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服务器热特性的数据中心负载

    公开(公告)号:CN115129531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210893774.6

    申请日:2022-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服务器热特性的数据中心负载,包括:服务器机箱、厚膜电阻加热片、翅片散热器、服务器风扇、导风罩、PCB主板、直流稳压电源、热电偶、数控可调电源、电子触摸显示屏、指示灯、蜂鸣器、急停按钮、开关和电源插座;所述服务器箱体为标准4U服务器机箱;本发明根据用户需求来调节厚膜电阻加热片的发热功率,并参考服务器的布局来对模拟负载进行结构设计,同时可根据实际检测的温度反馈调节服务器风扇转速,更加真实模拟服务器的散热情况及气流组织,提高模拟负载的测试精度。

    一种石墨双极板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7594815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616506.0

    申请日:2023-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双极板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包括极板本体;所述极板本体的表面布设有冷却流场流道,所述冷却流场流道的入口与冷媒入口相连,所述冷却流场流道的出口与冷媒出口相连;其中,所述冷却流场流道从上到下划分为第一流道区、第二流道区及第三流道区;所述第一流道区内沿所述极板本体的长边方向设置蛇形排布的第一流道簇,所述第二流道区内沿所述极板本体的长边方向设置蛇形排布的第二流道簇,所述第三流道区内沿所述极板本体的长边方向设置蛇形排布的第三流道簇;本发明有效减小了总体局部压降损失;同时,避免从冷媒入口至冷媒出口温度单调增大的现象,可有效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进而确保了燃料电池性能和寿命。

    一种强化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多尺度拓扑优化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05920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1019609.9

    申请日:2023-08-14

    Abstract: 一种强化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多尺度拓扑优化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其方法为:分别对孔隙尺度上的单胞结构和表征体元尺度上的宏观整体结构进行拓扑优化;具体地,首先在孔隙尺度上基于拓扑优化单胞结构或若干典型单胞结构构建有效输运系数与结构参数间的构效关系,而后在表征体元尺度上进行拓扑优化,获得设计域内相应结构参数的优化分布,最后基于优化参数分布得到优化后多孔介质的宏观整体结构;其系统、设备及介质基于上述方法进行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多尺度拓扑优化;本发明针对传统多孔介质结构优化难以同时考虑多个时空尺度上复杂多场耦合反应输运的特点,实现了多尺度协同优化,从而获得了优越的强化传热传质效果。

    一种基于薄膜叉指电极的液滴能量收集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62477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10159905.3

    申请日:2021-02-05

    Inventor: 和鹏 丁靖 陶文铨

    Abstract: 一种基于薄膜叉指电极的液滴能量收集装置及方法,包括基底,所述基底上黏附有薄膜叉指电极,所述薄膜叉指电极分为左电极和右电极,所述薄膜叉指电极上黏附有绝缘层,薄膜叉指电极和所述绝缘层上黏附有特氟龙薄膜,所述特氟龙薄膜上紧贴有上长条电极和下长条电极。本发明收集液滴下落的动能,将单个液滴滴落、撞击及滑落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峰值明显的交流电输出。

    风冷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风冷燃料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5275246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865814.6

    申请日:2022-07-21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风冷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风冷燃料电池,风冷燃料电池双极板中,气体流道与肋由入口端面向出口端面以直线,曲线或者折线延伸,相邻气体通道共用肋,所述气体通道呈现开口小,底面宽的倒梯形布置,所述肋从肋根到靠近膜电极侧的肋端渐宽,呈现正梯形布置。燃料电池双极板可以显著降低膜电极中水分的流失,继而提升风冷燃料电池性能。

    一种具有煤油冷却微通道的涡轮叶片

    公开(公告)号:CN113586166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110820778.7

    申请日:2021-07-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煤油冷却微通道的涡轮叶片,包括:涡轮叶片本体以及设置在其内部的冷却微通道,其中,涡轮叶片本体包括叶顶、叶根以及位于叶顶与叶根之间的叶身,叶身由叶片压力面、和叶片吸力面围设而成,在叶片压力面与叶片吸力面的连接处分别形成叶片前缘和叶片尾缘;冷却微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均设置在叶顶上,其中,进口靠近叶片前缘,出口靠近叶片尾缘;冷却微通道包括进口分流段、第一分流支路、第二分流支路、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第一汇流支路、第二汇流支路和出口汇流段。本发明的涡轮叶片设置的冷却微通道,相比于较大直径的通道,对流换热过程更强烈,换热效果更明显,对涡轮叶片的冷却效果更好。

    一种太阳能储放电一体化的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046321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466686.8

    申请日:2022-04-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储放电一体化的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系统储能时可利用多种不同形式的能量来源,释能时可实现多形式能量输出,实现热电联供的同时满足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需求。设计不同运行模式,实现在太阳能供热、热泵供热之间灵活切换,从而消纳不同形式的能源。采用显热储热与潜热储热结合的模式,在储热单元主体中布置多个潜热储热单元,其余空间填充显热储热材料,通过调整潜热储热单元布置的数目和位置、进行合理的流道设计、强化潜热储热单元的换热来来调节储热容量。通过对系统中的储热子系统的形式、组合方式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储热密度、降低储热成本,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种基于真实粗糙表面的工程级接触热阻高精度有限元求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22265B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1911104261.7

    申请日:2019-11-13

    Abstract: 一种基于真实粗糙表面的工程级接触热阻高精度有限元求解方法,考虑材料弹塑性、间隙介质导热以及界面之间的辐射作用对接触热阻的影响,主要包括:三维粗糙表面形貌的光学测量和噪声过滤处理;选取四个不同的采样长度进行表面形貌重构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接触对;根据理想接触理论确立初始接触点;施加力学载荷和约束,施加温度载荷和热约束,进行完全热力耦合计算,其中力学考虑弹塑性变形影响,热学考虑导热辐射耦合作用,获得接触应力和实际接触面积以及整个模型的温度场。提取出两个接触面的平均温度及通过接触面的热流密度,根据接触热阻的定义为温差与热流密度之比获得接触热阻并进行采样长度独立性考核,获得工程上能直接应用的接触热阻值。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