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射式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耳蜗神经刺激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405291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310373603.1

    申请日:2013-08-23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射式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耳蜗神经刺激装置,包括:可紧贴耳蜗螺旋管外壁的多通道近红外光刺激装置、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控制电路、语音信号采集装置、语音信号处理与编码装置;它采集语音信号后编码为近红外光刺激信号,通过紧贴植入耳蜗螺旋管外壁的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输出端口输出近红外脉冲,近红外脉冲穿透耳蜗螺旋管骨组织刺激耳蜗内神经组织而引起神经兴奋。透射式多通道近红外光脉冲耳蜗神经刺激装置利用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的穿透特性,使近红外能量透过耳蜗螺旋管外壁刺激耳蜗内神经,降低了将刺激装置植入耳蜗内引起淋巴液漏和感染的手术风险,也降低了手术难度。

    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及其实时观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2864078B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210381418.2

    申请日:2012-10-1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一种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包括上层芯片和下层芯片;上层芯片上设有第一通孔,上层芯片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液体通道、第一气体通道和第一排气通道,第一排气通道与第一通孔连通;下层芯片上设有第二通孔,下层芯片的上表面上设有均与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二液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和废液通道;第一液体通道和第二液体通道连通,第一气体通道和第二气体通道连通;上层芯片的上表面上盖有上薄膜层,下层芯片的下表面设有底层密封结构,上层芯片与下层芯片压紧贴合,下层芯片的下表面与底层密封结构之间设有加热装置,薄膜层、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底层密封结构围成细胞培养腔。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实时观测系统。

    利用SMA特性驱动的肠道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02068258B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010608544.8

    申请日:2010-12-2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SMA特性驱动的肠道机器人,包括运动部,运动部包括至少两节蠕动段,每节蠕动段均包括两个固定环架,两个固定环架相对布置且固定环架之间通过SMA弹性件相连接,在多节蠕动段之间,前一节蠕动段后部的固定环架与后一节蠕动段前部的固定环架相连接,形成首尾相接的结构,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有沿圆周方向的绝缘环圈I,相邻绝缘环圈I之间设置有多根柔性丝撑,本发明的肠道机器人采用SMA驱动的方式,达到让机器人按指定要求运动的效果,在人体肠道内进行无损伤、无刺激的长距离检测,相比电磁驱动、压电驱动、微电机驱动的机器人结构而言,其结构更为简单紧凑;相比于以生物为载体的机器人而言,其运动精度更高,操作更简单,风险更小。

    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芯片及其分析系统和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54094A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申请号:CN201210381464.2

    申请日:2012-10-1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芯片,包括芯片本体,所述芯片本体上设有血样出口、至少一个血样入口和与血样入口一一对应设置的缓冲液入口,所述血样入口与缓冲液入口之间通过缓冲液通道相连,所述血样入口上设有与其连通的观察通道,所述血样出口上设有与其连通的排液通道,所述观察通道与所述排液通道相连;所述缓冲液通道上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缓冲液通道的阀门机构I,所述血样入口上设有防止液体溢出的阀门机构II。本发明还基于该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芯片公开了一种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系统和一种多通道微流控血流变分析方法。

    形状记忆合金弹簧的局部加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433424A

    公开(公告)日:2012-05-02

    申请号:CN201110458718.1

    申请日:2011-12-3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形状记忆合金弹簧的局部加热装置,包括散热片和设置在散热片上的弹簧固定台,弹簧固定台上设置有弹簧卡槽,靠近弹簧固定台设置与弹簧卡槽等高的加热装置,所述弹簧固定台边缘设置有隔热薄片。使用时,将形状记忆合金弹簧待加热处理的部分露出弹簧固定台边缘,采用隔热薄片卡死,其余部分紧固在弹簧卡槽内,加热装置和弹簧固定台配合使用,在对形状记忆合金弹簧进行局部热处理的过程中,根据选择不同加热装置控制加热与固定在弹簧固定台上露出部分弹簧的部分的距离、温度和加热的时间,去除形状记忆合金弹簧局部的超弹性,达到可以在常温下进行形变加工的目的,同时实现不扩大加热范围和避免弹簧整体温度过高而影响其性能的目的。

