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联合培养流动腔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57837A

    公开(公告)日:2010-10-13

    申请号:CN201010216353.7

    申请日:2010-07-02

    Abstract: 一种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的细胞联合培养流动腔,由聚苯乙烯底座、双面胶和聚碳酸酯上板构成,所述的聚碳酸酯上板包括联合培养杯放置孔、联合培养杯固定槽、液体缓冲槽,入口、出口和金属接头,联合培养杯固定槽凸出于联合培养杯放置孔且在联合培养杯放置孔的两边,液体缓冲槽左右各一个,设在聚碳酸酯上板下平面上且位于联合培养杯放置孔边缘与聚碳酸酯上板边缘之间中间的位置,入口和出口设在聚碳酸酯上板内部,与金属接头相连接且与液体缓冲槽垂直相连通;所述的聚苯乙烯底座的正中间设有一观察孔,观察孔上方覆盖一块玻片,底座的两侧边缘对称设有两个金属接头固定孔。本发明可以方便地进行实时显微观察和进行细胞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研究。

    细胞联合培养流动腔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57837B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010216353.7

    申请日:2010-07-02

    Abstract: 一种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的细胞联合培养流动腔,由聚苯乙烯底座、双面胶和聚碳酸酯上板构成,所述的聚碳酸酯上板包括联合培养杯放置孔、联合培养杯固定槽、液体缓冲槽,入口、出口和金属接头,联合培养杯固定槽凸出于联合培养杯放置孔且在联合培养杯放置孔的两边,液体缓冲槽左右各一个,设在聚碳酸酯上板下平面上且位于联合培养杯放置孔边缘与聚碳酸酯上板边缘之间中间的位置,入口和出口设在聚碳酸酯上板内部,与金属接头相连接且与液体缓冲槽垂直相连通;所述的聚苯乙烯底座的正中间设有一观察孔,观察孔上方覆盖一块玻片,底座的两侧边缘对称设有两个金属接头固定孔。本发明可以方便地进行实时显微观察和进行细胞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研究。

    用于联合培养细胞扰动流加载的流动腔

    公开(公告)号:CN102296030B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110232608.3

    申请日:2011-08-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联合培养细胞扰动流加载的流动腔,包括聚碳酸酯上板、聚碳酸酯中板、医用硅胶膜、聚碳酸酯下板和不锈钢紧固件,聚碳酸酯上板设有2个联合培养杯放置孔;聚碳酸酯下板包括入口、入口液体缓冲槽、出口、出口液体缓冲槽和金属接头;聚碳酸酯中板在其中间设有1个第一矩形腔体;医用硅胶膜在其中间设有1个第二矩形腔体;入口液体缓冲槽通过第二矩形腔体与第一矩形腔体连通,入口液体缓冲槽位于聚碳酸酯中板前端的下方且远离第一矩形腔体。本发明既能考虑两种相关细胞间相互影响,又能同时给联合培养的细胞分别加载扰动流和层流,使用方便,极易拆卸和装配,很容易获取受不同流场作用后的细胞,进行后续的对照研究。

    用于联合培养细胞扰动流加载的流动腔

    公开(公告)号:CN102296030A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申请号:CN201110232608.3

    申请日:2011-08-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联合培养细胞扰动流加载的流动腔,包括聚碳酸酯上板、聚碳酸酯中板、医用硅胶膜、聚碳酸酯下板和不锈钢紧固件,聚碳酸酯上板设有2个联合培养杯放置孔;聚碳酸酯下板包括入口、入口液体缓冲槽、出口、出口液体缓冲槽和金属接头;聚碳酸酯中板在其中间设有1个第一矩形腔体;医用硅胶膜在其中间设有1个第二矩形腔体;入口液体缓冲槽通过第二矩形腔体与第一矩形腔体连通,入口液体缓冲槽位于聚碳酸酯中板前端的下方且远离第一矩形腔体。本发明既能考虑两种相关细胞间相互影响,又能同时给联合培养的细胞分别加载扰动流和层流,使用方便,极易拆卸和装配,很容易获取受不同流场作用后的细胞,进行后续的对照研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