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720211B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210187121.2
申请日:2012-05-29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管底端锲体式纠偏精调系统及其调节工艺,该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和机械系统,机械系统包括液压泵站、配重箱和轨道,轨道上设置有水平定位机构,水平定位机构包括底板和水平定位千斤顶;底板上安装有滑槽和水平横移千斤顶,滑槽内放置有顶升纠偏箱,顶升纠偏箱内设置有垂直顶升机构,垂直顶升机构包括顶推千斤顶、下锲体块和上锲体块,顶推千斤顶一端固定在顶升纠偏箱上,另一端与下锲体块连接,上锲体块安装在下锲体块上,可随下锲体块的移动垂直向上移动。本发明精调系统结构简单,通过顶推千斤顶、上锲体块、下锲体块和水平横移千斤顶实现待安装沉管的自动顶升纠偏,省时省力,安装精度准确,受波浪、水流、风等自然条件影响小,稳定性高。
-
公开(公告)号:CN102691314B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210188487.1
申请日:2012-06-11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管内部纠偏精调系统及其调节工艺,该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和机械系统,机械系统包括液压泵站、千斤顶组和千斤顶顶杆组,千斤顶组通过支架安装在待安装沉管的前端,千斤顶顶杆组通过法兰安装在待安装沉管和已安装沉管的尾端;千斤顶组为通过固定架将多个具有限位、顶推功能的千斤顶连接在一起的一组千斤顶,千斤顶顶杆组为通过固定架将多个千斤顶顶杆连接在一起的一组千斤顶顶杆。本发明采用内部纠偏,纠偏精调系统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在沉管安装时,放置于已安装沉管和待安装沉管的结合腔内,对碎石基床无要求,且调节过程中通过波浪补偿器减小波浪、水流、风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并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安装,定位准确,省时省力。
-
公开(公告)号:CN103215936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10089481.3
申请日:2013-03-19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垫板接触式抛石基床整平高程检测装置,该装置安装于整平台车,该装置包括受控于控制系统的液压缸,与液压缸相连接的活塞杆,在活塞杆的杆体上固定有磁致位移传感器,杆底上则安装有测量垫板。还公开了一种使用上述的装置的抛石基床整平高程检测方法。本发明所公开的垫板接触式抛石基床整平高程检测装置及方法,安装于整平台车,并随着整平台车移至检测位置,磁致位移传感器把检测到的活塞杆伸出量转换为检测位置的基床整平相对高程并向计算机传输,不但检测效率高,精度大,且不受工况限制,适于在检测深水抛石基床整平高程时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215912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10089021.0
申请日:2013-03-19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航道整治铺排作业中的软体排浅滩陡坡对铺方法及对铺系统,该系统由一艘高滩铺排船和一艘深水铺排船组成,两艘铺排船的滑板相对,在每一铺排船的甲板上还包括有驱动滚筒和设置在驱动滚筒远离滑板一侧的摩擦滚筒;该对铺方法包括两艘船同时铺排以及两艘船非同时铺排,通过运用上述的联锁片对铺系统及对铺方法,可以实现对高滩和深水交界区域进行快速铺排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118885940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336812.3
申请日:2024-09-25
Applicant: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天津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6F18/2433 , G06N3/0442 , G06N3/0455 , G06N3/08 , G06F17/14 , G06F17/15 , G06F17/18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海底沉管隧道沉管的位移量预测方法,首先获取海底沉管隧道的监测数据,数据包括温度、湿度、温度梯度、三轴加速度、水平差异位移、垂直差异位移以及张合量,形成时间序列数据集;然后计算各监测数据的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方差等数据特征,并识别出数据中各时间点间的相互关系特征,再得到数据的长期趋势、季节性波动和随机残差的成分特征;利用数据集以及得到的数据特征、相互关系特征和成分特征,对LSTM模型和Transformer模型进行训练;模型训练完成后,将这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通过加权平均方法进行融合,生成最终的沉管位移预测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846495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038952.6
申请日:2024-01-10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射流辅助桩基成孔方法,属于桩基施工技术领域。该桩基成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待施工区域的表面作为作业面,通过高压水射流方式在作业面向下旋切形成第一环形切槽,在第一环形切槽外周旋切形成第二环形切槽,第二环形切槽的外径与待挖桩基孔洞的直径相等;清除位于第一环形切槽和第二环形切槽之间的岩土,以形成环形缝槽;以环形缝槽的槽底为作业面,重复上述两个步骤,直至环形缝槽的深度达到预设孔深;被环形缝槽环绕的部分岩土构成芯柱,自环形缝槽的槽底处截断芯柱,并清除被截断的芯柱,以在环形缝槽环绕的部分形成桩基孔洞。该高压射流辅助桩基成孔方法,施工效率高、成本低,且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
公开(公告)号:CN108240001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1810083457.1
申请日:2018-01-29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一勇 , 陈鸿 , 潘伟 , 李春元 , 张海英 , 陈正杰 , 刘德进 , 苏长玺 , 张乃受 , 李增军 , 周延利 , 曹永华 , 冯海暴 , 马宗豪 , 冯甲鑫 , 丁宇诚 , 曲俐俐
IPC: E02D29/073 , E02D29/16 , E02D3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及其对接施工方法,该最终接头包括呈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用于连接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的连接组件,以及用于止水的止水带;第一管节远离第二管节的一端为第一对接端,第二管节远离第一管节的一端为第二对接端;连接组件设置于第一管节和第二管节相互靠近的一端,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管节的第一连接管,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二管节的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相互套接,并可沿轴向相对滑动;止水带包括设置于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接处的第一止水带,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对接端端面和第二对接端端面的第二止水带。该最终接头结构简单、重量轻,便于运输和吊装,操作便利。
-
公开(公告)号:CN107651120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1710700570.5
申请日:2017-08-16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IPC: B63B25/2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船管连接装置及连接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沉管管节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避免沉管管节与沉放驳发生碰撞。该船管连接装置用于连接沉放驳与沉管管节,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的支墩,固定连接于所述沉管管节顶部的连接板,所述支墩的底部与所述连接板的顶部相抵;所述支墩的四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沉管管节与沉放驳在竖直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绑扎拉杆,所述绑扎拉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的底部,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设有若干抗剪块,若干所述抗剪块围成可容纳所述支墩底部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支墩底部相匹配,以限制所述沉管管节与沉放驳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6968253B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1710362421.2
申请日:2017-05-22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钢管桩单点吊装系统,其送桩小车单元设置有可与所述钢管桩底部相接触并产生摩擦力的摩擦面,且所述托桩件可在送桩小车底盘上转动,随着所述钢管桩首端继续起吊,所述钢管桩带动所述送桩小车单元沿轨道单元移动,直至所述钢管桩呈竖直状态,所述摩擦面与所述钢管桩之间作用力解除,完成吊装作业;与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拆装滑道小车与钢管桩之间螺栓的工序,工序简单,有利于提高钢管桩吊装工作效率。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一种钢管桩单点吊装方法,利用前述的钢管桩单点吊装系统,工序简单,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401746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185811.9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智慧工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属于智能化工地领域领域,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总控台、信息数据云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其中,信息数据云平台包括人员管理模块、物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安全管理模块。本发明提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有效地将人员监控、车辆和设备位置定位、物资管理、施工质量等进行整合,真正实现了施工质量的可知、可控,施工过程的可视、智能,工程管理的协同、高效,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的实时、共享。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