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28675B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810656942.3
申请日:2018-06-25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G01V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电阻率差异的人工湿地堵塞区域探测方法。通过添加NaCl溶液的方式来强化堵塞区域与未堵塞区域的电阻率差异。添加NaCl溶液后,堵塞区域中短时间内无法流进NaCl溶液,所以堵塞区域的电阻率会比未堵塞的区域电阻率高。因此,未加入和加入NaCl溶液测得的电阻率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而NaCl溶液饱和人工湿地中由于堵塞区域的存在,相较于未加入NaCl溶液的人工湿地电阻率分布变化较大,其电阻率分布图上出现的高阻区域即为堵塞区域,实现人工湿地堵塞区域的监测和定位。本发明具有简单、经济、实施方便的特点,为人工湿地的持续、高效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8862602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656948.0
申请日:2018-06-25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3/32 , G01N27/0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埋多监测杆的堵塞原位监测方法。一、建立一个预埋多监测杆的堵塞原位监测人工湿地,包括有布水区、主体填料区、水生植物、堵塞监测杆、导线、环状铜电极和集水区;二、用直流电阻率仪器或电阻率测井仪器依次连接每个堵塞监测杆,直流电阻率仪器或电阻率测井仪器通过堵塞监测杆上的环状铜电极进行电阻率监测;三、依据所有堵塞监测杆测量的数据绘制三维图,根据三维图上的电阻率分布,判断堵塞是否发生或堵塞区域范围。本发明针对人工湿地堵塞区域的监测,能填补大中型人工湿地堵塞精确监测的空白;该人工湿地通过推广,将为大中型人工湿地的处理、运行维护以及人工湿地的持续、高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8821441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656949.5
申请日:2018-06-25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小型人工湿地监测堵塞的方法。一、建立一个小型可监测堵塞的人工湿地,包括布水区、主体填料区、水生植物、堵塞监测杆、导线、环状铜电极和集水区。二、污水进入小型可监测堵塞的人工湿地后,如果没有发生堵塞,各部分电阻率特征相似,电阻率值差别不大;如果人工湿地出现堵塞,则堵塞区域的电阻率会比未堵塞的区域电阻率高;当污水正常通过人工湿地时,堵塞监测杆通过上面的电极测量附近电阻率的变化,如果堵塞监测杆周围的电阻率值升高时,则判定人工湿地发生堵塞。本发明能填补小型人工湿地堵塞精确监测的空白,该方法通过推广将为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运行维护以及人工湿地的持续、高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8773905A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810656939.1
申请日:2018-06-25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C02F3/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2F3/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监测堵塞的生态过滤系统。包括布水区、滤池、水生植物、堵塞监测杆、导线、环状铜电极和集水区,滤池的两侧分别与布水区和集水区相连,滤池的上方种有水生植物;在滤池中安装堵塞监测杆,并且堵塞监测杆离滤池边界的距离大于20cm;堵塞监测杆上安装环状铜电极,并分别用导线连接,用井间电阻率成像仪器分别连接上两个相近的堵塞监测杆;每间隔3-6个月时间,进行电阻率监测,通过电阻率的变化来反映堵塞范围和程度。本发明设计简单,经济易行,可实现生态过滤系统的精确监测,为污水的处理和运行维护以及生态过滤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8163982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810010493.5
申请日:2018-01-05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C02F3/32 , C02F3/34 , C02F3/30 , C02F3/00 , C02F10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导式菌藻一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生态水体净化系统。包括进水管、双层池体、多孔集水管、水生植物、可旋转弯头和U型排水管;双层池体包括产电内层、非产电外层和自由水层;自由水层中生长水生藻类;污水进入产电内层区底部,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产电微生物降解。水流向上流动,发生硝化、反硝化脱氮。水流由自由水层上方的过水孔进入非产电外层,加快复氧;非产电外层通过填料的过滤作用截留自由水层中的水生藻类,同时进一步去除水中污染物。本发明将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与传统生态水体净化技术集成,并将产电微生物与水藻的净化功能相耦合,将高效有机碳代谢、氮磷的去除紧凑的控制在同一个生态水体净化系统中。
-
公开(公告)号:CN108059248A
公开(公告)日:2018-05-22
