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927816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704456.5
申请日:2023-06-14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地铁建筑设施维护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集束管旋转注浆装置及其注浆方法,注浆头包括套筒及同轴转动连接在套筒内的转动接头,套筒的外周壁开设有若干沿其轴向间隔排布的进浆口,转动接头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若干沿其周向环绕设置且与其同轴的环形槽口,环形槽口沿转动接头轴向间隔分布,分别与各进浆口对应连通,转动接头的一端开设有若干分别与各环形槽口相对应的连接口,转动接头的内部开设有若干分别连通各对环形槽口和连接口的进浆管道,转动接头开设有连接口的端部连接有随其同步转动的集束管管体,集束管管体上开设有若干沿其轴向间隔排布的出浆口,每对出浆口和连接口之间均连通有注浆管,在一个孔内进行不同深度和不同种类浆液的注浆,保证了施工地层结构的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875516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636050.X
申请日:2022-12-20
Applicant: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一分公司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穿墙管部位渗漏水治理方法,涉及运营期轨道交通结构病害治理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在墙体上开设第一注浆孔,第一注浆孔斜向延伸至穿墙管的外壁且位于穿墙管上设置的止水法兰的一侧;S2、在第一注浆孔内安装第一注浆管,对第一注浆孔注浆,在穿墙管的外壁形成第一注浆封堵圈;S3、在墙体上开设第二注浆孔,第二注浆孔斜向延伸至穿墙管的外壁且位于穿墙管上设置的止水法兰的另一侧;S4、在第二注浆孔内安装第二注浆管,对第二注浆孔注浆,在穿墙管的外壁形成第二注浆封堵圈。本发明对止水法兰两侧的穿墙管周围的混凝土进行注浆补强,形成第一注浆封堵圈和第二注浆封堵圈,能够有效封堵穿墙管周围的渗漏水通道,提高防水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593981B
公开(公告)日:2023-02-14
申请号:CN202011433937.X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区间管片拼装缝处漏水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确认明水渗漏位置;步骤二、确认全部终止孔的可能位置:步骤三、对次终止孔集合进行封堵处理:步骤四、对主终止孔集合上段进行封堵处理:步骤五、对主终止孔集合下段进行封堵处理。本发明在最大限度减少工序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片止水胶条的破损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012996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686582.8
申请日:2022-06-17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大连市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服务中心 ,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结构病害修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车站结构漏水负压牵引注浆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布设注浆孔和负压孔:在渗漏位置设置注浆孔用于对渗漏处进行注浆封堵,在注浆孔周围设置若干负压孔;步骤2设备安装:将注浆设备的注浆口与开设的注浆孔进行连接,将负压设备连接与负压孔连通,步骤3启动负压牵引:启动负压设备对负压孔进行抽水,当抽出的渗漏水带有杂质时开始步骤4;步骤4注浆:保持负压牵引,启动注浆设备;待负压孔开始流出注浆液时,降低负压设备牵引功率;然后待注浆液稳定从负压孔稳定流出时,关掉负压牵引;最后继续注浆至浆液从病害部位溢出。
-
公开(公告)号:CN112593981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433937.X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区间管片拼装缝处漏水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确认明水渗漏位置;步骤二、确认全部终止孔的可能位置:步骤三、对次终止孔集合进行封堵处理:步骤四、对主终止孔集合上段进行封堵处理:步骤五、对主终止孔集合下段进行封堵处理。本发明在最大限度减少工序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片止水胶条的破损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08562B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1910243694.4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Abstract: 一种基于监测控制偏离度的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损伤判定方法,包括步骤一,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步骤二:确定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步骤三:计算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选择最大值作为最终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施工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五: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与监测控制偏离度δ2的大小;步骤六: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七: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1.0时,对既有道路设施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工后损伤评价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常采用定性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978378B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1910243072.1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监测项目;步骤二:计算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三,确定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四:比较δ1max与δ2大小;步骤五: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六:对既有道路设施工后的损伤进行分级;步骤七:建立工后评估模型;步骤八:进行结构安全性核算;步骤九:比较各个结构中的应力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大小;步骤十:结构中的应力大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对该结构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评估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定量的分级、不能定量的说明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以及评估结果比较粗略、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0856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243694.4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基于监测控制偏离度的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损伤判定方法,包括步骤一,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步骤二:确定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步骤三:计算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选择最大值作为最终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施工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五: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与监测控制偏离度δ2的大小;步骤六: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七: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1.0时,对既有道路设施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工后损伤评价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常采用定性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505633A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910036402.X
申请日:2019-01-15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用于泥质地层的衬砌背后导向管注浆堵水装置及施工方法,涉及地下工程渗漏治理领域,包括衬砌结构、沿衬砌结构厚度方向间隔开设的贯通的注浆孔、插接在注浆孔内的导向管以及插接在导向管内的注浆管;所述注浆管的内端口与注浆泵连接。所述导向管包括直管部和弯管部,所述直管部与弯管部之间的夹角为150°;直管部位于注浆孔内、且内端头向外伸出注浆孔,并直管部的长度大于注浆孔的长度至少20cm,弯管部沿延伸孔伸入外部土体内。同一位置所述注浆孔反复打设六次,每次打设注浆孔后导向管的插入角度与上次插入位置间隔角度为60°。本发明解决结构上钻孔过多破坏结构自身的完整性,增加结构自身的风险,钻孔数量和注浆效果矛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1720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0981352.3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与地下工程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列车振动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大比例尺模型试验系统,包括试验基坑,试验基坑内的下部设置有隧道结构模型,试验基坑与隧道结构模型之间设置有大型激振系统,大型激振系统电性连接有智能振动控制系统;试验基坑内填充有土体,土体内设置有监测系统的监测端,智能振动控制系统与监测系统的终端设置在试验基坑外;大型激振系统包括可调节底座,可调节底座与试验基坑内的底部固定连接,可调节底座伸入隧道结构模型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可调节横梁,可调节横梁上设置有振动部,振动部与隧道结构模型的内壁抵接。本发明通过大比例尺模型试验能够准确模拟列车振动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