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407528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803431.0
申请日:2016-09-05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 G06F2217/8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机床主轴轴承产热计算方法,包括:1)将机床主轴结构简化为轴承‐转子系统;2)建立机床主轴的动力学模型;3)根据机床主轴的动力学模型计算出轴承滚珠与内外圈之间的相对摩擦力与相对速度,进而得到各个滚珠作用下的轴承产热情况;4)将轴承内部各个滚球的产热量进行叠加,得到整个轴承各部件的产热情况,即轴承内圈、外圈和滚珠的产热情况;本发明通过动力学建模的方式,准确的计算出在主轴系统在稳定运行状态下轴承内部产热情况;同时通过动力学模型的特性,可以分析在不同工况下如不同转速、负载和预紧力作用下的轴承产热情况,这为主轴结构的热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基础,同时对于准确的热误差预测提供依据,进而保证机床的加工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374939B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410620570.0
申请日:2014-11-06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P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振动信号同步压缩变换的旋转机械瞬时转速估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旋转机械运行过程中的振动信号;2)对测得的振动信号进行频移处理;3)对频移后的振动信号进行同步压缩连续小波变换,得到频移后振动信号的时频分布;4)利用Viterbi算法从上述获得的时频分布中提取经频移处理后振动信号的一阶瞬时频率成分;5)利用提取的一阶瞬时频率恢复计算得到旋转机械的瞬时转速。本发明采用频移算法和同步压缩连续小波变换处理信号,实现振动信号瞬时频率的精确估计,Viterbi算法实现瞬时频率的精确提取,该方法可以实现对无法进行瞬时转速直接测量的旋转机械,通过振动信号准确地提取其瞬时转速。
-
公开(公告)号:CN106226395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717721.3
申请日:2016-08-24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N29/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9/04 , G01N2291/023
Abstract: 一种细长复合材料的损伤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细长复合材料的损伤检测系统,包括测量细长复合材料模态振型的测量装置、傅立叶模态曲率计算模块和判断模块,所述模态振型测量装置包括用于敲击所述细长复合材料上间隔h均匀分布的测量点的力锤、测量所述测量点的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以及模态振型测量模块,连接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所述模态振型测量模块基于所述加速度生成模态振型(WX),所述傅立叶模态曲率计算模块通过公式(F1)计算得到傅立叶模态曲率(w″x),所述判断模块连接所述傅立叶模态曲率计算模块,如果所述傅立叶模态曲率(w″x)大于预定阈值,所述判断模块判定所述傅立叶模态曲率(w″x)大于预定阈值的测量点为损伤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5784936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134002.9
申请日:2016-03-0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00 , G01M7/025 , G01N2033/0003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复合材料板损伤的快速检测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对复合材料板进行模态测试,获取模态振型数据;计算模态振型数据的二维广义局部熵;判断二维广义局部熵是否存在异常数据;根据前步的判断结果判断复合材料板是否存在损伤。基于所述方法,实现了一种复合材料板损伤的快速检测,用于方便方法的应用。本公开方法对具有运算实施性好、简单易行、通用性强的特点,可清晰地对损伤形状及位置进行辨识,适合一般复合材料板结构损伤的快速无损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4537251B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005411.4
申请日:2015-01-06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机叶片的冲击载荷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共轭梯度最小二乘迭代算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锤击法测量冲击载荷施加的风机叶片位置点与风机叶片的响应测点间的频响函数,通过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进而解卷积获得传递矩阵;2)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由作用于风机叶片的冲击载荷产生的加速度响应信号;3)初始化共轭梯度最小二乘迭代算法的迭代步数、待识别载荷、响应残差和迭代搜索方向;4)更新当前迭代步数下的迭代步数、待识别载荷、响应残差、共轭梯度系数和迭代搜索方向;5)判断是否满足启发式收敛终止准则;6)获得正则化的待识别载荷。
-
公开(公告)号:CN103592369B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310574570.7
申请日:2013-11-14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N2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空发动机盘类零件在位裂纹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航空发动机盘类零件上设置多个测点,进行标准模态测试,得到前四阶模态振型数据序列,并形成对应的各阶模态振型曲线;(2)计算各阶模态振型曲线上各模态振型数据点di的广义局部熵,得到各阶模态振型的广义局部熵裂纹指示曲线;(3)根据各阶模态振型的广义局部熵裂纹指示曲线上最高峰值、最低峰值和次高峰值的关系,判定该最高峰值对应的测点处是否出现裂纹。本发明运算在位性好,便于现场指导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等盘类零件的在位动力学无损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4537251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510005411.4
申请日:2015-01-06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机叶片的冲击载荷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共轭梯度最小二乘迭代算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锤击法测量冲击载荷施加的风机叶片位置点与风机叶片的响应测点间的频响函数,通过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进而解卷积获得传递矩阵;2)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由作用于风机叶片的冲击载荷产生的加速度响应信号;3)初始化共轭梯度最小二乘迭代算法的迭代步数、待识别载荷、响应残差和迭代搜索方向;4)更新当前迭代步数下的迭代步数、待识别载荷、响应残差、共轭梯度系数和迭代搜索方向;5)判断是否满足启发式收敛终止准则;6)获得正则化的待识别载荷。
-
公开(公告)号:CN104238367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531535.1
申请日:2014-10-11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壳体结构表面振动一致性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神经网络优化算法构建振动一致性控制架构,控制架构主要包含辨识器和控制器两部分核心模块,其中辨识器用于被控壳体模型的辨识与振动响应的预测,控制器用于激励参数的优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然后,基于梯度下降法推导辨识器、控制器权值与阈值的迭代公式,用于循环参数的优化与更新;再进一步计算全局误差与频点误差并将它们相结合,构造一种新型的误差评判准则,用于判别控制效果与目标的差异;最后,以壳体结构表面多点振动响应的协同控制为目标,同步实现壳体结构表面多点振动响应的一致性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202908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698633.4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18/2415 , G06F18/2433 , G06N3/0464 , G06N3/0455 , G06F18/22 , G06F18/214
Abstract: 一种基于可学习稀疏正则字典学习的机械异常检测方法与系统,方法中,采集机械正常运转时的振动信号,并进一步构造训练数据集;构建包含可学习稀疏正则项的字典学习模型,将输入信号表示为字典与稀疏编码的卷积形式;利用半二次分裂算法完成模型迭代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公式中的每个变量和权重设计相应的网络模块,模块的组合表示一次迭代计算,多个迭代计算过程叠加构成可学习稀疏正则网络;使用训练数据集训练网络,提取正常样本特征,并利用反向传播技术更新网络参数;将测试样本输入训练好的网络,计算重构数据与输入样本间的误差,根据误差值的大小判断机械是否为正常状态;对网络的重构输出进一步分析,完成网络的事后可解释说明。
-
公开(公告)号:CN118913612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123009.1
申请日:2024-08-15
Applicant: 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 ,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1M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用途天平校准装置,属于航空航天的天平校准领域,包括:加载体组件,用于承载不同的载荷;加载体施压组件,用于向加载体组件施加和调节载荷;移动组件,用于装载校准天平并将其移动到校准位置;配重组件,用于匹配加载体组件,使加载体组件处于平衡状态;支架组件,用于支撑所述的加载体组件、加载体施压组件以及配重部件。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能够承载不同的载荷,适应多种校准需求;通过加载体施压组件施加和调节载荷,可以确保校准过程的精确性;移动组件使得校准天平能够方便地移动到校准位置,提高了校准的效率;配重组件确保加载体组件能够达到平衡状态,这对于校准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支架组件提供了稳固的支撑,保证了校准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误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