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管翅结构
    5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94779A

    公开(公告)日:2008-10-29

    申请号:CN200810017972.6

    申请日:2008-04-15

    Abstract: 一种换热管翅结构,包括沿着气体流动方向的两排以上的传热管以及套装在传热管上的翅片,所说的传热管侧后方的翅片上冲出成对的三角形小翼,冲出的对称的三角形小翼在翅片上产生成对的小孔。本发明在翅片表面上设置三角形小翼可以扰动流场,使流体产生旋转,不仅有助于流体在相邻翅片通道内的“窜流”,而且也有助于减小传热管后面的尾涡区,增加了扰动,有利于强化换热。在传热管侧后方的翅片上冲出成对的三角形小翼后,在传热管与小翼之间形成了一个加速区,导致传热管表面的边界层分离点延后,传热管后面的尾涡区减小,而且传热管下游的流速也有所提高,改善了传热管后缘与空气间的换热。

    水冷式CPU散热器
    5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271488C

    公开(公告)日:2006-08-23

    申请号:CN200410073057.0

    申请日:2004-09-08

    Abstract: 一种水冷式CPU散热器,包括两端开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散热器本体,散热器本体的内部开设有一与进出水管相连通的空腔,在此空腔内分布有纵横交错的翅片阵列。本发明利用蒸馏水作为冷却工质的水冷式散热器,通过此水冷式散热器快速地将CPU产生的热传递到冷凝器,从而散出到空气中;同时,纵横交错的翅片阵列一方面加大了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当水流过柱状翅片阵列时,柱状翅片阵列还可以起到扰动的作用,提高了散热效果和使得水在空腔中的流动分布更加均匀,从而避免了CPU表面由于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而引起较大的应力,避免了CPU的物理损坏。

    多通道插入式回热器
    5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57848A

    公开(公告)日:2005-08-24

    申请号:CN200510041779.2

    申请日:2005-03-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7/0025

    Abstract: 多通道插入式回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以及与换热器芯体连为一体的集液箱,换热器芯体由开设有小孔径的中间通道和外围通道构成,且中间通道突出于外围通道,在换热器芯体的两端自外向内分别套装有与中间通道相连通的单侧开孔的集液箱和与外围通道相连通的双侧开孔的集液箱。本发明以带有多排小孔径通道结构的换热器作为两种流体换热的主体,多排小孔径通道结构增加了换热面积,增强换热,同时外围通道包围着中间通道,使中间通道中流体的有效热量或冷量不会损失,换热器芯体分别与双侧开孔集液箱和单侧开孔集液箱相通,既能有效提高系统效率和增强换热,又不致于使系统的尺寸增加太多。

    变截面脉管制冷机
    5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0740C

    公开(公告)日:2004-03-03

    申请号:CN01131811.2

    申请日:2001-12-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截面脉管制冷机,它包括一压缩机、回热器、脉管、气库,压缩腔的出气口连接一块金属板上表面,回热器和脉管固定在金属板上,回热器和脉管中间填塞回热器填料,金属板下表面与气库相连接。金属板的结构为,双向进气口连接压缩腔和热端换热器,小孔口连接热端换热器和气库。本发明在实现了微型化设计的同时,大大简化了结构,使其更加实用化。对脉管形状的改进有利于脉管内温度梯度的形成,提高了脉管制冷机的制冷性能。

    一种模拟服务器热特性的数据中心负载

    公开(公告)号:CN115129531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210893774.6

    申请日:2022-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服务器热特性的数据中心负载,包括:服务器机箱、厚膜电阻加热片、翅片散热器、服务器风扇、导风罩、PCB主板、直流稳压电源、热电偶、数控可调电源、电子触摸显示屏、指示灯、蜂鸣器、急停按钮、开关和电源插座;所述服务器箱体为标准4U服务器机箱;本发明根据用户需求来调节厚膜电阻加热片的发热功率,并参考服务器的布局来对模拟负载进行结构设计,同时可根据实际检测的温度反馈调节服务器风扇转速,更加真实模拟服务器的散热情况及气流组织,提高模拟负载的测试精度。

    一种石墨双极板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7594815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616506.0

    申请日:2023-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双极板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包括极板本体;所述极板本体的表面布设有冷却流场流道,所述冷却流场流道的入口与冷媒入口相连,所述冷却流场流道的出口与冷媒出口相连;其中,所述冷却流场流道从上到下划分为第一流道区、第二流道区及第三流道区;所述第一流道区内沿所述极板本体的长边方向设置蛇形排布的第一流道簇,所述第二流道区内沿所述极板本体的长边方向设置蛇形排布的第二流道簇,所述第三流道区内沿所述极板本体的长边方向设置蛇形排布的第三流道簇;本发明有效减小了总体局部压降损失;同时,避免从冷媒入口至冷媒出口温度单调增大的现象,可有效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进而确保了燃料电池性能和寿命。

    一种强化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多尺度拓扑优化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05920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1019609.9

    申请日:2023-08-14

    Abstract: 一种强化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多尺度拓扑优化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其方法为:分别对孔隙尺度上的单胞结构和表征体元尺度上的宏观整体结构进行拓扑优化;具体地,首先在孔隙尺度上基于拓扑优化单胞结构或若干典型单胞结构构建有效输运系数与结构参数间的构效关系,而后在表征体元尺度上进行拓扑优化,获得设计域内相应结构参数的优化分布,最后基于优化参数分布得到优化后多孔介质的宏观整体结构;其系统、设备及介质基于上述方法进行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多尺度拓扑优化;本发明针对传统多孔介质结构优化难以同时考虑多个时空尺度上复杂多场耦合反应输运的特点,实现了多尺度协同优化,从而获得了优越的强化传热传质效果。

    一种基于薄膜叉指电极的液滴能量收集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62477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10159905.3

    申请日:2021-02-05

    Inventor: 和鹏 丁靖 陶文铨

    Abstract: 一种基于薄膜叉指电极的液滴能量收集装置及方法,包括基底,所述基底上黏附有薄膜叉指电极,所述薄膜叉指电极分为左电极和右电极,所述薄膜叉指电极上黏附有绝缘层,薄膜叉指电极和所述绝缘层上黏附有特氟龙薄膜,所述特氟龙薄膜上紧贴有上长条电极和下长条电极。本发明收集液滴下落的动能,将单个液滴滴落、撞击及滑落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峰值明显的交流电输出。

    风冷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风冷燃料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5275246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865814.6

    申请日:2022-07-21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风冷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风冷燃料电池,风冷燃料电池双极板中,气体流道与肋由入口端面向出口端面以直线,曲线或者折线延伸,相邻气体通道共用肋,所述气体通道呈现开口小,底面宽的倒梯形布置,所述肋从肋根到靠近膜电极侧的肋端渐宽,呈现正梯形布置。燃料电池双极板可以显著降低膜电极中水分的流失,继而提升风冷燃料电池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