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8139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631257.7
申请日:2024-11-15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i‑BDC MOF/γ‑MnO2复合光催化剂材料、制备方法及其高效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中的应用,所述的Ni‑BDC MOF具有二维片状结构和吸附CO2的Ni2+活性位点,为CO2吸附和还原提供框架,所述的γ‑MnO2加入到Ni‑BDC MOF中形成异质结,γ‑MnO2组分改善光吸收,增强电荷分离。本发明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材料不仅可以在可见光和常规环境条件下有效催化CO2还原成CO、CH4的反应,而且不需要使用有害溶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637600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1124915.3
申请日:2024-08-16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C01B32/05 , H01M10/0525 , H01M4/58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青冈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青冈木经清洗,烘干处理,使用破碎机粉碎成木粉,再进行预碳化处理;(2)预碳化处理后的碳粉与碱粉经过球磨共混,随后放入微波反应炉,进行微波辅助碱熔处理,制得产物;(3)随后将产物进行酸浸处理,再经过清洗和烘干处理,获得除杂后的碳粉;(4)将除杂后的碳粉放入微波反应炉,进行微波高温碳化处理,再经过球磨筛分,制备得到青冈木衍生的硬碳负极材料。本发明制得的硬碳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长循环,低成本的优势,且青冈木资源丰富可再生,未来在储能,二轮电动车等低成本钠离子电池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673337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53576.3
申请日:2023-12-05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H01M4/48 , H01M4/525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超晶固氧层结构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所述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化学通式为LiNiaCobMcNd,其中,M=Al或Mn,N=Sr、W、Zr、Mo、Mg、Ti、Nb中的一种或多种,0.6≤a<1,0.02≤b≤0.40,0.03≤c≤0.40,0<d≤0.03,a+b+c+d=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综合调控Ni、Co、Mn、Al与掺杂过渡金属元素的相对含量,以达到细致调控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内部晶体微观结构的目的。不仅通过掺杂过渡金掺杂取代原有的Ni、Co、Mn、Al离子,作为“支撑柱”稳定三元正极材料层状结构,抑制阳离子混排与微裂纹的产生,还通过外层过渡金属与表面晶格氧之间更强的M‑O键,在材料表面构建出一层超晶固氧层,以“锚定”表面晶格氧,并作为钝化保护层隔绝电解液接触,减少副反应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7660986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45451.6
申请日:2023-12-0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离子交换制备磷酸铁钠正极材料的方法及系统,将LiFePO4极片剪裁,放入电解槽中固定,再放入同样大小的钛板作为对电极,加入钠电解液淹没极片和钛板;设置脱锂电压,直到脱锂比容量达到160mAh g‑1时,脱锂完成,取出极片,用蒸馏水反复洗涤,烘干得到FePO4极片;使用FePO4作为阴极,以钠片作为阳极,玻璃纤维作为隔膜;以1M含钠溶液作为电解液进行电池的装配。本发明通过离子交换方法制备了磷酸铁钠正极材料,以1M106. NaClO8mAh g4为电‑1,循环解液1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在0.1C倍率下NaFePO90.4的07放电%。比容量为
-
公开(公告)号:CN117613416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520136.0
申请日:2023-11-1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柠檬酸等与二乙烯三胺分别溶解于水中,将其溶液混合搅拌,接着超声处理,然后转移至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反应;步骤二、待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步骤三、将冷却后溶液用滤膜进行过滤,重复三次,移除所有杂质,制得荧光量子点溶液;步骤四、配制电解液,分别加入不同量的荧光量子点溶液,制得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本发明氮氧修饰的荧光量子点添加剂能够有效地提高锌离子的传输速率,降低电池的内阻,同时能够防止锌枝晶的生长,从而保护锌负极,提高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58885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474766.9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力学稳定动力学优异的高倍率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包括由若干一次晶粒紧密堆叠而成的球形二次颗粒以及包覆于二次颗粒外表面的包覆层;所述的一次晶粒沿(001)晶面特征生长,呈均匀细长的棒状结构,并在二次颗粒内部由中心到表面呈放射状堆叠排列,锂离子扩散通道呈放射状一致对外。本发明的一次颗粒沿(001)晶面特征生长,锂离子扩散通道呈发射状一致对外,可大大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提高材料体相的锂离子扩散速率,促进高倍率条件下一次晶粒之间的反应均匀性,从而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及结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42663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650825.3
申请日:2023-12-05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负极及电容器,所述复合负极由如下方法制备而成:1)将多种配比的石墨/硬碳混合物分别与导电剂、粘结剂、增稠剂在去离子水中高速剪切炼浆,制成硬碳含量不同、粘度不同的多种浆料;2)将硬碳含量最低的浆料通过喷涂、刷涂、挤压涂布等方式涂覆到铜箔集流体上,在90‑105℃条件下烘干形成第一载料层;3)使用步骤2)的方法继续涂覆不同含量硬碳浆料,烘干形成多层载料层;4)将步骤3)获得的电极在辊压机上辊压成指定厚度,形成复合负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形成多层载料层结构,且各层载料层的硬碳的含量不同,增强硬碳与石墨间电子和离子协同传输能力,降低电化学电容器整体内阻,从而保持混合电化学电容器本身具有的高功率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507502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59106.3
申请日:2023-11-03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IPC: B32B9/04 , B32B27/36 , B32B38/08 , B32B38/10 , B32B38/16 , B32B38/00 , C01B32/184 , C01B32/19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多孔石墨烯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使用聚酰亚胺双面胶带将两片玻璃片的两侧粘在一起;(2)配制氧化石墨烯溶液,装入水热釜之中,将粘好的玻璃片浸渍其中,抽真空使GO溶液充分进入到玻璃的夹层之中;(3)进行溶剂热反应,而后自然冷却,将双层玻璃片剥离,接着进行清洗和干燥,将得到的三维多孔石墨烯薄膜材料再经过高温退火处理,通过调节聚酰亚胺双面胶带的厚度,可以调节三维石墨烯薄膜的厚度。本发明通过限域溶剂热法,可以用于制备厚度均匀可调控的多孔石墨烯薄膜,可以实现对厚度,孔尺寸的精准控制,在表面催化,光电探测,电磁屏蔽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457843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514875.9
申请日:2023-11-14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金属锌负极界面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单体溶解至水中,在搅拌下溶解,随后在超声机中超声处理;(2)加入包括交联剂、引发剂在混合下搅拌,随后超声处理;(3)通过脱泡机对溶液进行气泡的消除;(4)将锌箔表面进行打磨,打磨后的锌箔进行清洗,清洗后的锌箔放于烘箱进行烘干处理;(5)将混合溶液滴于打磨后的锌负极表面进行旋涂成膜;(6)将旋涂后的锌金属至于真空烘箱中烘干。本发明利用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的优异性能,将其制成涂层,涂覆在锌负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有效阻止锌离子从电解液中直接接触金属电极,避免了枝晶的生长和电极的腐蚀,提高了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374273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490637.9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元复合结构的超高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包括具有全径向镍钴锰浓度梯度、体相元素均相掺杂的超高镍层状氧化物材料本体以及包覆在材料外表面的快离子导体/活性陶瓷复合层。本发明提供的超高镍层状氧化物材料从中心到表面具有全径向的镍钴锰浓度梯度分布,充分发挥了“高镍低钴锰”内核的高容量和“高钴锰低镍”表面的高稳定性的特点,在保证高容量的同时提升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