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406161A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1310280760.8
申请日:2013-07-05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数字微流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产生精确液滴的数字微流芯片。本发明基于传统的双极板数字微流芯片,在传统芯片的液滴产生部分,在常规方块驱动电极和蓄液池电极中间增加一组微细驱动电极,形成哑铃状结构;其中,微细驱动电极组负责液滴的产生和分裂;在微细驱动电极之上,芯片的双极板之间,设置有平行侧墙,与芯片上下极板一起构成液滴流动的微管道,微管道的内径等于或小于细长电极的宽度,以使管道中液滴能被细长电极有效驱动。本发明芯片能够大大提高液滴产生的精准度,对实现数字微流芯片实验室和其商业化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3143406A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1310074477.X
申请日:2013-03-1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数字微流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液滴单向输运的二维数字微流控芯片。该芯片是通过“月缺”形状的液滴单向输运电极、合理的电极排布以及精简的控制信号配置,组成单平面棋盘状液滴控制单元,使用2*M个控制信号即可以控制M*N(N可为无限大)个控制单元以实现液滴二维驱动。本发明提供的数字微流控芯片具有控制方式新颖精简、制作工艺简单、驱动能力强,批量处理程度高,高通量操作等优点,弥补了传统数字微流控芯片的不足,极大地拓宽了数字微流芯片的实用功能及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2416351A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申请号:CN201110287819.7
申请日:2011-09-26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B01L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流体芯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荷输运微流体芯片系统。该系统包括:微流体芯片、油盒、电荷注入探针、电荷收集器和电源;微流体芯片浸没在盛满绝缘硅油的油盒中,电荷注入探针和电荷收集器分别悬挂于油盒中,两者探针针尖靠近微流体芯片的上表面,电荷注入探针连接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通过本系统能够产生一带有净电荷的可在微流体芯片表面运动的液滴。本发明以简单易行的方式实现了传统的需要复杂的设备才能进行的带电生物实验,减小了实验的成本。本系统为许多电荷相关的生物实验提供了一个微型化的智能反应平台。
-
公开(公告)号:CN102243207A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1110098129.7
申请日:2011-04-1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电化学检测的电极表面具有纳米凹凸结构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该传感器的电极设计制作成表面具有三维结构的电极,具体在衬底上使用微电子工艺制作Cu/Au/Ti薄膜,通过热退火使Cu/Au界面处金原子和铜原子强烈扩散,并结晶;再通过稀酸腐蚀,去掉薄膜表面的Cu原子及其铜的化合物,形成具有纳米级别凹凸结构的界面。该电极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纳米结构表面的电子极其活跃,提高了电极的灵敏度,且适应于快速检测。本发明可以广泛用于生物医药等多领域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2147366A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1010610808.3
申请日:2010-12-2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芯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疏水生物芯片及其光学检测方法。该超疏水生物芯片主要包括:一个透明衬底和与所述透明衬底的上表面紧密结合的一层透明的氧化锌纳米棒层和覆盖在所氧化锌纳米棒层上表面的一层透明的特氟龙薄膜;通过所述超疏水生物芯片即可建立一个生物荧光信号检测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放置的一感光器件、所述超疏水生物芯片和一滴待测液滴。待测液滴的生物信号经球形汇聚,透过所述超疏水生物芯片,被所述感光器件检测。通过所述超疏水生物芯片和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增加生物荧光信号检测的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095770A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1010553307.6
申请日:2010-11-2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G01N27/4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分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数字微流控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芯片。该传感器芯片由数字微流控器件上面叠加一个三电极电化学器件组成;其中:数字微流控器件由底层和上盖组成;底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第一衬底、第一绝缘层、第一电极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一疏水层;上盖从下到上依次为:第二疏水层,第二电极层,第三绝缘层和第二衬底;当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为绝缘材料时,第一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省去;三电极包括对电极、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该三电极与第一疏水层在同一层面,并被第一疏水层包围,但不被第一疏水层覆盖;本发明可实现检测所需的多种液体样本的输送,并实现在线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1254094B
公开(公告)日:2010-08-25
申请号:CN200810035866.0
申请日:2008-04-1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神经微探针阵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组装式神经微探针阵列的制作方法。该方法用电镀焊接的方法把微探针阵列与对应的柔性互连线组装在一起,并用定刻胶对焊接处进行加固,电化学腐蚀出金属探针针尖后,用聚对二甲苯涂敷除插脚外的所有地方,接着,反应离子刻蚀掉针尖上的聚对二甲苯,根据刻蚀的条件可以控制微探针的阻抗。金属微探针有足够的强度刺入神经组织,而柔性互连线不会引起太大的损伤,这种方法制作的神经探针集合了两者的优点,有利于用作长期植入式神经信号的探测。
-
-
公开(公告)号:CN101214149A
公开(公告)日:2008-07-09
申请号:CN200710173298.6
申请日:2007-12-2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B5/05 , A61N1/04 , H01L23/522 , H01L23/532 , H01L21/76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柔性互连线的微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三维电学互连集成连线的制作方法。本发明以聚酰亚胺柔性材料为主体,用微加工工艺把铜互连线镶嵌到聚酰亚胺中,并在微电极阵列对应的地方开孔用于三维互连,从而降低三维互连的复杂性,提高互连线的集成度,降低三维互连的成本;由于聚酰亚胺的柔韧性,降低了互连线对机体组织的损伤,使与其结合的三维神经电极阵列更适合活体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121500A
公开(公告)日:2008-02-13
申请号:CN200710045640.4
申请日:2007-09-06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B81C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电极微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三维神经微电极阵列的制作方法。本发明利用玻璃模具、PDMS的微复制特性和电镀技术制作三维微电极阵列,用精密切割机切割玻璃形成柱状阵列,用HF和NH4F的混合液腐蚀出相应的结构作为PDMS微复制的模具,免去了光刻工艺,消除了光刻胶对三维结构尺寸的限制,可以制作更大长度的微电极阵列,这一长度决定于玻璃的切割深度和金属的深孔电镀技术。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