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356666A
公开(公告)日:2009-01-28
申请号:CN200780001352.7
申请日:2007-11-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 , H01M4/70 , H01M10/05 , H01M2004/021 , Y10T29/49108
Abstract: 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备:集电体(11),其至少在单面上形成有凹部(12)和凸部(13);和柱状体(15),其由形成于集电体(11)的凸部(13)上的n(n≥2)段柱状体部(151~158)层叠而成,并具有奇数段和偶数段的元素含有比率的变化方向不同的柱状体部(151~158);在柱状体部(151~158)的斜立方向的中心线与集电体(11)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的交叉角度形成钝角的一侧的柱状体部(151~158)的表面上设置多个突状体(16),通过被层叠的柱状体部(151~158)的突状体(16)而在柱状体(15)上设有空隙部(17)。
-
公开(公告)号:CN101346836A
公开(公告)日:2009-01-14
申请号:CN200780000901.9
申请日:2007-09-2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91 , H01M4/0423 , H01M4/131 , H01M4/70 , Y10T29/49108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逆地嵌入及脱嵌锂离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备至少在单面形成有凹部(12)和凸部(13)的集电体(11)、和通过将形成于集电体(11)的凸部(13)上的元素含有比率在集电体(11)的长度方向依次变化的柱状体部(16a、16b、16c)层叠为n(n≥2)段而成的柱状体(15),并具有柱状体部(16a、16b、16c)的奇数段和偶数段的元素含有比率的变化方向不同的构成。
-
公开(公告)号:CN101171703A
公开(公告)日:2008-04-30
申请号:CN200680015855.5
申请日:2006-05-0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83 , H01M2/22 , H01M2/26 , H01M2/30 , H01M4/661 , H01M4/70 , H01M10/0413 , H01M10/0459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池具备:层叠体,其中隔膜以Z字形折叠,具有交替地排列的至少1个第1电极收容部及至少1个第2电极收容部;收容在第1电极收容部内的第1电极;和收容在第2电极收容部内的第2电极。第1电极及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具有至少1个突部。第1电极与第1端子连接,第2电极与第2端子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00337362C
公开(公告)日:2007-09-12
申请号:CN200480004511.5
申请日:2004-04-1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B1/122 , H01M10/0561 , H01M10/0562 , H01M2300/006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由Li、O、P以及过渡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电解质。在这样的固态电解质中,因为过渡金属元素T比磷原子优先被还原,因而可以抑制磷原子价数的减少。由此,可以抑制因磷原子价数的减少而引起的固态电解质的分解,即使在湿润气氛下也可以将离子传导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
公开(公告)号:CN1983681A
公开(公告)日:2007-06-20
申请号:CN200710002075.3
申请日:2007-01-1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525 , H01M4/661 , H01M10/052 , H01M10/0585 , Y02E60/122 , Y02T10/7011 , Y10T29/49108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二次电池用的负极和包括这种负极的锂二次电池。该负极包括薄片状集流体和承载在该集流体上并包括硅原子的活性材料层。该活性材料层包括多个柱状颗粒,并且在每个柱状颗粒中,形成该柱状颗粒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集流体的法线方向倾斜生长。在所述活性材料层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活性材料层的集流体侧下半部分的孔隙率Pc和所述活性材料层的表面侧上半部分的孔隙率Ps满足关系Pc<Ps。
-
公开(公告)号:CN1751409A
公开(公告)日:2006-03-22
申请号:CN200480004511.5
申请日:2004-04-1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B1/122 , H01M10/0561 , H01M10/0562 , H01M2300/006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由Li、O、P以及过渡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电解质。在这样的固态电解质中,因为过渡金属元素T比磷原子优先被还原,因而可以抑制磷原子价数的减少。由此,可以抑制因磷原子价数的减少而引起的固态电解质的分解,即使在湿润气氛下也可以将离子传导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
公开(公告)号:CN102428596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180002098.9
申请日:2011-03-09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62 , H01M4/133 , H01M10/0525 , H01M10/056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9 , H01M4/133 , H01M4/62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包含负极芯材及附着于负极芯材上的负极合剂层,负极合剂层包含活性物质粒子、纤维素醚化合物及橡胶粒子,纤维素醚化合物具有0.25以上且0.7以下的醚化度和20以上且1200以下的平均聚合度,负极合剂层包含平均粒径为1μm以上且75μm以下的由纤维素醚化合物的非水溶性部分形成的残留粒子,活性物质粒子间的粘接强度为98N/cm2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2449816B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180002206.2
申请日:2011-04-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13 , H01M4/134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621 , H01M10/052 , H01M10/0566 , Y02E60/122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具备含有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正极集电体的正极、具备含有合金系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集电体的负极、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和非水电解液,正极活性物质层具有对于非水电解液的溶胀度为20%以上的易溶胀性树脂,负极活性物质层具有对于非水电解液的溶胀度低于20%的难溶胀性树脂。
-
公开(公告)号:CN101346850B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0780000910.8
申请日:2007-08-3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13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2004/0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至少具有:负极(2),其具有在负极集电体(14)的外周面沿卷绕方向离散形成、且能够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柱状的第1负极活性物质(15)、和离散形成于内周面上的柱状的第2负极活性物质(16);正极,其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具有包含能够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层;以及隔膜,其介于正极和负极(2)之间;其中,具有将卷绕时在负极(2)的第1负极活性物质(15)间形成的空隙率和在第2负极活性物质(16)间形成的空隙率之差设定在1.1%以内的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1779312B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0880102675.X
申请日:2008-08-0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13 , H01M4/1395 , H01M4/661 , H01M4/70 , H01M2004/021
Abstract: 锂二次电池用电极(100)具有:在表面具有多个凸部(12)的集电体(11);和具有在多个凸部(12)上分别形成的活性物质体(14)的活性物质层(15)。多个凸部(12)在集电体(11)的表面相互隔开间隔规则地排列,活性物质体(14)的生长方向(S)相对于集电体(11)的法线方向(D)倾斜,在相邻的活性物质体(14)之间形成有空隙(16),在与集电体(11)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上,任意的方向上的、空隙(16)在活性物质层(14)中所占的比例为5%以上,每1μm活性物质体(14)高度的集电体(11)抗拉强度为0.3N/mm~1N/mm。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