗的纳米颗粒生物被膜形成抑制率可达94.7±1.5%,该纳米颗粒利用光热效应实现生物被膜的分解和深层细菌的杀灭。
-
公开(公告)号:CN118569119B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0593907.7
申请日:2024-05-1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7/11 , G16C60/00 , G06Q10/04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塑料粒子迁移行为和通量预测的数值模拟方法、装置及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构建土壤‑地下水渗流场模型,所述土壤‑地下水渗流场模型用于描述流体在土壤介质中的流动,并提供流体中微塑料运移所需的流体速度场;在将所述流体速度场中微塑料粒子视为离散的粒子的情况下,根据流体速度利用曳力模型描述微塑料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引入弥散项,以结合渗流场流体运动对微塑料的对流‑弥散作用,描述微塑料颗粒的随机扩散行为。本发明能够很好的弥补现有模型对微塑料模拟在忽略微塑料特性及流场变化、非均质结构、大尺度运算和模型准确性等方面的显著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补救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8965951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0922360.0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空间分布精细刻画技术领域,旨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耦合Kriging分层反演刻画场地污染情况,提高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三维空间刻画精度。本发明主要特征是基于获取的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特征参数(渗透系数、孔隙度和储水系数等)和部分初始浓度数据及Kriging对场地分层(单层或多层)反演补充的有效信息作为算法输入数据,结合其与污染物浓度关系,建立模拟污染物浓度分布有效模型。本发明可更好地实现场地污染关键缺失信息的有效补充,通过SVR算法进行模型优化,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以此提升场地污染物浓度三维空间分布刻画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755366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210330211.6
申请日:2022-03-28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G01N3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综合分析化学品运动神经毒性的方法,本发明进行秀丽隐杆线虫培养和同步化处理,基于化学品外源污染物的环境相关浓度,进行秀丽隐杆线虫暴露,检测运动神经毒性相关的指标,并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系统评价化学品运动神经毒性。本发明在传统秀丽隐杆线虫运动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秀丽隐杆线虫全自动成像和行为追踪仪,进一步分析多项运动行为指标,并将指标进行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分析,系统评价化学品的运动神经毒性。该方法集显微观察与自动监测于一体,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适合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589074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663125.1
申请日:2023-06-06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一种弱旋流气泡分离器及其有机污染废水处理系统与方法,包括在弱旋流气泡分离器中产生宏量体相微纳米气泡,大量的微纳米气泡在调控的pH和离子强度环境下收缩湮灭,产生大量羟基自由基,强化有机污染物降解;在弱旋流分离器中未收缩湮灭的微米级以上气泡与纳米气泡分离,微米气泡返回泵前与补充气体混合,再增压溶解;降解后的纳米气泡水进入旋流脱气器,旋流脱气器溢流出口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净化气由气液分离器气相出口排出,从气液分离器液相出口排出的净化水与旋流脱气器底流净化水混合后排放。本发明将旋流分离技术与微纳米气泡调控技术相结合,强化纳米气泡产生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达到加强有机污染废水治理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289640A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110632843.3
申请日:2021-06-07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B01J27/043 , B01J21/18 , B01J37/08 , C02F1/72 , C02F101/30 , C02F101/34 , C02F101/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分散四硫化三铁纳米颗粒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以花生壳生物炭为载体,将四硫化三铁纳米颗粒锚定在生物炭表面,提高四硫化三铁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制备新型磁性纳米复合催化剂。该催化剂反应位点多,催化效果好,可高效活化过硫酸氢盐,在常温常压下氧化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本发明公开的生物炭负载四硫化三铁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简单,pH适应范围广,易于回收,绿色环保,可用于有机废水和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具有潜在的产业化工程化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115841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911299838.4
申请日:2019-12-17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B22F1/00 , B22F9/24 , C02F3/34 , C02F101/3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化铁还原菌耦合钝化纳米零价铁体系的方法,其具体包括:步骤1、完成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其中:采用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在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00mg制备完成的氧化石墨烯,再将0.496g七水合硫酸亚铁溶解于60mL水和20mL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将混合溶液加入三口烧瓶中并在超声仪上以50kHz超声30min;步骤2、使用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零价铁降解4‑氯酚;步骤3、进行希瓦氏菌的人工培养;步骤4、完成氧化石墨烯介导希瓦氏菌还原钝化纳米零价铁降解4‑氯酚;该氧化石墨烯负载钝化纳米零价铁耦合希瓦氏菌通过铁还原菌希瓦氏菌与材料的耦合作用,氧化石墨烯强化了耦合体系、减少了钝化层的形成并提高了体系的反应活性,克服了纳米零价铁易失活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575815A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申请号:CN201910909440.1
申请日:2019-09-25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B01J20/20 , B01J20/28 , C02F1/28 , B82Y40/00 , C02F101/3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空碳胶囊包覆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6.0g葡萄糖、0.02g聚丙烯酸钠和0.15g十二烷基硫酸钠溶解在60ml水中,用NaOH溶液调节pH为8;步骤2、将溶液转移到100ml高压釜中并在180℃下水热处理8h,在8000rpm离心5min后获得黑色或深褐色产物;步骤3、洗涤3次,在80℃烘箱干燥4h后获得最终样品中空碳胶囊;步骤4、将0.1g中空碳胶囊和0.4964g FeSO4·7H2O溶解并且机械搅拌30min;步骤5、向混合液中以2.5ml/min的速度滴加NaBH4溶液,继续搅拌30min;步骤6、在4000rpm离心5min后获得产物,在6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4h获得最终样品中空碳胶囊包覆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通过中空碳胶囊的包覆作用克服了纳米零价铁易团聚和易失活的缺点,提高了纳米零价铁的分散性和反应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182882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384198.0
申请日:2019-05-0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C02F1/28 , B01J20/10 , C02F101/3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Fe/FeS@SiO2材料去除水中三氯乙烯的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步骤1、准备以下材料:步骤2、制备Fe/FeS,将0.483g FeCl3·6H2O用25mL去离子水和45mL乙醇溶解在三口烧瓶中,并以600rpm机械搅拌;步骤3、制备中空介孔氧化硅球(HMSS);步骤4、完成Fe/FeS@SiO2的制备;步骤5、制备的Fe/FeS和Fe/FeS@SiO2用于降解TCE,降解实验在血清瓶中完成。本发明中,Fe/FeS@SiO2材料开放的孔道和更大的比表面积使得其可以吸附更多的TCE,使TCE与Fe/FeS核的接触增多,蛋黄-蛋壳材料的特殊结构也充分利用了Fe/FeS核的整个表面,使得TCE的去除率得到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5624536B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510905968.3
申请日:2015-12-0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Fe‑Al‑Mn‑C合金的制备方法,综合利用了纳米技术、动磁压制技术、微波烧结技术及粉末冶金技术,通过机械研磨法制备纳米级Fe‑Al‑Mn‑C复合粉体,将该纳米粉体挤压成块状,并在还原保护性气氛下较低温度范围内实现Fe‑Al‑Mn‑C合金化。烧结时还原性气体的使用有效就降低了粉末的氧化,减少其他氧化物杂质的产生;运用纳米技术制备的Fe‑Al‑Mn‑C合金的晶粒得到细化,有效提高该合金的耐蚀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微量的稀土元素铈的加入使所得的Fe‑Al‑Mn‑C合金的塑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