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866070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363079.3
申请日:2016-05-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41 , G01N21/01 , G01N2201/084 , G01N2201/08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基于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分布式液体折射率传感装置。塑料包层光纤上加工有两个镀制有厚度不同的纳米金属薄膜的SPR传感区,光源出射的光,经过单模光纤入射到塑料包层光纤中,在第一SPR传感区和第二SPR传感区的纳米金属薄膜与待测折射率液体的交界面上均激发SPR,在对应的共振波长处光强衰减,厚度较薄的纳米金属薄膜在短波长处产生SPR,厚度较厚的纳米金属薄膜在长波长处产生SPR,最终通过光谱仪对传感光谱进行分析,进而推知液体折射率。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灵敏度高且实现分布式传感等突出优势,其在生物传感、药品研发、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医学诊断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04849799A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510267320.8
申请日:2015-05-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2B6/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6/02095 , G02B6/021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制备方法。包括边孔光纤,分别与边孔光纤两端焊接的普通光纤,边孔光纤一端开有第一孔(3-1),边孔光纤另一端开有第二孔(3-2)和第三孔(3-3),三个侧部开有通孔的钢管(4-1、4-2、4-3)垂直于边孔光纤轴向套入边孔光纤并分别固定于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处且与边孔光纤之间密封,第二钢管(4-2)与第一微泵(6-1)连接,第二钢管(4-2)与第二微泵(6-2)连接,边孔光纤的空气腔中通过第一微泵(6-1)和第二微泵(6-2)注有间隔分布的第一液体(7)和第二液体(8)。本发明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具有结构简单,制作简易,成本低廉,可重复利用,光纤光栅的长度和周期均可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698541A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1510102628.7
申请日:2015-03-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2B6/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6/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应用光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光镊技术粒子俘获、超分辨显微、激光加工、光信息存储的径向偏振光产生装置。径向偏振光的产生装置,包括第一光纤、第二光纤、单模激光光源、起偏器、第一光功率耦合器、第三光纤、第四光纤、第一光纤偏振态调制器和第二光纤偏振态调制器、第二光功率耦合器、第五光纤、成像装置.本发明是全光纤器件,只需激励起一束LP11模式的光,通过光耦合器将LP11模式的光分成两路,分别进行偏振态调制,之后通过光耦合器实现两路LP11模式光束的叠加,结合了光纤模式理论与耦合理论,不必搭建空间光路系统,且通过调整偏振控制器可以产生各种矢量偏振光。
-
公开(公告)号:CN104698533A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1510102629.1
申请日:2015-03-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6/036 , G02B6/3809
Abstract: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光纤的微小粒子移动装置。基于光纤的微小粒子移动装置,包括激光光源1、标准单模光纤3、光纤对准器2和具有合适端面形状的多芯光纤4,光源1注入单模光纤3的光经过光纤对准器2耦合至多芯光纤4的一个芯,在多芯光纤4的端面处发生折射或反射后以第一空间角度照射到溶液中。本发明基于光的热效应的捕获和操控,可用于对微小粒子的批量大范围操纵;从多芯光纤出射的光束在溶液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热效应沿着出射光束直线向前分布,这可以使受热效应作用聚集的微小粒子沿着出射光束呈线型规则排布。
-
公开(公告)号:CN104678594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510054135.0
