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347291A
公开(公告)日:2013-10-09
申请号:CN201310269988.7
申请日:2013-06-2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4W52/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D7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门限的异构网络中SBS开启/睡眠状态的控制方法。该基于双门限的异构网络中SBS开启/睡眠状态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SBS检测其覆盖范围内的负载值;2)根据针对当前SBS所设定的上、下门限值,作如下判断:当前SBS处在睡眠状态时,若对应的负载值超过上门限值,则开启当前SBS,否则保持睡眠状态;当前SBS处在开启状态时,若对应的负载值小于下门限值,关闭当前SBS,否则保持开启状态。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双门限的异构网络中SBS开启/睡眠状态的控制方法可以自动关闭负载值小或无负载的SBS,降低异构网络的能耗。采用有一定间隔上、下双门限控制,能够降低SBS在开启和睡眠状态间的切换概率,减小信令开销,提高用户通信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3079262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210586584.6
申请日:2012-12-2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蜂窝系统中D2D用户的模式选择和资源分配算法,降低了D2D用户的模式选择和资源分配的算法复杂度,得到的D2D用户的模式选择和资源分配,能降低D2D用户所需的发送功率。本发明分为“模式和资源需求计算”和“资源需求与供应关系的分析及相应算法”两步。“模式和资源需求计算”包括:计算每对D2D用户在蜂窝模式、专用信道模式、复用信道模式三种模式下所需的最小发送功率;计算D2D用户三种不同模式间的功率差;计算每对D2D用户的模式需求、资源需求;统计系统的资源需求总和。“资源需求与供应关系的分析及相应算法”包括:根据系统的资源需求与供应关系,进一步得到每种情况下的模式选择和资源分配算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300947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311153828.6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复杂度的多用户通信信号恢复和感知定位估计方法,通过在发射端产生和发射叠加导频和数据的一体化波形,使得在同一时间频率资源块内将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在符号域内利用功率分配方法线性叠加,在接收端使用设计低复杂度算法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实现对多用户的同时通信和定位的功能;包括:利用SCMA技术设计发射端的叠加符号的编码器以及接收端检测解调的译码器,在接收端利用UAMP‑SBL算法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分离出多用户的通信信号的定位坐标。本发明基于原有的RIS辅助通信系统,能在不额外增加硬件设备的前提下利用低复杂度算法来同时获取多用户的通信数据和准确的用户定位坐标。
-
公开(公告)号:CN114362800B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210005206.8
申请日:2022-01-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离散相位智能超表面系统的主被动信息共生传输方法,离散相位智能超表面系统包括一个配置单天线的发射机、一个配备M根天线的接收机,以及一个配置N个反射元的智能超表面,其中智能超表面的每个反射元件可独立调整其反射相位至B个离散值;主被动信息共生传输方法包括:智能超表面通过索引调制和相位调制实现被动信息传输;发射机通过环境自适应的智能幅度和相位调制实现主动信息传输;接收机根据接收信号,解调发射机和智能超表面的主被动信息。本发明利用所提出的基于离散相位智能超表面系统的主被动信息共生传输方法,可以使得在频谱复用的情况下,避免智能超表面和现有通信系统的信息干扰,实现主被动信息共生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12929302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110036638.0
申请日:2021-01-12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4L2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无源反射元协助的智能反射面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一个传输帧包含TL个块时隙,一个传输帧被分为第一个传输阶段和第二个传输阶段;第一个传输阶段包含个块时隙,基站分别通过第n=1,2根天线发送导频信号给智能反射面,智能反射面估计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其中智能反射面配置有M0<<M个半无源反射元,仅有半无源反射元配置有接收射频链路,可以调至接收模式以接收导频信号;第二个传输阶段包含个块时隙,在上行信道估计时,智能反射面调至接收模式,第k个用户在上行信道估计的第t个符号时隙向智能反射面发送导频;智能反射面根据感应子反射面接收的导频信号估计第k个用户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该方法可以解决信道估计导频开销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92930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036638.0