申请号:CN201810010325.6
申请日:2018-01-05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C02F3/30 , C02F3/32 , C02F3/0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导式菌藻一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生态水体净化方法。建立一个生态水体净化系统,包括进水管、双层池体、多孔集水管、水生植物、可旋转弯头和U型排水管;双层池体包括产电内层、非产电外层和自由水层;自由水层中生长水生藻类;污水进入产电内层区底部,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被产电微生物降解。水流向上流动,发生硝化、反硝化脱氮。水流由自由水层上方的过水孔进入非产电外层,加快复氧;非产电外层通过填料的过滤截留自由水层中水生藻类,进一步去除水中污染物。本发明将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与传统生态水体净化技术集成,并将产电微生物与水藻的净化功能相耦合,将高效有机碳代谢、氮磷的去除紧凑的控制在同一个生态水体净化系统中。
-
公开(公告)号:CN105502832A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610020186.6
申请日:2016-01-13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C02F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曝气微生物燃料电池人工湿地水体净化方法。污水由底部进水管流入,经布水区后向上流入床体底部,床体底层的厌氧环境形成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区,产电微生物氧化有机底物释放电子和质子,其中电子通过导电填料、质子通过污水向上传导至阴极区,阴极区中布设微曝气系统,向阴极区提供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发生氧化反应,处理后出水由出水管流出。本发明无需外接电路,将阳极区产生的电子在床体内部传导,并通过微曝气形式增加作为电子受体的氧浓度,强化人工湿地床体的阴极区域功能,从而消除了传统外接电路微生物燃料电池人工湿地因两极间距过大造成的内阻过高,产电率低,净化效果差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05137490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538727.X
申请日:2015-08-28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G01V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线电源供电与测量技术定位人工湿地堵塞区域的方法。以堵塞填料区域及未堵塞填料区域的电流差异为基础,采用提出的“线电源供电与测量两极装置技术”,采集获得各测线相邻测点之间的电流值,然后把采集的电流值绘制成电流曲线和电流平面等值线图;最后通过分析各测线电流曲线和电流平面等值线特征,达到探测人工湿地堵塞区域的目的。该线电源供电与测量技术不仅是探测人工湿地堵塞区域的独创方法,并且是直流电法测量的独创方法,可填补人工湿地堵塞区域线电源供电与测量探测技术空白。该技术通过推广,将为人工湿地的持续、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4360398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677119.2
申请日:2014-11-23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维电阻率成像技术定位人工湿地堵塞区域的方法。该方法是以堵塞填料区域及未堵塞填料区域的电阻率差异为前提,在收集分析人工湿地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三极矩形AMN和MNB装置,通过合理布置测线和设置采集参数,进行二维视电阻率断面测量;然后,测量得到的两组三极视电阻率断面进行二维反演,把视电阻率数据转换为电阻率数据,并绘制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实现人工湿地二维电阻率成像;最后,依据二维电阻率成像特征和电阻率差异分析,达到定位人工湿地堵塞区域的目的。该方法经济易行,可填补人工湿地堵塞区域二维定位的技术空白,为人工湿地的持续、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207811348U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20016141.6
申请日:2018-01-05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C02F3/00 , C02F3/30 , C02F3/32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污水净化装置。包括进水管、双层池体,水生植物、多孔集水管、可旋转弯头及U型排水管。污水首先进入产电内层区底部被产电微生物降解,释放电子,完成有机物的高效降解;水流向上流动,溶解氧浓度升高,到产电内层区顶部,发生硝化、反硝化脱氮,水流向四周辅流进入外层区,调节可旋转弯头改变U型排水管的倾斜程度,控制非产电外层的饱和/非饱和状态,加快复氧,并通过过滤、吸附、共沉淀进一步去除水中磷等的污染物。本实用新型将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与传统人工湿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了二者在有机物降解和脱氮过程中的优势,整个过程无能耗,无外接电路。(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