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体冻胀参数原位测试仪

    公开(公告)号:CN105181736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10502088.1

    申请日:2015-08-1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张国柱 刘松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土体冻胀参数原位测试仪,包括测试探头、控制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其中测试探头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中空轴、弹性气囊、绝热层、换热片和保护套,弹性气囊上下两端通过法兰盘固定在中空轴上,中空轴与气囊之间布置有冻胀力监测装置和冻胀位移监测装置;控制装置包括温度控制装置和压力控制装置,温度控制装置与换热片通过保温管路相连接,压力控制装置与弹性气囊通过压力管路相连接;数据采集装置与布置在测试探头上的传感器相连接。本发明具有结果准确、低成本和易于操作等优点。

    多向振动发电装置
    6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731066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310677372.3

    申请日:2013-12-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向振动发电装置,包括多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多方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包括基座(41)、振动杆(45)和至少三个L型压电发电晶片(42),振动杆(45)与基座(41)垂直并分离,L型压电发电晶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振动杆(45),另一端固定连接基座(41),L型压电发电晶片(42)均匀分布在振动杆(45)的四周。本发明的多向振动发电装置能够收集各个方向的振动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一种岩土体综合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79425A

    公开(公告)日:2013-01-16

    申请号:CN201210414520.8

    申请日:2012-10-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岩土体综合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的测试系统,包括加热装置与量测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保温水箱、电加热棒、水泵、保温进水管、保温回水管、热交换管、平衡阀,所述量测装置包括岩土体温度传感器、流体温度传感器和流量计。在保温水箱内设置电加热棒,水泵设置在进水管上,在回水管上设置流量计和平衡阀,热交换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水管与回水管。本发明同时公开了该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本发明克服了室内试验法对岩土体原始结构的扰动和破坏;克服了热探针法长度不足的缺陷;弥补了传统垂直地埋管岩土热响应试验不能测试各分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的缺陷。现场试验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利用该理论反演所得的热物性参数更准确和可靠。

    一种利用固体重力势能的抽水蓄能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62256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51104.X

    申请日:2024-06-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的利用固体重力势能的抽水蓄能系统;包括重力势能储能系统、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和自然水源,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和自然水源通过常规管道连接;重力势能储能系统包括承压水、储水囊袋、深坑和加载固体材料,承压水储存在储水囊袋中,储水囊袋与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通过承压管道连通,储水囊袋放置在深坑中,并放置在储水囊袋上方。本发明突破了传统抽水蓄能电站需设置在具有较大落差场地的技术瓶颈,可将上下水库建设在相同海拔的场地中,极大地提高了抽水蓄能电站的适用范围,节省了输水管道的建造长度,降低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造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基于围岩跨季节储热技术的能源隧道自防冻结构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5928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577356.0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围岩跨季节储热技术的能源隧道自防冻结构及方法,结构包括热管、热交换管路、太阳能换热器、围岩温度监测系统、储热自动化控制系统,所述太阳能换热器安装于隧道外部,并受储热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热交换管路通过分水管和集水管与太阳能换热器相连接,热交换管路埋设于隧道初衬与防水板之间,所述热管的一端埋入隧道初衬内,另一端埋入围岩内,所述热管靠近围岩的一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有温度传感器组成围岩温度监测系统。本发明通过在围岩内布设热管以将热能储存至不同深度的围岩中,突破了传统能源隧道防冻技术只从衬砌附近提取地热能的局限性,充分利用隧道围岩的储能空间,以低能耗解决隧道冻害问题。

    一种用于提高换热效率的重力热管

    公开(公告)号:CN115752044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444428.6

    申请日:2022-11-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重力热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提高换热效率的重力热管,包括管壳、第一端盖、第二端盖、绝热套管、伸缩支撑固定结构和工作介质,所述管壳、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为一体成型结构的热管,所述热管内填充有工作介质,所述管壳的外部套设有绝热套管,所述管壳的外壁垂直相连有若干伸缩支撑固定结构;所述第一端盖插入围岩内,所述第二端盖埋入初衬内;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充分利用热管尺寸和形状可变的特点改变其近隧道端的形状,不仅使形状有利于热管的排布,而且增大换热面积,减小了热传导的距离,二者都有利于增加换热效率;可调整长度且可移动的绝热套管使冷凝段、蒸发段和绝热段长度及其比例在施工前处于随时可调整的状态。

    一种用于固化淤泥土的复合型固化剂及固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03230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1033531.1

    申请日:2022-08-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固化淤泥土的复合型固化剂及固化方法,所述复合型固化剂包括有活性固化材料和水,所述复合型固化剂通过活性固化材料与水混合拌合而成,其中所述活性固化材料由活性氧化镁与高炉矿渣按照2~4:1~3的质量比混合组成,而所述水的用量为活性固化材料总量的0.8~1.2倍。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复合型固化剂用于固化淤泥土,采用活性氧化镁与高炉矿渣作为活性固化材料,不仅绿色环保,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而且固化效果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淤泥的资源化利用有重要现实意义,其实用性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利于推广应用。

    一种淤泥固化原位测试评价办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62288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010648965.7

    申请日:2020-07-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淤泥固化原位测试评价办法,利用压电淤泥固化土的压电应变常数现场实测数据评价其固化状态,通过选取部分测点进行室内试验确定固化土含水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压电应变常数变化率关系曲线,压电应变常数变化率由位移积分法进行动态测算;将现场测得的固化土含水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与设计指标进行对比。本发明采取原位试验拟合测量曲线,可以针对各种场地的复杂情况给出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可以判定单个测点或是数个测点的压电状态不完全,可以精确定位固化不完全的位置;对淤泥固化土固化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地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长期对淤泥固化土进行实时监测,为未来淤泥固化土长期强度研究提供测量基础。

    基于相变蓄冷的隧道冷风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067588B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1910275252.8

    申请日:2019-04-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相变蓄冷的隧道冷风系统,包括蓄冷段和冷风段,蓄冷段是由隧道地温能换热器、水泵、分水管、集水管和蓄冷硐室内的相变蓄冷板组成的封闭循环系统;相变蓄冷板先在蓄冷硐室内完成蓄冷,沿隧道运输到靠近隧道施工面的冷风段,由隔热层与移动式屏蔽门在隧道开挖掌子面后方形成封闭隔热空间,内部的冷却管路、水泵和相变蓄冷板组成的封闭循环降温系统,利用送风管和内循环通风对施工人员进行降温。本发明相比既有的人工制冰降温方式,具备施工便捷、能效高、可再生、运行成本低等显著的进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