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式侧壁微电极阵列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及加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2517207B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110395164.5

    申请日:2011-12-0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35/02

    Abstract: 一种基于离散式侧壁微电极阵列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由细胞电融合芯片和流路控制层组成。细胞电融合芯片具有硅基底层,在硅基底层上有二氧化硅绝缘层,在二氧化硅绝缘层上有顶层低阻硅层,在顶层低阻硅层中有微通道,微通道以二氧化硅绝缘层为底,微通道的两侧相对为齿状侧壁微电极,在相邻的齿状侧壁微电极之间采用绝缘隔离结构隔离低阻硅与齿状侧壁微电极,被隔离的低阻硅的端面与齿状侧壁微电极的端面齐平,使微通道为光滑的通道。本芯片既保证了齿状微电极阵列在微通道内部形成非均匀电场,又形成光滑的直线型微通道侧壁,可避免传统的齿状微电极结构带来的细胞堵塞问题。

    一种低压直流控制的连续流细胞电融合芯片

    公开(公告)号:CN102174387A

    公开(公告)日:2011-09-07

    申请号:CN201110026921.1

    申请日:2011-01-2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3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连续流细胞电融合的微电极阵列芯片,由基底、盖片和金属支撑片三层组成,基底上有可供细胞悬液连续流动的微通道和给细胞电刺激的微电极阵列,微电极阵列刻制于微通道的两侧,微电极阵列通过微孔由金属引线与金属支撑片连接,然后通过导线连接直流电源,引入电信号。本发明结构简单,微电极数量很少,使加工难度大大低于高密度微电极细胞电融合芯片;所需融合电压为直流低电压,对设备要求很低,装置成本远低于传统细胞电融合方法;同时,细胞融合是在细胞对流经微通道过程中连续不断进行的,融合产率也大大高于传统细胞电融合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其推广应用。

    便携式细胞培养箱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161970A

    公开(公告)日:2011-08-24

    申请号:CN201110022880.9

    申请日:2011-01-2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23/54 C12M41/14 C12M4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细胞培养箱,涉及一种便携式细胞培养箱,包括设置有样本培养区的箱体和电路控制装置;电路控制装置包括微控制器、温度控制装置、湿度控制装置,箱体通过设置分隔板将其内部空间分隔成水冷区、超声加湿用水区和超声加湿区,温度控制装置通过键盘输入装置设置不同温度值,可适应不同情况下细胞样本的培养及保存所需的温度值;湿度控制装置包括湿度传感器、超声雾化加湿器和湿度控制电路,该培养箱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实现升降温和使用超声雾化实现加湿,利用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实时调节控制培养区域参数,从而实现恒温恒湿;本发明采用铅蓄电池供电,能长时间稳定的工作;该培养箱体积较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适合远距离传输。

    一种聚合硫酸铝铁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120623A

    公开(公告)日:2011-07-13

    申请号:CN201110031372.7

    申请日:2011-01-2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钛白粉工业副产品七水硫酸亚铁为主要原料,加水溶解并调节其pH为0.6~1.0,然后加入氯酸钠进行氧化后;再加入硫酸铝在水浴温度为50℃~100℃下发生聚合反应,聚合反应30~50min,得到聚合硫酸铝铁絮凝剂;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加入H3PO4作稳定剂;待液体均匀时,加入少量的Na2CO3调整混合液的碱化度为0.05~0.6;最后,得到聚合深棕色的液体产品,即硫酸铝铁絮凝剂。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在生产过程无废液、废气、废渣产生。产品中的絮凝活性组分高,其全铁含量和絮凝性能均优于现有工业产品,可广泛用于给水处理和污废水处理。

    利用SMA特性驱动的肠道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02068258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608544.8

    申请日:2010-12-2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SMA特性驱动的肠道机器人,包括运动部,运动部包括至少两节蠕动段,每节蠕动段均包括两个固定环架,两个固定环架相对布置且固定环架之间通过SMA弹性件相连接,在多节蠕动段之间,前一节蠕动段后部的固定环架与后一节蠕动段前部的固定环架相连接,形成首尾相接的结构,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有沿圆周方向的绝缘环圈I,相邻绝缘环圈I之间设置有多根柔性丝撑,本发明的肠道机器人采用SMA驱动的方式,达到让机器人按指定要求运动的效果,在人体肠道内进行无损伤、无刺激的长距离检测,相比电磁驱动、压电驱动、微电机驱动的机器人结构而言,其结构更为简单紧凑;相比于以生物为载体的机器人而言,其运动精度更高,操作更简单,风险更小。

