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贝氏体钢轧后冷却温度精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69309B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1911264197.9

    申请日:2019-12-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轧钢生产冷却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提高贝氏体钢轧后冷却温度精度的方法,主要应用在中厚板生产线上。具体工艺过程是:精轧完后厚度范围6~80mm的钢板,由传输辊道输送到轧后冷却区域,将温度720~900℃的钢板快速冷却至250~600℃,冷却完成后钢板通过矫直机输送至冷床。本发明采用贝氏体钢高、中、低温冷却过程变换热系数方法,解决传统单一换热系数精度差问题。本发明采用静态模型表按水温分区方法,换热系数实时适应水温及季节变化解决命中速度慢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前馈动态模型引入开冷温度波动提前修正换热系数方法,解决轧制温度波动对冷却精度的影响。采用本发明,贝氏体钢轧后冷却模型控制温度精度98%命中±10℃,不受季节影响直接或第二块命中。

    一种适应多工艺的中厚板中间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69307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1252672.0

    申请日:2019-1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应多工艺的中厚板中间冷却方法,属于轧钢生产控轧控冷技术领域,主要应用于中厚板生产线上。具体工艺过程是:粗轧完后厚度范围60~180mm的中间坯,由传输辊道输送进入中间冷却区域将温度980~1080℃快速冷却至840~950℃,冷却完后中间坯由传输辊道输送至精轧机;或精轧完后厚度范围6~100mm的钢板,由传输辊道输送进入中间冷却区域将温度700~950℃的钢板快速冷却至250~750℃,冷却完后钢板通过精轧机输送至矫直。本发明通过合理中间冷却区长布置实现厚中间坯完全限制冷却区内摆动冷却代替通过式摆动冷却,同时又可以实现轧后冷却。本发明解决了受粗精轧间距离较短限制无法实现传统中间冷却工艺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粗精轧间产能匹配及精轧机故障情况下的生产组织问题。

    一种高纯度的尺寸可控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05223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40031.3

    申请日:2019-08-12

    Abstract: 一种高纯度的尺寸可控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领域。制备步骤分为靶材冶炼、激光烧蚀制备纳米种子、化学接种纳米颗粒生长、离心分离四步。其中化学接种纳米颗粒生长是通过将种子生长方法与使用柠檬酸钠作为还原剂的共还原技术相结合,确保金颗粒的单分散和控制一定尺寸的金纳米颗粒的形成;对于大尺寸金颗粒,必须使用多步骤粒子生长方法。离心分离是通过转子的高速旋转,在转子内部产生离心力场,轻重组分在离心力场中沿转子的径向压强分布存在差异,分离出高纯度的金粉。本发明方法设计巧妙,简单可靠,结实耐用,成本低廉,可用它制备一定规模的高纯度金粉产品。

    一种中等规格棒材的控制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53198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420754.5

    申请日:2019-05-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等规格棒材的控制轧制方法,属于材料加工工程技术。棒材中间坯 的轧件在机组间辊道传送过程中,在轧线辊道上方区域加入一种多工位的旋转冷却机构,通过提起后旋转再将中间坯回置到轧线辊道的方式,使轧件在运动中旋转,均匀冷却至所需温度,进而在后续机组实现控制轧制。本发明旋转式冷却机构可与中间坯水冷配合使用,可单独使用;设备结构紧凑,无需增加额外场地,无需增加车间长度;棒材组织均匀,表面与中心组织晶粒度相差

    一种钢丝绳升降棒材及中厚板机械定尺设备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91712B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申请号:CN201610835069.5

    申请日:2016-09-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丝绳升降棒材及中厚板机械定尺设备及方法,属于轧钢技术领域。该设备包括定尺辊道、轨道装置、挡板升降装置、定尺小车、行走机构、限力装置、夹轨制动器及检测控制装置。利用该设备进行定尺剪切的方法是建立一整套对棒材及中厚板进行定尺剪切配套系统,通过大量的现场统计数据后,本系统可以确保解决剪切后的棒材及中厚板成品冷却到常温后,可满足用户对无级定尺的要求,其成品长度精度控制在理想的公差范围内,以提高产品质量。本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质量可靠,生产和维修成本低。

    一种优特钢棒材控轧控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185968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473919.6