申请日:2021-01-12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4L2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无源反射元协助的智能反射面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一个传输帧包含TL个块时隙,一个传输帧被分为第一个传输阶段和第二个传输阶段;第一个传输阶段包含个块时隙,基站分别通过第n=1,2根天线发送导频信号给智能反射面,智能反射面估计基站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其中智能反射面配置有M0<<M个半无源反射元,仅有半无源反射元配置有接收射频链路,可以调至接收模式以接收导频信号;第二个传输阶段包含个块时隙,在上行信道估计时,智能反射面调至接收模式,第k个用户在上行信道估计的第t个符号时隙向智能反射面发送导频;智能反射面根据感应子反射面接收的导频信号估计第k个用户到智能反射面的信道。该方法可以解决信道估计导频开销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039567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692409.X
申请日:2020-07-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多智能反射面系统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基站通过GPS获取K个用户的位置;基站将所获得的K个用户的位置通过单独的硬件链路传递给智能反射面;基站计算基站到K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出发角;每个智能反射面计算基站到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到达角;以及每个智能反射面到每个用户的有效出发角;基站根据基站到K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出发角设计发射波束;每个智能反射面通过基站到每个智能反射面的有效到达角,以及每个智能反射面到服务用户的有效出发角来设计相移波束,第m个智能反射面对应的服务用户表示为km。
-
公开(公告)号:CN110336631B
公开(公告)日:2020-10-13
申请号:CN201910482932.7
申请日:2019-06-0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4B17/382 , G06K9/62 , G06N3/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信号检测方法:对时域信号采样向量进行能量归一化后,输入单节点检测神经网络,输出主信号存在或不存在的两类概率向量,取其中较大者,得到单节点检测结果,作为信号检测结果;或,对不同节点的时域信号采样向量进行能量归一化后,输入单节点检测神经网络,输出主信号存在或不存在的两类概率向量,并作为多节点协作检测神经网络的输入,得到多节点检测结果,作为信号检测结果;其中,所述单节点检测神经网络通过二段训练法进行训练。本发明有效挖掘、利用了调制信号的结构化信息和单节点的软信息,提升了单节点检测性能和多节点协作检测性能,改善了已有的传统信号检测方法的以上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06936485B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710218500.6
申请日:2017-04-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4B7/04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针对大规模MIMO多播系统的混合预编码设计方法。基站传输信号包括:公共数据流先在基带由数字预编码处理;然后通过N个射频链路调制到载波信号上;再通过模拟相移器实现射频预编码,形成最终的发射信号;基站通过M根天线将公共信息发射给所有的目标用户。混合预编码设计包括:1)采用SDR方法获得最佳全数字预编码向量w*;2)通过最小欧氏距离的方法,即联合迭代设计模拟预编码矩阵A和数字预编码向量d。该多播系统混合预编码设计方法和现有的基于DFT码书多播系统混合预编码设计相比,不仅有效提升了系统的频谱效率,其次降低了算法复杂度,而且不局限于毫米波信道,适用于任意信道。
-
公开(公告)号:CN109117685B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810890593.1
申请日:2018-08-0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G06K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天线的环境反向散射系统的信息符号判断方法,所述环境反向散射系统包括环境射频信号源、电子标签和阅读器,所述阅读器具有M根接收天线,M≥2;所述信息符号判断方法包括:1)环境射频信号源发射环境射频信号;2)电子标签根据所传输的二进制符号映射为反射或者不反射环境射频信号;所述电子标签中的二进制符号包含:已知的前导符号和待判断的信息符号;3)阅读器的M根接收天线接收信号,利用前导符号估计最佳检测器中的参数,并利用最佳检测器判断电子标签传输的信息符号。本发明利用所提出的最佳检测器,可以通过增加信噪比或阅读器端的接收天线数目达到任意低的误码率,从而实现可靠的信息传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