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15125B
公开(公告)日:2023-02-10
申请号:CN201811457105.4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西南分部 , 上海交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特高压调峰的多区域随机生产模拟方法及应用,所述生产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各区域的全年负荷曲线,从所述全年负荷曲线剔除新能源出力,形成各区域的持续负荷曲线,并根据全年负荷水平将所述持续负荷曲线划分为基荷、腰荷、峰荷三个阶段;2)建立特高压电源模型,基于特高压电源在所属区域的出力段进行负荷电量分配;3)建立多区域联络线输送功率概率,对火电机组和水电机组在各区域的带负荷状态进行控制,实现随机生产模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大区域电网整体的经济性与可靠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598375B
公开(公告)日:2023-02-10
申请号:CN201811403756.5
申请日:2018-11-23
Applicant: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F17/13 , G06F17/16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能源需求总量改进的能源需求结构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利用马尔科夫链理论,对未来年的能源结构进行预测;S102,分别利用灰色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未来年的能源总量进行预测,采用BP神经网络对两种预测结果进行整合,得到整合后的未来年的能源总量;S103,对S101预测出来的该年份对应的能源结构进行修正,得到目标年的修正后的状态概率向量;S104,根据修正后的状态概率向量,修正一步转移概率矩阵,重新预测未来年的能源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未来的发展政策以及通过灰色模型与多元回归模型相结合得到的修正后的能源总量的预测,对于该能源结构预测模型引入相应的限制条件,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996908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475003.5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K9/62 , G06Q10/06 , G06Q50/06 , G06F111/04 , G06F113/04 , G06F11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智能软开关接入的主动配电网扩展规划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规划区域的全年时序数据集,对所述全年时序数据集进行聚类,获得若干个典型日场景;基于典型日场景构建考虑智能软开关接入的主动配电网扩展规划模型;通过线性化和二阶锥松弛技术,将所述主动配电网扩展规划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模型;求解所述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模型获得协同规划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全面考虑智能软开关接入对主动配电网中“源‑网‑荷‑储”互动性的影响,充分挖掘主动配电网综合资源协调规划运行的潜力,有效提升规划运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819508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315353.5
申请日:2022-03-28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IPC: G06Q10/06 , G06Q10/04 , G06Q50/06 , G06F30/20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光伏最大准入容量计算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计算的含数据中心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基础数据,所述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包括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和能源站,所述数据中心设置于电力系统和能源站内;考虑数据中心用能时空可调特性,对数据中心能耗及运行特性进行建模,并基于建模结果获得约束条件,构建分布式光伏最大准入容量优化模型;基于所述基础数据对分布式光伏最大准入容量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计算获得分布式光伏最大准入容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用能的时空可调特性,深度挖掘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光伏消纳潜力,保证系统安全、经济、低碳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9586284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1811457091.6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西南分部 , 上海交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弃能约束的送端电力系统随机生产模拟方法及应用,所述随机生产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全年负荷曲线,从所述全年负荷曲线中剔除核电全年出力曲线,获得持续负荷曲线,并根据全年负荷水平将所述持续负荷曲线划分为基荷、腰荷、峰荷三个阶段;2)根据所述持续负荷曲线建立等效电量函数;3)根据等效电量,实现火电机组和水电机组在不同阶段的出力控制;4)考虑清洁能源的报价及其弃能约束,动态调节清洁能源和火电机组的出力状态,获得电力系统随机生产模拟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考虑了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可弃发电容量作为常规电源参与电力系统调峰,保障系统对环境的污染最小。
-
公开(公告)号:CN114154306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344534.2
申请日:2021-11-15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Q50/06 , G06F111/04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多形态配电网的电网协同规划方法、设备及介质,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基础数据;考虑多形态配电网及其运行特性,基于所述基础数据,计入配电网运行约束,建立配电网重构的多场景模型;引入所述多场景模型,计及故障安全,构建输配协同随机规划模型;求解所述输配协同随机规划模型,获得最优规划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充分考虑配电网运行特性对输电网规划的影响,具有电网规划更准确合理,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8846553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1810502646.8
申请日:2018-05-2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典型网架结构的输配电网协调性评估系统及方法,所述评估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块;组合结构建立模块,用于调用所述数据库模块中的数据,构建多个具有典型结构的输电网与配电网的组合结构;评估模块,分别计算各所述组合结构的可靠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和技术性指标;组合赋权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评估模块获得的可靠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和技术性指标进行赋权计算,获得各所述组合结构的综合评估指标;输出模块,用于输出所述综合评估指标,并基于所述综合评估指标获得推荐组合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可以协同考虑输配电网、评估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361237B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1811457002.8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西南分部 , 上海交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改进混合粒子群算法的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伏电池功率序列以及负荷序列;2)以综合投资成本、综合可靠率、剩余能量率和可再生能源率为规划目标,建立孤岛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模型;3)基于步骤1),采用改进混合粒子群算法求解所述孤岛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模型,获得最优配置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配置精度高,能使电网可靠、环保以及能量充分利用,对于微电网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8599169B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1810374557.X
申请日:2018-04-24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H02J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配电网一体化潮流方法,通过求解该线性方程获得输配电网各节点电压相角与电压幅值,继而求解有功潮流和无功潮流分布,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输配电网拓扑结果,识别输配电网中的PQ节点、PV节点和平衡节点;2)采集输配电网节点注入数据与网络参数;3)建立输配电网一体化线性潮流方程;4)根据步骤2)和步骤3),获得不包含平衡节点的电压相角θ′和PQ节点电压幅值VN;5)根据步骤4)计算获得有功潮流和无功潮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易于操作、不需迭代、计算精度高,可避免输配电网一体化潮流计算时的反复交替迭代。
-
公开(公告)号:CN110322068A
公开(公告)日:2019-10-11
申请号:CN201910595029.1
申请日:2019-07-03
Applicant: 上海交通大学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综合能源系统能源转换设备配置方法及配置系统,该方法基于全系统转换效率矩阵与置换矩阵构建综合能源系统多能流联合等式约束,以年投资和运行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实现对能源转换设备的配置优化;所述基于全系统转换效率矩阵与置换矩阵构建综合能源系统多能流联合等式约束具体为:对综合能源系统各网络能流及能源转换设备进行联合建模,网络耦合部分通过多向量转换效率矩阵和置换矩阵进行表征;所述目标函数中引入负荷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可扩展性强、效率高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