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270099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1448585.8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G01N23/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3/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直流至微波频率的透射电镜原位高频电学测试芯片,包括硅基片和绝缘层,以及在硅基片正面绝缘层上的金属电路;所述金属电路至少包含两个金属电极,分别用于接地和信号输入;金属电极靠近样品一侧用50–75Ω的并联电阻相连,以实现与微波信号输入端的阻抗匹配;正面绝缘层总厚度1.5–5.0μm,使得电极与硅片的寄生电容小于1pF;金属电极延伸至用于放置样品的窗口上或窗口外0–20μm;信号输入电极近样品端引出有测量电极,用于信号的原位测量。采用本发明的透射电镜原位测试芯片,可以实现0–6GHz内的任意波形信号下的原位测试,拓展了原位电镜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9054741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695289.1
申请日:2018-06-2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C09K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三明治结构钴镍合金颗粒/还原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选用氧化石墨烯作为钴镍离子螯合生长的碳基,通过改变螯合剂,PH调节剂种类和前驱液浓度大小,制得尺寸分布为0.2µm‑‑1.2µm的钴镍合金颗粒,并螯合分散于还原石墨烯的表面;再通过后续的冷冻干燥处理,得到具有三明治结构的钴镍合金/还原石墨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在微波吸收领域表现出优异的损耗性能,尤其当复合物中分散的钴镍合金颗粒平均尺寸在0.8µm的时,其最大的微波损耗可达到‑54.4dB(次微波吸收峰为‑45.4dB),带宽高达4 GHz,作为微波吸收的新型吸波材料,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417793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103075.0
申请日:2018-02-01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0 , H01M4/62 , H01M4/131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多级孔的碳基架负载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选用一维碳纳米管和二维氧化石墨烯作为二维二氧化锰纳米片的生长碳基,其中纳米片垂直生长,在碳基表面构成大量纳米片层间孔隙。通过真空抽滤和冷冻干燥,使二维石墨烯混合、包覆此复合材料,得到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组成的三维碳骨架。该柔性薄膜具有多级的微米级和纳米级孔结构。这种柔性薄膜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表现出优异的电性能,2 A×g-1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在循环630圈后仍能达到1344.2 mAh×g-1。
-
公开(公告)号:CN108408756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174128.8
申请日:2018-03-02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多级核壳结构的二氧化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采用溶剂热法,使用3-巯基丙酸为酸,无水甲醇作溶剂,合成了“俄罗斯套娃”状的二氧化铈多级核壳结构的微球。本发明制备的多级核壳结构的二氧化铈微球具有低密度,强吸收和宽频带的特点,作为微波吸收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在2-18GHz的测试范围内,二氧化铈在频率为14.47GHz时,具有最强吸收为-71.39dB和最大有效吸收带宽(
-
公开(公告)号:CN105679631B
公开(公告)日:2018-08-07
申请号:CN201610061855.4
申请日:2016-01-2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透射电子显微镜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种透射电镜原位加电极样品台。本发明样品台由金属电极、样品槽、漆包线、样品观察窗和样品压环五部分组成;样品台后端接有杜瓦罐,可以加液氮实现从100K到373K温度区间内的控温;将样品台放入洛伦兹透射电镜中,又可以实现不同温度下原位磁场耦合的观测环境,拓展洛伦兹成像模式的观察范围。本发明能够在原子尺度的分辨率下观察样品并进行不同温度下电学和磁学的实时观测,原位揭示待测单元的电学磁学性能和纳米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818B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610036643.0
申请日:2016-01-2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β‑氢氧化钴镍与镀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选用镀镍碳纳米管镀镍碳纳米管作为β‑氢氧化钴镍的生长模板,通过三步溶剂热反应和水热处理,将钴离子掺杂到β‑氢氧化镍与镀镍碳纳米管的片层棒状材料中,得到具有三维多级结构的复合材料。β‑氢氧化钴镍的花状纳米薄片垂直生长在镀镍碳纳米管表面。这种β‑氢氧化钴镍与镀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比容量,1 A g‑1的电流密度下,材料比容量高达1982 F g‑1,该电流下循环1000圈的容量保持率为86.8%。另外,该纳米材料的制备成本低、效率高,更易于工业放大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作为一类可以广泛用于超级电容器的新型电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732693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12615.1
申请日:2016-11-17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B01J27/18 , B01J35/02 , C02F1/30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机光催化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铜片的花状、落叶状碱式磷酸铜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通过常温液相生长方法在铜片上制备出花状、落叶状两种形貌的碱式磷酸铜,并分别对其进行罗丹明6G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及循环性能测试,表现出优异性能。常温全光谱照射下,花状碱式磷酸铜片照射1h,染料降解率可达92.7%,循环5次实验,染料降解效率可维持80%以上;落叶状碱式磷酸铜片照射40min,染料降解率可达96.9%,循环5次实验,染料降解效率可维持85%;可作为一类新型光催化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种复合材料制备常温进行,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原料污染小,易于工业产业化。
-
公开(公告)号:CN106024562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460749.3
申请日:2016-06-23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H01J37/14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37/14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消除透射电镜物镜残余磁场的方法。本发明采用交流退磁的方法来消除透射电镜物镜中的残余磁场。为了提供稳定强大的外加磁场,保证消磁的有效性,本发明设计了线圈消磁器,对物镜线圈进行了改造,通过控制通入电流的强度和频率,使消磁器产生磁场的方向是按一定频率(约~0.35 Hz)交替变化,且磁场强度也随磁场方向产生周期性变化,由~400 Oe逐渐减小至趋近于零,有效地消除透射电镜物镜中的残余磁场。
-
公开(公告)号:CN105551818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610036643.0
申请日:2016-01-20
Applicant: 复旦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β-氢氧化钴镍与镀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选用镀镍碳纳米管镀镍碳纳米管作为β-氢氧化钴镍的生长模板,通过三步溶剂热反应和水热处理,将钴离子掺杂到β-氢氧化镍与镀镍碳纳米管的片层棒状材料中,得到具有三维多级结构的复合材料。β-氢氧化钴镍的花状纳米薄片垂直生长在镀镍碳纳米管表面。这种β-氢氧化钴镍与镀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比容量,1 A g-1的电流密度下,材料比容量高达1982 F g-1,该电流下循环1000圈的容量保持率为86.8%。另外,该纳米材料的制备成本低、效率高,更易于工业放大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作为一类可以广泛用于超级电容器的新型电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326782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310887071.7
申请日:2023-07-19
Applicant: 复旦大学
IPC: A61K31/715 , A61K36/45 , A61P29/00 , A61P31/04 , A61P31/12 , C08B37/00 , A61K12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兴安杜鹃多糖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从兴安杜鹃叶中分离得到75醇沉多糖XNDCP‑75和四个酸性均一多糖XNDHP‑1、XNDHP‑2、XNDHP‑3、XNDHP‑4,经实验证实上述兴安杜鹃多糖对补体激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水平上能显著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体内对LPS、甲型流感病毒H1N1或流感病毒‑耐药菌共感染诱导的小鼠炎症都具有显著的抗炎药效,可进一步作为活性成分制备新型补体抑制剂及细菌、病毒或病毒‑细菌共感染所致炎症的治疗药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