    申请日:2017-06-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1B37/74 B21B1/16 B21B15/0007 B21B45/0203

    Abstract: 一种优特钢棒材控轧控冷方法,属于轧钢生产控轧控冷却技术领域。具体工艺过程是:规格为Φ12‑70mm的棒材控轧控冷采用“短冷却‑Ⅰ段短温度回复‑短冷却‑Ⅱ段长温度回复‑短冷却”间断冷却、温度回复循环控制工艺。短冷却采用水冷却方式,Ⅰ段控制冷却、Ⅱ段控制冷却、Ⅲ段控制冷却均采用短冷却方式,冷却器长度为500‑1000mm。冷却水压力为0.5~1.5MPa,温度回复采用空气冷却方式,Ⅰ段短温度回复长度1000‑1800mm,Ⅱ段长温度回复长度2400‑3600mm。本发明在满足棒材机械性能基础上,解决了传统控轧控冷工艺中表层出现较深淬火层的难题,有效避免了表层淬火马氏体组织出现,实现组织类型控制,同时保证了表层及心部温度较好的均匀性,表层及心部温差≤50℃。

    一种混合多目标进化方法
    4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16461A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710205652.2

    申请日:2017-03-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10/04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多目标进化方法,得到分布性较好的解。所述方法包括:在第G次迭代时,根据当前迭代次数调整自适应变异中的变异因子和交叉操作中的交叉因子,基于调整后的变异因子和交叉因子,利用自适应全局DE算法对第G代种群中所有个体进行自适应变异和交叉操作产生子种群;将第G代种群和子种群进行结合,确定每个个体的QoS指标值,根据确定的QoS指标值计算每个个体的非支配等级和拥挤度;根据计算得到的非支配等级和拥挤度,选择非支配等级低且拥挤度大的N个个体作为新种群;采用局部搜索方法对新种群中的非支配解集进行局部搜索,淘汰分布度不好的个体。本发明适用于互联云计算环境中的服务组合领域。

    一种金属信道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836629B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510145537.1

    申请日:2015-03-30

    Inventor: 刘涛 王中华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信道模型的构建方法及系统,有助于预测信号在金属信道中的传输性能。所述方法包括:确定发射端换能器‑接收端换能器的时域数学模型;确定发射端耦合剂的传递函数及接收端耦合剂的传递函数;确定超声波在金属介质中的时域衰减模型;确定带回波脉冲的金属信道的时域数学模型。所述系统包括:换能器模型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射端换能器‑接收端换能器的时域数学模型;耦合剂函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发射端耦合剂的传递函数及接收端耦合剂的传递函数;衰减模型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超声波在金属介质中的时域衰减模型;信道模型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带回波脉冲的金属信道的时域数学模型。本发明适用于超声波通信技术领域。

    一种连铸坯冷却处理方法
    4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642853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610057001.9

    申请日:2016-0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D11/1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冷却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连铸坯冷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铸坯凝固;铸坯脱离液芯或固液混合态,达到完全凝固;在快速冷却处理前,满足铸坯表面温度900℃以上,铸坯中心温度1100℃以上;步骤二、快速冷却处理;在铸坯表面形成低温层,铸坯表面温度降至Ar1~(Ar1-300)℃时终止冷却处理,此时铸坯中心温度大于Ar3;步骤三、返温处理;铸坯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Ar1时终止返温处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表面快速冷却/返温过程改善铸坯表面组织,增加表面强度和塑性,避免在随后的输送、吊运、堆冷及加热等过程中坯料表面开裂。

    基于容迟容断传感器网络的捆绑层改进算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24813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210517296.5

    申请日:2012-12-05

    Inventor: 刘涛 张思思

    Abstract: 本发明分析和总结了基于容迟容断DTN(Delay Tolerant Networks)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有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网络基于DTN的体系结构。基于捆绑层对于网络的重要性,对捆绑层协议的功能和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化模块的协议实现方案。为了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拥塞问题,本发明在已有的DTN网络拥塞控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拥塞控制捆绑层的端到端重传算法,根据对保存成本和转移成本的比较对数据进行相应操作,尽可能避免对数据的丢弃,保证了在恶劣的环境中对数据的高效、可靠的传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