申请日:2015-01-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2F1/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F1/01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光纤光开关。一种微光纤光开关,包括用于控制开关通断的控制光源、用于通信的信号光源、适用于控制光和信号光波长的波分复用器、具有耦合区的第一光纤、以及在耦合区上镀有可以吸收特殊波长吸收膜的第二光纤组成。这种光纤光开关具备结构简单且尺寸小、可重复性高、抗造效果好等诸多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678546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510054141.6
申请日:2015-01-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2B26/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纤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纤光开关。一种光纤光开关,拉锥光纤的锥形区镀有吸光膜,拉锥光纤固定在毛细管的内侧壁上,在毛细管中的液体封存混合吸光粒子;从信号光源出射的信号光和控制光源出射的控制光通过波分复用器同时注入光纤中,控制光经过锥形区时被吸光膜吸收。本发明提出的光纤光开关,结合了液体中的热对流现象,不但成本极低,而且在结构上充分的体现了光纤尺寸小的优点。将热对流效应与光吸收结合在一起,实现光开关的新结构,与现有的光开关相比,具有尺寸小、操控力强、无需接触且无损伤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859034B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010186844.1
申请日:2010-05-3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集成在一根光纤中的双芯光纤开关。输入端为入射光纤;电光调制端包括熔嵌式中空双芯保偏光纤、金属阳极、金属阴极、直流压源和双芯光纤拉锥耦合区,熔嵌式中空双芯保偏光纤一端与入射光纤熔接耦合、另一端经过熔融拉锥形成双芯光纤拉锥耦合区,金属阳极封闭在熔嵌式中空双芯保偏光纤中,金属阴极位于熔嵌式中空双芯保偏光纤外,两电极分别位于熔嵌式中空双芯保偏光纤中一个纤芯的两侧,直流电源连接在两电极之间;双芯光纤拉锥耦合区的另一端为输出端。本发明不仅具有偏振保持功能,且具有集成于一根光纤中、制造成本低廉、无运动件、开关速度快、稳定性好、集成度高、串扰小、插入损耗小和体积小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769857B
公开(公告)日:2012-05-09
申请号:CN201010032423.3
申请日:2010-01-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G01N21/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基于环形芯波导的等离子体谐振式光纤生物传感器。它由宽带光源、光纤耦合器、光纤探头、探测器、光谱仪、信号处理器连接组成;光纤耦合器由单模光纤和环形芯光纤耦合而成,其单模光纤与宽带光源的输出连接、环形芯光纤与光纤探头连接;光纤探头是环形纤芯单模光纤研磨成所设计角度及高度的锥台,利用真空蒸发镀膜设备进行金膜的镀制,在锥台表面沉积一层金膜,端面进行二次镀膜,使光纤端面形成反射膜,制成的光纤探头。本发明体积小,减少传感器的机械部件,适于远程遥测,也便于仪器的集成化并能实时检测外界环境的变化;光耦合效率比传统单模光纤高;传感探头制作方便,重复性好;检测的灵敏度高,测试结果稳定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01833129B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1010159137.3
申请日:2010-04-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熔嵌式中空多芯保偏光纤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公知的MCVD工艺制备具有一定芯包比的光纤,光纤的芯层折射率大于包层,并且包层与外石英管的折射率相同,然后利用氢氧焰将光纤沿石英管轴向烧结于管内壁以形成预制棒;然后利用光纤拉丝塔,在正常拉丝温度的条件下进行拉丝,促使光纤变成椭圆或类椭圆形状贴附在毛细管内壁上。形成横截面结构由外到里分别是包层、椭圆芯和毛细孔;椭圆芯熔嵌在石英毛细管的内壁上,靠近毛细管内壁一侧构成厚石英包层,另一侧暴露于毛细孔的空气中,构成薄石英包层,其中椭圆芯的折射率大于石英包层的折射率的熔嵌式中空多芯保偏光纤。本发明所得光纤的强度高,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1893737A
公开(公告)日:2010-11-24
申请号:CN201010197496.8
申请日:2010-06-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三芯光纤光学微手及其控制方法。由三芯光纤、光纤光源、单模光纤、压电陶瓷相位调制器构成三芯光纤光学微手,光纤光源与单模光纤连接,单模光纤的另一侧通过熔融拉椎的方式与三芯光纤耦合连接,该三芯光纤再缠绕在压电陶瓷相位调制器上,经压电陶瓷相位调制器之后的三芯光纤的尖端再经精细研磨的加工方式加工出锥体尖端,通过压电陶瓷相位调制器改变三纤芯方向位移来调节输出光束的相位,进而对三芯光纤出射光场光阱力进行调节。本发明将三个光波导集成于一根光纤中,在节约物理空间的同时,大幅降低系统输入光功率,减小对待捕获粒子的伤害;对微粒的捕获更加灵活、准确,具备可调节性,大大提高了光纤光学微手技术的实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