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978378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243072.1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监测项目;步骤二:计算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三,确定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四:比较δ1max与δ2大小;步骤五: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六:对既有道路设施工后的损伤进行分级;步骤七:建立工后评估模型;步骤八:进行结构安全性核算;步骤九:比较各个结构中的应力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大小;步骤十:结构中的应力大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对该结构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评估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定量的分级、不能定量的说明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以及评估结果比较粗略、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59936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910243580.X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前评估方法包括步骤一:资料收集整理;步骤二:确定资料的准确性和完备性;步骤三:确定评估范围与评估对象;步骤四:变形控制指标的确定;步骤五:测定物理力学参数;步骤六:在软件中建立工前评估模型;步骤七:输入物理力学参数;步骤八: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变形特征进行模拟;步骤九:导出计算云图;步骤十:计算得到的结果判断穿越工程对既有道路设施影响大小;步骤十一:影响大时对设计资料与施工方案进行修改,重复步骤一至步骤十,直至影响在设计范围内,评估结束。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评方法主要是定性评估,依据工程经验进行判定风险的大小,缺少定量的界定,同时控制标准也比较模糊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08562B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1910243694.4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Abstract: 一种基于监测控制偏离度的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损伤判定方法,包括步骤一,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步骤二:确定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步骤三:计算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选择最大值作为最终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施工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五: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与监测控制偏离度δ2的大小;步骤六: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七: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1.0时,对既有道路设施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工后损伤评价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常采用定性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978378B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1910243072.1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评估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监测项目;步骤二:计算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三,确定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四:比较δ1max与δ2大小;步骤五: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六:对既有道路设施工后的损伤进行分级;步骤七:建立工后评估模型;步骤八:进行结构安全性核算;步骤九:比较各个结构中的应力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的大小;步骤十:结构中的应力大于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大应力,则对该结构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评估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定量的分级、不能定量的说明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以及评估结果比较粗略、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0856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243694.4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基于监测控制偏离度的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损伤判定方法,包括步骤一,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步骤二:确定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步骤三:计算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选择最大值作为最终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施工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五: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与监测控制偏离度δ2的大小;步骤六: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七: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1.0时,对既有道路设施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工后损伤评价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常采用定性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1720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0981352.3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与地下工程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列车振动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大比例尺模型试验系统,包括试验基坑,试验基坑内的下部设置有隧道结构模型,试验基坑与隧道结构模型之间设置有大型激振系统,大型激振系统电性连接有智能振动控制系统;试验基坑内填充有土体,土体内设置有监测系统的监测端,智能振动控制系统与监测系统的终端设置在试验基坑外;大型激振系统包括可调节底座,可调节底座与试验基坑内的底部固定连接,可调节底座伸入隧道结构模型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可调节横梁,可调节横梁上设置有振动部,振动部与隧道结构模型的内壁抵接。本发明通过大比例尺模型试验能够准确模拟列车振动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18817209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981352.3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1M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与地下工程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列车振动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大比例尺模型试验系统,包括试验基坑,试验基坑内的下部设置有隧道结构模型,试验基坑与隧道结构模型之间设置有大型激振系统,大型激振系统电性连接有智能振动控制系统;试验基坑内填充有土体,土体内设置有监测系统的监测端,智能振动控制系统与监测系统的终端设置在试验基坑外;大型激振系统包括可调节底座,可调节底座与试验基坑内的底部固定连接,可调节底座伸入隧道结构模型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可调节横梁,可调节横梁上设置有振动部,振动部与隧道结构模型的内壁抵接。本发明通过大比例尺模型试验能够准确模拟列车振动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08333054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1810386841.9
申请日:2018-04-26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模型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隧道三维模型加载试验台及用于隧道病害观察的试验方法。本发明包括反力框架基础、轮轨装置、加载系统和量测系统;反力框架基础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门形框架和设置在门形框架内的弧面反力框架,弧面反力框架内部穿设有隧道模型;轮轨装置包括底板上方的轨道、可沿轨道相对滑动的平移车和设置在平移车上的模型底座;加载系统包括设置在弧面反力框架内侧的加载装置,顶撑在隧道模型顶部外侧壁上的弧面加载板,连接加载装置和弧面加载板的加载弹簧;量测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和位移计。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进行隧道区间全周加载、用于模拟隧道三维模型,传力准确性高,应用范围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2065453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010976593.0
申请日:2020-09-16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IPC: E21D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管片背后空洞可旋转定向注浆管,包括:固定段,固定段外壳内设置有固定板和内部注浆管;顶推旋转段,其包括注浆区域注浆管和注浆管导向异形装置,注浆区域注浆管的内端部与注浆管导向异形装置的外端部相连接;软管连接段,其连接固定段和顶推旋转段,软管连接段包括外套连接伸缩软管,外套连接伸缩软管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段外壳和注浆管导向异形装置相连接;其中,固定段和软管连接段内部设置有气缸顶推机构,气缸顶推机构能够驱动注浆管导向异形装置绕异形装置活动轴旋转,并带动注浆区域注浆管旋转。本发明的盾构管片背后空洞可旋转定向注浆管能较好解决既有注浆管注浆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注浆效果不密实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758997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410078434.7
申请日:2024-01-19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模拟流固耦合作用的隧道开挖试验装置,涉及隧道开挖模型试验的技术领域,包括模型隧道、开挖环组件和可变径支撑组件,模型隧道上均布有渗流孔,模型隧道内共轴线设置有开挖环组件和至少一组可变径支撑组件,开挖环组件的圆周面上设置有过流孔,开挖环组件和可变径支撑组件能够支撑于模型隧道的内壁上且能够拆卸。本发明的可模拟流固耦合效应的隧道开挖试验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性好,一方面克服了排液法模拟隧道开挖引起地层损失的缺点,另一方面可以模拟隧道开挖引起的地下水渗流作用对地层的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