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二次电池
    7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035027B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010289863.7

    申请日:2010-09-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采用与锂进行合金化的负极活性物质的圆筒型锂离子二次电池中,既能够抑制伴随着螺旋状电极体膨胀的充放电特性的劣化,又能够有效抑制正极和负极短路。锂离子二次电池(1)具有螺旋状电极体(20)和圆筒型的电池容器(10)。螺旋状电极体(20)具有负极(21)、正极(22)和隔片(23)。负极(21)具有包含与锂进行合金化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1b)、(21c)。锂离子二次电池(1)具备施力部(20a)。施力部(20a)被设置成在螺旋状电极体(20)的中心与螺旋状电极体(20)抵接。施力部(20a)可以缩径。施力部(20a)至少在缩径时朝向直径方向外侧对螺旋状电极体(20)进行施力。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7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14671A

    公开(公告)日:2010-05-26

    申请号:CN200910178720.6

    申请日:2009-09-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使用了含有包含粒子状的硅和/或硅合金的负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的负极,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可以获得优异的充放电循环使用特性。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有正极(1)、负极(2)、隔膜(3)、非水电解液,其中,使用含有包含粒子状的硅和/或硅合金的负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的负极,并且在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中含有具有氟基和烷基的氟化环状碳酸酯,在将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充电状态下的负极的每单位面积的Li吸留量设为A,将负极的每单位面积的理论最大Li吸留量设为B的情况下,由(A/B)×100表示的负极利用率(%)为45%以下。

    锂二次电池
    8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53235A

    公开(公告)日:2006-03-29

    申请号:CN200510103977.7

    申请日:2005-09-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是具备: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含有硅的负极(2)、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1)、非水电解质的锂二次电池,其特征是,正极活性物质是以化学式LiaNixMnyCozO2(这里,a、x、y及z满足0≤a≤1.3、x+y+z=1、0<x≤0.5、0<y≤0.5及0≤z的关系。)表示的具有层状构造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正极与所述负极的理论电容量比(正极/负极)在1.2以下。利用本发明,可以获得容量高并且充放电循环特性优良的锂二次电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