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结构、电控盒和电器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12204799U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20764763.4

    申请日:2020-05-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壳体结构、电控盒和电器设备。壳体结构包括:壳体本体,以及均与壳体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盖体、第二盖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在未与壳体本体连接的状态下,可沿壳体本体的开口滑动,以配合打开或关闭壳体本体的开口。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在未与壳体本体连接的状态下,可沿壳体本体的开口滑动,可实现壳体本体开口的打开与关闭,那么当壳体结构应用于电控盒上时,既可以保证其内部电控器的密封,也可以对其内部的电控器进行维修或散热等作业。(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空调室外机出风格栅和空调室外机

    公开(公告)号:CN211822838U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20378628.6

    申请日:2020-03-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出风格栅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出风格栅包括外框以及设置在所述外框中的弧形筋条和辅助筋条,所述弧形筋条和所述辅助筋条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弧形筋条同心且由内至外间隔设置,形成同心组件,多个所述辅助筋条沿所述同心组件的周向间隔设置,且所述辅助筋条由靠近所述同心组件中心的位置向外延伸至与所述外框连接,将所述弧形筋条分割为多段小段筋条。使得所述同心组件边缘部位筋条较稀疏,从而保障出风量。位于所述同心组件外缘部的所述小段筋条上设有加强凸起,所述加强凸起位于所述小段筋条的中间位置。从而增加外缘部小段筋条的强度。(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通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10320318U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921022750.3

    申请日:2019-07-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通风装置安装于形成有安装空间的吊顶,吊顶开设有连通安装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安装口,通风装置装于安装口,通风装置设有检修口及通风口,通风装置可在通风状态与检修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当通风装置处于通风状态时,安装空间通过通风口连通外界环境;当通风装置处于检修状态时,安装空间通过检修口连通外界环境。上述通风装置独立安装于安装口,因此可根据维修及更换需要设置检修口大小而不受风管机主体的结构限制。当安装有该通风装置的换热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风管机主体通过通风口出风或回风。而当需要维修或更换风管机时,维修人员可通过检修口对安装空间内的风管机主体进行维修或更换。(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
    8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230882U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721249599.8

    申请日:2017-09-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出风结构,其包括出风本体,出风本体具有出风口,并且,其还包括挡板和挡板驱动装置,挡板可运动地设置并与挡板驱动装置驱动连接,在挡板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挡板能够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工作,处于关闭状态时,挡板遮蔽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时,挡板避让出风口。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得出风口在使用时敞开并在不用时关闭,这样既能在工作时不影响正常出风,又能在不工作时防止外界的尘埃、油烟等异物经由出风口进入到空调内部,减少灰尘油渍堆积,改善出风质量。(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8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227754U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21010097.0

    申请日:2015-12-07

    Inventor: 刘亚平 张亚国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主要解决现有的空调室内机除湿效果差的问题。该空调室内机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接水盘,接水盘设置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下方,在空调运行除湿模式时,第一换热器用于制冷,第二换热器用于制热,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与接水盘之间具有一定距离L。在除湿模式中用于制热的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与接水盘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防止第二换热器制热加快接水盘中冷凝水的蒸发,提高除湿效率,同时降低了换热器的风阻,改善风场,使送风更加均匀,提高了换热效果。同时提出采用上述室内机的空调器。

    组装管路系统及空调器
    8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718394U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21428380.4

    申请日:2024-06-2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组装管路系统及空调器,该组装管路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连接模块、第二连接模块、第三连接模块和第四连接模块,其中,第一连接模块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用于连接压缩机和排气消音器;第二连接模块包括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用于连接四通阀;第三连接模块包括第四连接板、第五连接板和第六连接板,第四连接板用于连接冷凝器,第五连接板用于连接过滤器和气液分离器,第六连接板用于连接第一阀门;第四连接模块包括第七连接板和第八连接板,第七连接板用于连接膨胀阀,第八连接板用于连接第二阀门,可实现管路系统的模块化,极大地降低了占用空间。

    一种两联供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公开(公告)号:CN219283493U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223439511.2

    申请日:2022-12-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联供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两联供空调室外机包括:空调模块和地暖模块,空调模块位于地暖模块上方;空调底板和地暖底板,空调模块位于所空调底板上,地暖模块位于地暖底板上,空调底板位于地暖模块的上方;多根立柱,多根立柱连接在空调底板和地暖底板之间;多根立柱包括排水立柱,排水立柱设置有排水通道,空调底板上开有空调排水孔,地暖底板开有地暖排水孔,空调排水孔经排水通道与地暖排水孔连通。以达到不占用空调底板下方空间(地暖模块的空间)而将空调模块产生的冷凝水引流至地暖底板上的目的。

    散热器及电器盒
    8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412415U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21136491.4

    申请日:2021-05-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及电器盒,散热器包括:散热底座;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底座上;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盖合,且所述换热管被挤压于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所述散热器具有均与所述换热管接触的第一换热区及第二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或所述压盖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散热器的第一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大,第二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小,将第一发热件设于第一换热区,将第二发热件设于第二换热区,只需在工作温度较高的第二发热件旁设置感温包,实现冷媒散热时的温度检测需求,电器盒内部结构较为简单。

    一种多联机空调
    8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223243U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023088973.5

    申请日:2020-12-18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多联机空调,其包括:压缩机组、室外换热器、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和第四管,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和第四管均分别连通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还包括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第一四通阀的第二端与室外换热器连通,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能与第一管连通;第二管和第四管相连通后并一同连通至第二四通阀的第七端,第三管能与第三四通阀的第十端连通。根据本公开能在实现制冷、制热、制冷+制热水、制热+制热水、制热水+供暖等多个模式下还解决了三管制空调控制系统实用性差,内机换热器效率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散热效率高的电器盒及空调

    公开(公告)号:CN212362373U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20775276.8

    申请日:2020-05-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电器盒及空调。电器盒包括壳体;两块主板,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每一所述主板均具有相对的安装面和背面,每一所述安装面上均设置有发热元器件;散热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两块所述主板相互平行,且两个所述安装面相向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效率高的电器盒及空调,将两块主板平行设置,且使其安装面上的发热元器件相向设置,从而使散热机构能够同时与所有发热元器件进行接触换热,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空气传递热量而造成的传递路径长、散热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将散热机构上开设仿形凹槽,增加发热元器件与散热机构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加散热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