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R-ERVC实验装置的精细压力调控实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20097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73911.2

    申请日:2021-12-03

    Abstract: 一种IVR‑ERVC实验装置的精细压力调控实验系统,包括:上水箱以及设置于其上的三级压力调节系统,该三级压力调节系统包括:用于压力精准调节的蒸发冷凝回流系统、用于快速降压的喷雾冷凝系统和用于压力的快速调控的打压排放系统,通过三级压力调节系统对上水箱顶部气空间的压力进行联合调控。本发明通过不同级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在宽泛的压力区间内任意压力值的快速、精确的动态调控,并长时间稳定在该压力水平。本发明结构紧凑、占用体积小,实现在IVR‑ERVC实验装置内压力精确调控,填补在IVR‑ERVC模化实验研究领域的相关空白。

    一种基于水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382420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011301040.1

    申请日:2020-1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通过采用环绕反应堆压力容器紧凑布置的环形水冷器,带出堆芯余热,并将循环排热水箱分割为热区和冷区,热区和冷区的顶部双向连通,底部设置单向流向装置,以限制冷流体只能从热区流向冷区,有利于水蒸气通过其顶部的排气管排出,并增强循环排热水箱与环形水冷器之间的自然循环能力;将水冷管内的热流体作为上升段,圆环形下降腔内的冷流体为下降段,依靠冷热流体的位差和密度差形成自然循环流动,循环排热水箱热区内形成的水蒸气通过其顶部的排气管排出,实现堆芯正常停堆或事故停堆后,更安全、更可靠地排出堆芯内的剩余热量,并保证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反应堆腔室壁面的温度不超过允许温度。

    一种基于水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382420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301040.1

    申请日:2020-1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通过采用环绕反应堆压力容器紧凑布置的环形水冷器,带出堆芯余热,并将循环排热水箱分割为热区和冷区,热区和冷区的顶部双向连通,底部设置单向流向装置,以限制冷流体只能从热区流向冷区,有利于水蒸气通过其顶部的排气管排出,并增强循环排热水箱与环形水冷器之间的自然循环能力;将水冷管内的热流体作为上升段,圆环形下降腔内的冷流体为下降段,依靠冷热流体的位差和密度差形成自然循环流动,循环排热水箱热区内形成的水蒸气通过其顶部的排气管排出,实现堆芯正常停堆或事故停堆后,更安全、更可靠地排出堆芯内的剩余热量,并保证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反应堆腔室壁面的温度不超过允许温度。

    一种三代改进型核电站严重事故下的卸压系统、卸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10726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1122418.0

    申请日:2022-09-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代改进型核电站严重事故下的卸压系统、卸压方法;卸压系统包括保护壳;保护罩,位于保护壳内且内部填充有惰性气体或氮气;爆炸装置,设于保护罩的内部;触发机构,连接爆炸装置,用以在卸压系统启动时触发爆炸装置发生爆炸;撞击部,具有一撞击端和连接端,连接端连接保护壳,撞击端位于保护罩外部的一侧,且触发后触碰保护罩使其产生气体泄漏点;控制系统,用于在卸压系统启动时控制触发机构动作;控制撞击端动作;以及控制保护壳开启。该卸压系统简单易行,造价低廉,用于三代改进型核电站严重事故工况主动卸压,大大降低了研究费用、运行费用,缩短了研究时间。且整个卸压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一种堆腔纳米流体非能动注入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299413A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110571646.5

    申请日:2021-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腔纳米流体非能动注入冷却系统,包括非能动堆腔注水系统、纳米流体非能动注入系统以及反应堆压力容器系统;反应堆压力容器系统设置有保护循环流道;保护循环流道包括堆腔壁、压力容器和压力容器保温层,压力容器保温层的内壁与压力容器的外壁形成保温层流道,压力容器保温层的外壁与堆腔壁形成混合流道,压力容器保温层的底部设置有入口,顶部设置有出口,混合流道与保温层流道通过入口和出口连通;冷却水或/和纳米流体从入口进入保温层流道,并从出口回流至混合流道。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腔纳米流体非能动注入冷却系统,纳米流体仅存在于保温层流道和混合流道内,避免对其他水源带来影响。

    一种基于环形气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420226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301061.3

    申请日:2020-1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环形气冷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余热排出子系统和共用的补水箱,其中,每个余热排出子系统包括:由换热水箱和热交换器组成的换热装置,由下降腔、气冷管、上部环形联箱和下部环形联箱组成的环形气冷器,以及环形气冷器入口电动阀和出口电动阀;将气冷管内的热气体作为上升段,下降腔内的冷气体为下降段,依靠冷热气体的密度差和位差在环形气冷器和换热装置之间形成自然循环流动换热,从而在堆芯正常停堆或事故停堆后,实现安全、可靠地排出堆芯内的剩余热量,并保证燃料包壳、压力容器、反应堆腔室壁面的温度不超过允许温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