    基于绝缘体上硅结构的连续流细胞电融合芯片及其加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1368155B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0810070334.0

    申请日:2008-09-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3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绝缘体上硅结构的连续流细胞电融合芯片及其加工工艺,它由外壳、固定于外壳内的微电极阵列芯片、连通外壳内外的进出样导管和封装在外壳表面的硅玻璃片组成;所述微电极阵列芯片从下至上依次由硅质基底层、二氧化硅绝缘层、低阻硅电极层和二氧化硅保护膜构成,采用微加工技术在绝缘体上硅材料的低阻硅电极层上刻蚀凹槽至二氧化硅绝缘层形成微电极结构,外界电信号借助微通道的微尺度和排布,可在其内部形成足够强度的梯度电场,提高细胞电融合效率。同时,该芯片上构造的直线型微通道有助于细胞悬浮液的流动,尽可能低的降低细胞在流动过程中的黏附,开展连续流的细胞电融合实验,可近似于提供无限量的融合后细胞。

    一种细胞电融合芯片及加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68724B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0710092892.2

    申请日:2007-10-2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35/02 C12M23/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胞电融合芯片,由陶瓷管芯、安装在陶瓷管芯的安装窗口中的芯片将芯片封装在窗口内的盖玻片组成;芯片的绝缘基底材料上加工有独立可控的融合小池,融合小池中加工有梳状微电极组,梳状电极组的梳齿呈交叉插入状,并引出导线,梳状微电极组的梳齿两侧加工有矩形微电极,同一融合小池中的矩形微电极按阵列分布,并且相邻梳齿上的矩形微电极交错相向,梳齿之间形成连续的微流通道,微流通道与该融合小池的细胞进样通道连通。本发明对芯片从结构、材料、加工工艺、封装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融合过程中的电场诱导力达到最大,可提高细胞聚集排队和电穿孔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细胞电融合效率。

    一种柔性束状微电极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12665A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1010209147.3

    申请日:2010-06-24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柔性束状微电极阵列及其加工方法,其包括m×n根金属丝和多聚物绝缘填充材料;所述的m×n根金属丝以阵列形式分布在多聚物绝缘填充材料中,形成束状,每根金属丝之间由填充的多聚物绝缘填充材料绝缘;阵列化金属丝的顶端在多聚物绝缘填充材料前端面露出,成为微电极阵列刺激端;阵列化金属丝的末端从聚物绝缘填充材料后端面引出,形成柔性束状微电极阵列的连接端。该柔性束状微电极阵列柔软、透明、耐高温消毒,并具备良好的电学传导特性、生物相容性和长期稳定性。本发明方法加工微电极阵列方便,其模具可重复使用,成本也较为低廉,微电极阵列与外围装置的连接也较为方便。

    基于柱状微电极阵列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及电融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93875A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910191052.0

    申请日:2009-09-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3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基于柱状微电极阵列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由柱状微电极阵列芯片、印制电路板和流路控制模块组成。柱状微电极阵列芯片从下至上依次为石英基底层、金属导线层、多聚物绝缘层和柱状微电极层组成;柱状微电极阵列芯片的金属导线层通过键合的方式与外围印制电路板形成电连接,将外界电信号引入到柱状微电极上,使相邻的柱状微电极间形成足够强度的梯度电场;流路控制模块覆盖在所述柱状微电极阵列芯片之上。本发明通过在柱状微电极上加载电信号,控制细胞间的排队与融合,同时,利用柱状微电极阵列有利细胞在腔道内流动的优势,实现细胞的连续流融合,结合阵列化柱状微电极的设计,实现细胞在装置内部连续、高效、高通量的融合。

    一种基于微小室阵列结构的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693874A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910191051.6

    申请日:2009-09-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3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小室结构的细胞电融合微电极阵列芯片装置,它由微小室阵列芯片,外围印制电路板和流路控制模块组成。微小室阵列芯片是由石英基底层、金属微电极阵列、多聚物侧壁和多聚物围水栏构成,相对的两金属微电极和相对的两多聚物侧壁构成一个微小室,微小室呈阵列排布;微小室阵列芯片键合于外围印制电路板上,形成电气连接;流路控制模块覆盖在所述微小室阵列芯片之上。本发明通过外界电信号在微小室中形成一定的电场,控制微小室内部的细胞的高效排队与电融合,从而实现每个微小室中仅有一对细胞进行融合,提高细胞融合的通量和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