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586334B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610065875.9
申请日:2016-01-29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痣菌子囊果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直接以黑痣菌子囊果为材料,进行DNA提取的方法。在进行DNA提取前,采用裂解液缓冲液处理2次,利用低温下DNA溶解度低的原理去除过多的胶质和多糖,最后加入提取液裂解细胞膜,进行DNA的提取,提取过程中加苯酚‑氯仿‑异戊醇进行抽提去除多余的蛋白。本方法适用于含有胶质和多糖、蛋白等含量高的较高的真菌材料,此类杂质存在和含量对所抽提到的DNA的产量和质量均无明显的影响,为黑痣菌的后续分子研究提供了保证,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5506152B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申请号:CN201610064583.3
申请日:2016-02-01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检测水稻抗性基因Pita关键抗病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分子标记及其检测方法,属于水稻遗传改良与农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所述特异性引物是由前引物(6640F)和后引物(7415R)组成,前后引物所包含的两个可变核苷酸位点在大样本群体中的连锁比率达到99.31%,表明该引物对在水稻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发明设计的引物配合筛选出的专用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极大地增加了扩增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有效地解决了前人所使用的引物在检测过程中的假阳性问题。利用本发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及其分子标记检测水稻Pita基因的抗/感病类型时,只需要进行一次PCR扩增,此方法具有简单、快捷、经济节约的优点,适合在大样本中快速筛选、分析具抗病基因型的个体和品种。
-
公开(公告)号:CN108949894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872228.8
申请日:2018-08-02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小麦白粉病菌的监测方法,具体是一种监测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前处理:使用改造的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连续采集空气中的小麦白粉病菌,离心后使用试剂盒提取DNA并纯化,得到样品DNA;B、PCR扩增反应:以PCR引物对样品DNA进行PCR扩增;其中,上游引物为:5'‑AAGCTATGCGGAACTTCGTTT‑3';下游引物为:5'‑TAAGGAGTTTTGGCAAGTCCC‑3',通过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手段成功检测到空气中的小麦白粉病菌,且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为气传植物病原真菌的测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7267523A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710500554.1
申请日:2017-06-27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5/29 , C12N15/10 , C12N15/84 , C07K14/415 , A01H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K14/415 , C12N15/8205 , C12N15/828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白叶枯病抗性蛋白及编码基因,白叶枯病抗性蛋白编码基因的cDNA序列为SEQ ID NO:1,白叶枯病抗性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白叶枯病抗性蛋白编码基因的构建方法包括:疣粒野生稻转录组CDS文库同源搜索和Om46055 cDNA序列获得;根据Om46055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3'/5'RACE-PCR方法从疣粒野生稻中克隆Om46055的全长;过表达载体构建和基因功能研究。本发明获得了一个显性的高抗白叶枯病的抗病新基因及其编码蛋白,丰富了栽培稻抗病基因资源,在抗病新品种培育和白叶枯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5993940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25298.2
申请日:2016-05-16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IPC: A01H4/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水杨酸诱导三七茎或叶片愈伤组织生长的方法,取田间一年生三七小苗,取茎及叶片切下,清洗,用70%的乙醇浸泡,再用1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用无菌水冲洗,将三七茎剪成1‑2cm小段、叶片剪成0.5‑1.5cm2大小,放入含水杨酸和生长素2,4‑D或水杨酸和激动素KT的MS培养基中,光照培养。本发明添加合适的植物激素的培养基有效保证了愈伤组织的顺利诱导,诱导率高,耗时短,有效提高三七愈伤组织的产量,为建立三七组织培养体系、快速繁育三七组培苗奠定基础,是一个提高三七组培苗产量的有效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5039531A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10390144.7
申请日:2015-07-06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95 , C12Q2600/13 , C12Q2600/158
Abstract: 一种检测稻瘟病抗性与氮肥响应的表达型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根据与氮诱导蛋白相关的基因Os04g0379600序列设计了一种检测稻瘟病抗性与氮肥响应的表达型分子标记Mg-N-1,该分子标记参考的Os04g0379600基因的DNA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以SEQ ID NO:1序列为基础,利用Primer design设计的跨一个内含子的特异分子标记Mg-N-1,Mg-N-1标记的正反引物序列为:正向引物(5′-3′)GCTAATGGCACAACCTGACA;反向引物(5′-3′)TAGGAGTATGCTGGCCATGT。
-
公开(公告)号:CN104404039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723165.1
申请日:2014-12-03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水稻稻瘟病菌基础抗性检测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可用于水稻对稻瘟病菌基础抗性的鉴定。其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利用本发明的引物对,以水稻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可以得到与水稻对稻瘟病菌基础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NP分子标记,该标记在本发明中命名为SNPprim1。通过PCR扩增分析可以明确该标记的有无可以判断水稻对稻瘟病菌基础抗性的有无,能够用于水稻对稻瘟病菌基础抗性有无的检测。该SNP分子标记带型简单、分布较密等特点具有SSR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快速精确检测亚种内品种间的多态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发明的分子标记能够克服环境条件的影响,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039243B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210595996.6
申请日:2012-12-18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IPC: A01G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农业作物搭配种植的方法,根据所栽培作物的大小和栽培作物的多少,选用适宜的花盆及尼龙袋,并将两个相同大小的尼龙袋放入花盆的正中位置;将土壤和有机肥按10∶1的比例混匀,制成培养基质,将灭菌后的培养基质填充到尼龙袋及花盆中;在尼龙袋内均匀地播3粒作物一,在尼龙膜和花盆间与作物一相对应的位置各播1粒作物二,共播3粒,作物一与作物二距离尼龙膜的最短距离相同,并用油性记号笔标记位置;在作物一与作物二的适宜生长期分别对间作作物一、间作作物二、单作作物一及单作作物二的根际土壤和尼龙膜上的土壤取样测定;通过土壤取样测定结果分析土壤微生物作物,确定作物一与作物二是否适合搭配种植,省时省力。
-
公开(公告)号:CN103267727A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310187191.2
申请日:2013-05-20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5097 , G01N2021/6432 , G01N2021/643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在水稻根组织内转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稻瘟病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MgNIP53的验证,融合蛋白处理水稻根尖,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处理水稻,观察融合蛋白在水稻根组织内的转运。该方法通过一系列方法鉴定到了一个稻瘟病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MgNIP53,采用融合蛋白处理水稻根尖,最后采用免疫荧光法处理水稻根尖来观察融合蛋白在水稻根组织内的转运,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便、准确、快速,为今后开发生物制剂进行有效生物防治稻瘟病提供有力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03175809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210554679.X
申请日:2012-12-05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瘟病菌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处理水稻根尖诱导水稻系统防御反应的方法,利用一定浓度的融合蛋白处理水稻根尖0.5cm处24h,苯胺蓝和DAB染色后观察除去0.5cm根尖以外的根组织的其他部位的胼胝质形成及活性氧产生情况。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稻瘟病菌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处理水稻根尖0.5cm处,通过观察根尖0.5cm以外根组织其他部分胼胝质和活性氧产生,可明确水稻系统防御反应产生的情况,克服了直接利用病原菌接种水稻叶片观察胼胝质和活性氧产生周期长且易受到叶片组织大量自发荧光干扰等弊端,最终达到为今后鉴定病原菌效应蛋白诱导植物系统防御反应产生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