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端子结构
    3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683210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07465.2

    申请日:2023-05-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冷端子结构,包括端子主体,所述端子主体包括上下分离设置的上端子和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间组成的内腔安装有沿水平方向设置且开口端延伸至腔体外部的U型转接管,所述U型转接管的两个开口端分别连接有转接柱,两个转接柱的另一端分别与液冷电缆的进水管、出水管相连接。本发明仅通过上下分离设计的液冷端子和U型转接管就完成了对端子的冷却,极大地简化了装配工艺,极大地降低了产品成本。

    一种拉绳结构
    3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314890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10497157.X

    申请日:2021-05-07

    Abstract: 一种拉绳结构包括多个拉绳,每个拉绳上均设置有弹性件,拉绳一端集束形成集束绳、另一端与不同运动机构相连,通过对集束绳施加拉力以带动多个运动机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弹性件通过发生弹性形变来抵消不同运动机构的行程差,从而实现通过对一根绳施加拉力带动不同运动机构运动,该拉绳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

    一种液冷端子结构
    3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653893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431333.5

    申请日:2020-05-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冷端子结构,包括液冷电缆、与液冷电缆电性接触的接触件、设置于接触件外的陶瓷绝缘套、设置于陶瓷绝缘套外的绝缘外壳体、与绝缘外壳体密封连接的转接套筒以及与转接套筒密封连接的液冷管道;液冷电缆内绝缘套和液冷电缆外绝缘套之间形成第一流道,陶瓷绝缘套与绝缘外壳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道,转接套筒内设有第三流道,第二流道与第一、第三流道均连通,第三流道还与液冷管道连通;该第一、第二、第三流道和液冷管道形成冷却液流动通路;陶瓷绝缘套内还填充有导热胶。本发明散热快、额定电流大、可兼容绝缘类或导电类冷却液,可使用35方或35方以下的铜导线并实现500A的大电流传输,降低了整车重量,布线方便。

    一种充电端子液冷结构
    3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696651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0926705.9

    申请日:2019-09-27

    Abstract: 一种充电端子液冷结构,包括端子、密封组件及液冷线缆,液冷线缆包括与端子相连的线缆导体、包裹在线缆导体外的绝缘层及设在绝缘层外的外护套,外护套与绝缘层之间具有流道,密封组件包括套设在端子上的绝缘套及套设在绝缘套上的套筒,且绝缘套前端与端子相连、后端与绝缘层相连;套筒前端与绝缘套相连、后端通过封线体与外护套相连;套筒、绝缘套及封线体之间构成与流道相通的液冷腔,液冷腔通过绝缘套与端子隔离,套筒上安装有与液冷腔连通的转接头。本发明可与新能源汽车上的电池包冷却系统兼容,通过在液冷腔与端子间设置绝缘套从而将电池包冷却系统中的非绝缘介质冷却液与端子隔离,并通过绝缘套实现热传导将端子热量传递至冷却液。

    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接触件及连接器

    公开(公告)号:CN106936005B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710125057.8

    申请日:2017-0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领域中的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组件、连接器接触件及连接器;连接器壳体上设有供接触件插入的接触件插槽,连接器壳体上在接触件拔出方向上设有两处以上的用于与接触件挡止配合的锁止结构,所述的锁止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由设置在连接器壳体上的锁止臂形成,锁止臂具有用于进入接触件插槽中并与接触件挡止配合的锁止位和朝向接触件插槽槽壁外侧运动并与接触件解除挡止配合的解锁位。本发明的连接器壳体在现有连接器壳体与接触件卡接配合的基础上,增加由锁止臂与接触件挡止配合而形成的第二层锁止结构;使接触件更够承受较大的拔出力,增强了连接器的安全性能。

    连接器及其绝缘体部件
    3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50897B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610929039.0

    申请日:2016-10-31

    Inventor: 顾文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绝缘体部件。本发明的连接器装配时,将接触件由后至前经绝缘体部件的安装孔装入绝缘体部件中,到安装孔的前端位置时,接触件上的定位凸台向前顶压安装孔中的弹块,使弹块向前移动变形,这样接触件上的定位凸块就能够转动进入安装孔内部的前、后挡沿之间,接触件上的定位凸台在前、后挡沿的挡止下轴向定位,弹块在定位凸块进入前、后挡沿之间后先后回弹并与接触件周向止转定位,这样接触件就完全定位固定在绝缘体部件中。由此可知,该连接器在使用时,就可以在压线后再将接触件装配到绝缘体部件中,使压线过程简单方便,同时接触件也不需要做的太长,可以适当减小连接器的长度尺寸。

    一种连接器
    3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140694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361190.4

    申请日:2015-06-28

    Inventor: 顾文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中的绝缘体和前端为插接端的接触件,接触件外周设置有安装凸台,绝缘体上设置有供安装凸台由后至前装入的初始安装槽,绝缘体上还设置有与初始安装槽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最终安装槽,最终安装槽与初始安装槽之间设置有连接其两者的旋转通道,旋转通道中设置有供安装凸台由初始安装槽转动通过至最终安装槽并防止安装凸台由最终安装槽转动至初始安装槽的弹性单向通过结构,最终安装槽具有与安装凸台的前、后端挡止配合限制安装凸台前后移动的前、后槽壁。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接触件可以在后绝缘体部分装配到壳体之后再将接触件装配到绝缘体中的连接器。

    一种充电线缆
    3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280193U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20133713.5

    申请日:2022-01-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线缆,包括外护套、第一导热层、至少两根动力线和至少两根冷却管,所述外护套内壁设有所述第一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包覆于所述动力线和/或所述冷却管外围,所述动力线与所述冷却管相邻设置;或;所述动力线设置于所述冷却管内部;或;所述动力线包覆于所述冷却管外壁。通过在充电线缆内设计网状立体结构的导热层,加速线缆内部与外部、纵向与横向热传递,将动力功率线上产生的热量迅速通过导热层传递到四周,让线缆表面和内部温度尽可能均衡,线缆结构内任意两点的温度差尽可能小,通过导热层增加功率线的冷却点,提高冷却效率,防止线缆表面局部温度过高伤害使用者和线缆过度老化,以提高线缆使用寿命。

    一种新型充电接口电路集成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5646233U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2121274891.1

    申请日:2021-06-08

    Abstract: 一种新型充电接口电路集成结构,包括温度传感器、MCU模块、CAN通信模块;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转接头充电接口处接触件的温度并将该温度信号反馈至MCU模块;MCU模块:接收温度信号,存储用于与车辆信号进行匹配的转接头充电接口的匹配信息;CAN通信模块:接收MCU模块或车辆发出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进行转换;车辆或MCU模块用于对转接头充电接口和车辆进行匹配分析;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电接口电路集成结构可实现对无外部甩线充电接口的温度监控以及充电接口匹配的监控,提高转接头充电接口的私有性和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