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522567B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210004138.X
申请日:2007-12-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70 , H01M10/0525 , H01M4/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70 , H01M4/04 , H01M4/66 , H01M4/662 , H01M10/0525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电体,其具有:有平坦面的基材部;从所述平坦面突出的多个第1突起;和从所述第1突起的顶部突出的多个第2突起,所述第1突起以规则的图案配置于所述基材部上,使其被配置于在所述平坦面内相互平行并且以第1间隔配置的多条第1假想直线与在所述平坦面内与所述第1假想直线垂直并以比所述第1间隔小的第2间隔配置的多条第2假想直线的交点、以及由相邻的两条所述第1假想直线和相邻的两条所述第2假想直线构成的矩形的中心,含有所述第2突起的第1突起的顶部的表面粗糙度Rz2是所述基材部的平坦面的表面粗糙度Rz0的1.3倍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699645B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0910178208.1
申请日:2006-07-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0423 , H01M4/0426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2004/021 , Y02E60/122 , Y02P70/54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制作具有片状正极集电体和担载于该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的工序;根据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制作负极的工序,该负极具备片状负极集电体和担载于该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使隔膜介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它们相互对置的工序;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a)准备表面粗糙度Rz为2μm以上20μm以下的片状集电体;(b)在氧或氮气氛下,使硅从与所述集电体的法线方向构成角Φ的方向入射到所述集电体上并使其沉积,形成含有所述硅和所述氧、或者所述硅和所述氮的活性物质层,其中,20°≤Φ≤85°。
-
公开(公告)号:CN101636863B
公开(公告)日:2013-01-09
申请号:CN200880008051.1
申请日:2008-03-1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7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78 , H01M4/134 , H01M4/366 , H01M4/483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Y02T10/7011
Abstract: 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10),具有在表面上具有多个凸部(11a)的集电体(11)、在集电体(11)上形成的第1活性物质层(12)、和位于第1活性物质层(12)上并含有多个活性物质粒子(14)的第2活性物质层(15),多个活性物质粒子(14)各自位于集电体(11)上的对应的凸部(11a)上,第1活性物质层(12)和多个活性物质粒子(14)分别具有由SiOx(0<x<1)表示的化学组成。
-
公开(公告)号:CN101308927B
公开(公告)日:2011-08-24
申请号:CN200810135692.5
申请日:2008-07-09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70 , H01M4/02 , H01M4/134 , H01M4/661 , H01M4/78 , H01M10/052 , H01M2004/0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基材部、多个凸部、以及缺损部位的集电体。其中,基材部为金属片材,凸部形成于基材部的表面上。缺损部位为2个以上、优选为2~10个微小凸部的集合体。微小凸部形成于基材部表面,是高度低于凸部平均高度的35%的突起。当在该集电体的形成有凸部的表面形成电极活性物质层而制作电极时,可以明显地抑制该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剥离以及剥离传播。如果使用该电极,则可以获得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较高,充放电循环特性优良,且可以长期稳定地维持高输出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013474A
公开(公告)日:2011-04-13
申请号:CN201010514987.0
申请日:2010-10-1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139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26 , H01M4/0421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661 , H01M10/052 , H01M10/058 , Y10T29/49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1)准备负极板以及与所述负极板连接的负极引线的工序,其中,所述负极板具备集电体、和形成于集电体的表面的薄膜状负极活性物质层,薄膜状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合金系活性物质;(2)在由第1板与第2板构成的一组焊接夹具的第1板与第2板之间,以薄膜状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与负极引线的表面重合、且包含由负极板的端面与负极引线的端面形成的焊接端面的焊接区域露出的方式夹持负极板与负极引线的工序,(3)通过向焊接区域进行弧光放电使焊接区域熔化从而将所述集电体与所述负极引线电弧焊接的工序;焊接夹具在第1板与第2板的接合面中的、焊接区域的周围具有限制由弧光放电引起的焊接区域的体积扩展的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1449408B
公开(公告)日:2011-04-13
申请号:CN200780018249.3
申请日:2007-10-0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 , H01M4/134 , H01M4/661 , H01M4/70
Abstract: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具备集电体和担载在其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多个柱状粒子。集电体的表面包含凹部和被所述凹部区划的多个突出区域。所述突出区域上担载有柱状粒子。此外,本发明涉及采用所述负极的锂二次电池。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主要是循环特性优良的高容量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采用该负极的锂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1233629B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680028388.X
申请日:2006-07-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0423 , H01M4/0426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2004/021 , Y02E60/122 , Y02P70/54 , Y10T29/49115
Abstract: 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备集电体和担载于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含有多数的柱状粒子,柱状粒子含有硅元素,柱状粒子相对于集电体的法线方向倾斜,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P为10%≤P≤70%。柱状粒子与集电体的法线方向构成的角θ优选为10°≤θ≤80°。
-
公开(公告)号:CN101652886A
公开(公告)日:2010-02-17
申请号:CN200880011146.9
申请日:2008-10-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78 , H01M4/661 , H01M4/664 , H01M4/667 , H01M10/052 , Y10T29/49108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用集电体,其由金属箔形成,至少担载有正极用的活性物质或负极用的活性物质。在金属箔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被压缩的基底平面,并且按规定的间隔配置有伴随着该基底平面的形成而形成的非压缩的突起。基底平面的表面粗糙度与突起的表面粗糙度不同,优选基底平面的表面粗糙度以算术平均粗糙度计为0.8μm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0553016C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580019012.8
申请日:2005-08-2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1F9/127 , B01J21/08 , B01J21/185 , B01J23/38 , B01J23/70 , B01J23/74 , B01J23/75 , B01J23/755 , B01J23/78 , B01J23/8892 , B01J35/0013 , B82Y30/00 , B82Y40/00 , C01B32/162 , C01B2202/34 , C01B2202/36 , D01F9/1271 , D01F9/1272 , D01F9/1273 , H01G9/058 , H01G9/155 , H01G11/36 , H01G11/46 , H01M4/131 , H01M4/139 , H01M4/366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625 , H01M10/052 ,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用复合粒子,其包括活性物质粒子、键合在活性物质粒子表面的碳纳米纤维、以及促进碳纳米纤维生长的催化剂元素,其中活性物质粒子包含电化学活性相。催化剂元素例如可以使用Au、Ag、Pt、Ru、Ir、Cu、Fe、Co、Ni、Mo以及Mn等。电极用复合粒子例如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制造,该方法包括:调配活性物质粒子的工序,该活性物质粒子至少在表层部,具有促进碳纳米纤维生长的催化剂元素;以及在含有原料气体的气氛中,使碳纳米纤维在活性物质粒子的表面生长的工序。
-
公开(公告)号:CN101512799A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780032330.7
申请日:2007-08-28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70 , H01M4/13 , H01M4/131 , H01M4/134 , H01M4/139 , H01M4/1391 , H01M4/1395 , H01M4/5815 , H01M10/052 , H01M10/058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其可以有效地分散或缓和因活性物质的膨胀和收缩而产生的应力。在特定的集电体上形成活性物质层而制作电极。该集电体包括基材部、和形成为从基材部表面向基材部的外面延伸的多个凸部,其中,集电体厚度方向的凸部的断面从基材部表面朝向凸部延伸的方向,呈平行于基材部表面的方向的宽度变窄的圆锥状形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