    基于表面电极技术的高通量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174388A

    公开(公告)日:2011-09-07

    申请号:CN201110026922.6

    申请日:2011-01-2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M35/02

    Abstract: 一种基于表面电极的高通量细胞电融合芯片装置,其由微电极阵列芯片和带进出样导管的盖片构成。微电极阵列芯片自下而上依次分为石英基底层、多聚物微通道层和顶层保护层;在石英基底层上制作底层梳状微电极阵列,多聚物微通道层的中间有微通道,其上制作与底层梳状微电极阵列形状和位置均对应的顶层梳状微电极阵列,并在微通道的侧壁上形成侧壁表面电极,侧壁表面电极分别连接底层梳状微电极阵列和顶层梳状微电极阵列对应的每一对梳齿,使三者电气联通组成三明治结构。本发明通过使微电极阵列贴附与多聚物微通道层上,避免传统的齿状突出电极结构带来的细胞堵塞问题,同时保证微电极的集成度和较好的融合效率。

    微流控芯片观测台以及双视野微流控芯片观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923045A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1010166212.9

    申请日:2010-05-0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芯片观测台以及使用该观测台的双视野微流控芯片观测系统,其中,微流控芯片观测台的包括由遮光壁隔开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排,第一、第二腔体上端面构成芯片观测端面;第一、第二腔体上端分别开有观测口。高、低倍显微镜分别位于以微流控芯片观测台的观测端面为界的上、下方,高、低倍显微镜的成像光路互不干扰。在微流控芯片观测中,该系统可同时使用高、低倍显微镜进行多参数、多视野的观测,使毫米级微流控芯片的宏观、微观数据的同时观测成为可能;该系统可应用于微流控芯片的混合反应、分离、细胞操作等试验的多参数观测。

    基于层流的多通道压力检测芯片及其制造和测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19078A

    公开(公告)日:2010-09-01

    申请号:CN201010162776.5

    申请日:2010-04-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层流的多通道压力检测芯片及其制造和测压方法,用于微流控领域对微流流体压力进行精确测量,该芯片设置Y形流路,在一定条件下,待测液和参比液通过Y形流路汇合时出现层流现象,以便于对处于层流状态的待测液进行测量并利用层流特性得出待测液的压力;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制造该压力检测芯片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制造出精确度高的测压芯片,对微流流体的低压力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使用该压力检测芯片检测微流流体压力的方法,可通过直观的测量和简单的计算,即可得到微流流体的压力值。

    使用微流控芯片进行细胞全息重建观测的流路结构去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64266B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1810136170.0

    申请日:2018-02-0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微流控芯片进行细胞全息重建观测的流路结构去除方法,属于数字全息成像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对包含有微流控芯片流路及内含细胞的目标区域进行全息成像,使用滑动窗进行半窗长滑动,并加以卷积重建,对于交叠部分中像素灰度取平均,整合得到整幅重建图。然后对于整幅重建图再次分块,使用最大类间方差设置灰度阈值得到块内物体可能存在区域。接着通过形态学滤波去除可能是细胞的微小区域,将保留下来区域内的物体信息反衍射出对应衍射环。最终与原始全息衍射环抵消后进行二次重建,得到单纯的细胞重建图像。本发明实现了微流控芯片内细胞实时追踪,简化观察步骤,提高了实验人员观察分析效率。

    一种主动离轴平行式立体成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20544B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310147948.5

    申请日:2013-04-2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离轴平行式立体成像方法,属于三维立体成像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三维显示系统的零视差面进行初始化;步骤二:新目标点选取及相应的变焦和自动对焦;步骤三:计算新目标点视差值,并根据视差值计算该目标点实际空间深度;步骤四:根据该目标点实际空间深度,计算为保证该目标点为零视差点而应该调整的偏移量;步骤五:根据计算所得的偏移量值对用于显示的左右视图位置进行调整。本方法不仅实现了正、负及零视差的共存,同时还能根据观看者的要求,对焦平面进行动态跟踪并及时调整零视差面使其与焦平面一致,以此达到三维效果的最优化设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