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002883A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810723272.2
申请日:2018-07-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装置和相应的计算方法。该计算装置包括:物理不可克隆模块,所述物理不可克隆模块用于根据预定的激励c'生成响应r';乘累加计算模块,所述乘累加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物理不可克隆模块的响应r'执行与已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对应的模糊权重值w'0至w'i和对应输入数据的乘累加计算,获得乘累加计算结果,其中,所述模糊权重值与所述已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应的原始权重值w0至wi中至少有一个不相等,所获得的乘累加计算结果与所述已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原始权重值和对应输入数据的乘累加计算结果相同。本发明的计算装置和计算方法能够针对CNN模型本身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并且开销小。
-
公开(公告)号:CN105740731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610074180.7
申请日:2016-02-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IPC: G06F21/7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21/77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信息安全领域及集成电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的强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电路及其设计方法,该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电路包括:时延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强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电路的输入激励,将同一跳变通过多条时延路径进行传播,同时产生多个时延值;时延比较模块,用于从多个时延值中选出多对时延值进行时延差比较,并将各对时延值的时延差按大小划分为多个等级;响应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对时延值的时延差等级,计算强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电路的输出响应;稳定判别模块,用于根据各对时延值的时延差等级,判别激励响应对是否稳定。本发明在保证强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电路抗攻击性的同时,能够实时在线测量时延差,进而大幅度提高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579605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310505080.1
申请日:2013-10-23
Applicant: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L1/22 , H04L1/0007 , H04L29/12575 , H04L45/245 , H04L45/28 , H04L47/10 , H04L69/324 , H04L69/326 , H04L2001/0094 , H04L12/40176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用于当全带宽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根据全带宽传输通道的情况适应性的调整数据单元的传输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包括:检测总线的全带宽传输通道;若所述全带宽传输通道发生故障,且发生故障的全带宽传输通道的数目小于或等于所述M,则在未发生故障的全带宽传输通道中选择N个全带宽传输通道进行数据单元的传输;若所述全带宽传输通道发生故障,且发生故障的全带宽传输通道的数目大于所述M,则根据未发生故障的全带宽传输通道的数目以及目标节拍数对数据单元的大小进行重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0568008C
公开(公告)日:2009-12-09
申请号:CN200710304267.X
申请日:2007-12-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IPC: G01R31/31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上多核处理器的测试电路及其可测试性设计方法,其中测试电路包括:测试外壳寄存器链、待测芯核连接电路、片上数据通路连接电路以及控制逻辑电路;所述待测芯核连接电路是连接在所述测试外壳寄存器链与待测芯核之间的互连电路,所述片上数据通路连接电路是连接在所述测试外壳寄存器链与片上数据通路之间的互连电路;所述控制逻辑电路控制所述待测芯核连接电路和片上数据通路连接电路中的数据流向。本发明根据片上多核处理器的特点进行了优化设计,充分利用了片上数据通路的带宽,降低了测试成本,减少了片上数据通路中传输数据包的数目,所以大大降低了大量活跃数据包导致的额外功耗开销,并且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1226567A
公开(公告)日:2008-07-23
申请号:CN200810057534.2
申请日:2008-02-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靠片上总线的设计方法和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一种可靠片上总线的设计方法,是利用群码的校验矩阵从串扰避免编码码字集合中选择具备纠错能力的子集合,构成具备纠错能力的串扰避免编码码字集合,应用于片上总线的电路设计,其包括下列步骤:根据串扰避免编码的规则生成码字集合;根据要求,推导群码的校验矩阵的属性;对满足属性的所有校验矩阵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校验矩阵,以产生具备纠错能力的串扰避免编码码字集合。其能够在不引入二次串扰的前提下,以较小的布线开销和功耗开销,保证总线避免串扰时延的影响,并且可以纠正总线上由于噪声导致的信号翻转。
-
公开(公告)号:CN101183140A
公开(公告)日:2008-05-21
申请号:CN200710304267.X
申请日:2007-12-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IPC: G01R31/31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上多核处理器的测试电路及其可测试性设计方法,其中测试电路包括:测试外壳寄存器链、待测芯核连接电路、片上数据通路连接电路以及控制逻辑电路;所述待测芯核连接电路是连接在所述测试外壳寄存器链与待测芯核之间的互连电路,所述片上数据通路连接电路是连接在所述测试外壳寄存器链与片上数据通路之间的互连电路;所述控制逻辑电路控制所述待测芯核连接电路和片上数据通路连接电路中的数据流向。本发明根据片上多核处理器的特点进行了优化设计,充分利用了片上数据通路的带宽,降低了测试成本,减少了片上数据通路中传输数据包的数目,所以大大降低了大量活跃数据包导致的额外功耗开销,并且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1102232A
公开(公告)日:2008-01-09
申请号:CN200610090243.4
申请日:2006-07-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试外壳电路,包括至少一条用于测试待测芯核测试数据的测试外壳寄存器链,连接所述测试外壳寄存器链与待测芯核之间的互连电路,和连接所述测试外壳寄存器链与外部数据通路之间的互连电路。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测试外壳电路的设计方法。利用本发明,实现了对测试外壳电路的设计,不仅提供了传统测试外壳的测试访问功能,而且根据片上网络测试数据传输的特点进行了优化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通道的带宽,提高了测试的并行性,缩短了测试时间,减少了测试所需的引脚数以及测试面积的开销,降低了测试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580221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623204.0
申请日:2024-11-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IPC: G06V20/58 , G06V20/70 , G06V10/80 , G06V10/82 , G06N3/046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针对野外场景的多模态三维语义占用预测方法,方法包括:基于带有语义信息的多帧点云数据,生成三维语义占据标签;采集野外场景下的多模态传感数据,进行传感数据的特征提取与历史帧叠加,利用知识蒸馏函数将提取的点云特征中的几何知识传递至图像分支网络,将提取的图像与点云的特征进行动态融合,输出融合特征;使用三维卷积构建的占用预测头将融合特征进行转化,生成三维语义占用的预测值,实现野外场景的自动重建。本发明实现三维语义占用标签的生成,显著减少了重建场景的误差,且填补野外场景下三维语义占用预测方法的空缺。
-
公开(公告)号:CN119261933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635968.1
申请日:2024-11-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智能车辆运动控制方法、装置,该方法包含:收集仿真环境下虚拟车辆的控制和状态数据,构造第一数据集;收集真实环境下智能车辆的控制和状态数据,构造第二数据集;将所述第一数据集输入至构造的车辆运动预测模型进行预训练,且利用所述第二数据集对该车辆运动预测模型微调,得到训练好的车辆运动预测模型;其中所述车辆运动预测模型集成有深度神经网络和物理信息层,用于预测未来时点的车辆状态量与车辆控制量;将训练好的车辆运动预测模型集成到智能车辆的运动控制器中,利用所述运动控制器控制所述智能车辆行驶。该方法环境适应性更强,优化控制结果更准确,大大提高了车辆的跟踪精度、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04859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785373.8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卫星观测终端的可见性分析方法、装置、介质,该方法包含:给定轨道参数、星载传感器的指向、星载传感器的区域形状;依据该轨道参数、星载传感器的指向、以及区域形状,选择合适计算路径,通过迭代计算星载传感器视域与地面的交点集合,得到地面可视区域;依据地面目标观测点与该地面可视区域的位置关系,判断该地面目标观测点对卫星终端的可见性。该方法提高了对卫星观测终端的可见性分析的精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