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738809A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910024276.6
申请日:2019-01-10
Applicant: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市闵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IPC: G01R31/367
Abstract: 本发明动力与储能电池功率特性的估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电池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步骤2,分析获取电池工作过程中各部分电位与外部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步骤3,通过电池外部信号对内部状态的辨识,获取电池的功率特性;步骤4,进行验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首先,方法可靠性高、通适性强,不仅可用于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也可以用于储能用电池;其次,本发明基于功率特性的内因的变化来表征功率特性的变化,可以根据应用工况的不同,确定哪些内因对功率特性影响较大;再次,本发明提出的方法估计功率特性的精度高;最后,本方法可置于BMS或EMS中,以实现硬件化应用,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271743A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2011104264.3
申请日:2020-10-15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模块化光伏发电装置进行一体化充放电测试系统及方法,包括:主控制器模块执行预设的控制逻辑,配合上位机进行充放电操作;继电器开关模块是主控制器模块控制继电器开关模块,实现充放电线路开与关;可编程直流电源模块是主控制器模块控制可编程直流电源模块,实现在进行充电操作过程中模拟光伏发电特性作为直流输入;功率分析及并网测试模块是主控制器模块控制功率分析及并网测试模块,实现在进行放电操作过程中模拟测试逆变交流输出电能质量、电网各类运行工况和负载特性;主控机具有一体化平台的监控、操作及显示功能。本发明通过模拟最真实工况去进行光储充装置的可靠稳定性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05510836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510915256.X
申请日:2015-12-11
Applicant: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31/3627 , H01M10/4207 , H01M10/4221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测试方法及其电池配组方法,利用了电极材料在放电平台区域内锂离子扩散系数较小的特点,通过短时脉冲放电测试检测出电池的SOC,从而计算出电池的自放电率,并准确、可靠的分选出自放电性能一致的电池,对其进行有效配对形成电池组,保证了电池组的整体使用寿命,对检测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体系自放电能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4282944A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410595659.6
申请日:2014-10-30
Applicant: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IPC: H01M10/0567 , H01M10/05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10/05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高电压电解液及其用途,该电解液包括:非水溶剂、锂盐、第一类添加剂,以及第二类添加剂;其中,该非水溶剂为碳酸酯类溶剂;该第一类添加剂中包含氟代烯醚,其化学分子式为CHF2CF=CHOCFHCF3;该第二类添加剂为1,3-丙烯磺酸内酯、1,4-丁烯磺酸内酯、碳酸亚乙烯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解液与镍锰酸锂材料匹配,可以满足锂离子电池在高电压条件下的循环使用,使得镍锰酸锂电池在高电压下循环稳定性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3471401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10592327.2
申请日:2021-05-28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IPC: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65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安全高载量锂离子电极极片及其制作方法,该电极极片包括电活性材料、导电剂、电解液I、电解液II和多孔集流体;所述电解液I包括有机溶剂、聚合物单体和锂盐;所述电解液II包括有机溶剂和聚合引发剂。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通过本发明提供电极极片及电池制备方法,有利于降低辅助材料的重量比例,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能耗,减少了电池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利用聚合物电解质安全可靠的特点,改善了传统有机电解液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451541A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110594165.6
申请日:2021-05-28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IPC: H01M4/13 , H01M4/62 , H01M4/139 , H01M10/0525 , H01M10/058 , H01M10/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电压锂离子正电极极片、电池及其制作方法,该正电极极片包括复合集流体和涂布于集流体表面的正电极浆料,所述的复合集流体包括表面有凹孔的铝基材、分别涂覆于铝基材两面的第一缓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一缓蚀导电层由缓蚀剂和导电聚合物共混组成,第二导电层包括搭载客体分子的聚合物粘结剂Ⅰ、聚合物粘结剂和导电碳共混组成。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通过本发明提供正电极极片及电池制备方法,提高了集流体表面和活性材料的粘附性,改善了高电压条件下集流体与正活性材料之间的接触粘附性,从而改善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510836B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510915256.X
申请日:2015-12-11
Applicant: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测试方法及其电池配组方法,利用了电极材料在放电平台区域内锂离子扩散系数较小的特点,通过短时脉冲放电测试检测出电池的SOC,从而计算出电池的自放电率,并准确、可靠的分选出自放电性能一致的电池,对其进行有效配对形成电池组,保证了电池组的整体使用寿命,对检测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体系自放电能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4362370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686175.2
申请日:2014-11-25
Applicant: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IPC: H01M10/0525 , H01M10/058 , H01M4/48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485 , H01M10/058 , H01M2220/10 , H01M222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锰酸锂锂离子电池,其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以及隔膜,该正极包含正极电活性物质,其中,正极电活性物质由尖晶石锰酸锂与层状富锂锰基材料按比例混合而成,层状富锂锰基材料质量占总活性物质质量的1%~40%。本发明将尖晶石锰酸锂材料和层状富锂锰基材料混合使用,通过优化混合比例,使得层状富锂锰基材料能抑制锰的溶解,从而得到了成本低廉、热稳定性良好、高温性能优异的锰酸锂锂离子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3474648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310443948.X
申请日:2013-09-26
Applicant: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面氟化方法,该方法包含:将含氟化合物和正极材料按照化学计量比为(0.5%~5%):1准确称量后,将含氟化合物置于加热容器底部,并将金属网置于加热容器内,覆盖在含氟化合物表面,最后将正极材料放置在金属网上进行加热处理,得到表面氟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加热处理的温度为300~800℃,时间为1~5h。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面氟化方法,通过简单的氟化处理方式可以制备出电化学性能优良的正极材料,极大的改善了电极材料在高温下和高倍率下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782585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011261772.2
申请日:2020-11-12
Applicant: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7 , G01R31/392 ,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池衰减机制的寿命评估方法及系统,在测试阶段对电池进行循环测试,以快速获得电池的不同老化状态;通过建模阶段利用电化学模型对不同老化阶段的电池内部状态进行辨识,获得电池内部参数随循环的变化规律;进而预测阶段利用所得到的电池内部参数演变规律,带入电化学模型中得到电池容量的演变情况,当达到所设置的容量下限时,该容量下所对应的循环次数即为电池寿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寿命预测只基于容量数据演变,而忽视了电池内部的机理演变,导致寿命预测准确性较差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