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35242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0935414.9
申请日:2020-09-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IPC: H04L29/06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C&C信道检测方法及系统,基于白名单方法将待测试流量中正常网络流量进行过滤;基于流量自身相似性以及预设聚类算法将待测试流量归聚为网络活动;通过启发式规则将C&C流量进行标注,得到C&C流量识别结果以及第一C&C信道集合;获取基于迁移学习的C&C信道行为检测模型,将剩余流量部分输入至C&C信道行为检测模型,得到第二C&C信道集合,并综合得到C&C信道检测结果。本发明实施例无需准备与待检测目标相关的C&C训练数据以及预备检测环境下的正常通信训练数据,具备更佳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680291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365076.X
申请日:2020-04-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对抗样本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分别由恶意文档样本集和良性文档样本集获取第一关联规则和第二关联规则;基于第一预设规则,由第一关联规则与第二关联规则获取约束规则;以攻击样本对对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迭代攻击,将成功攻击机器学习模型的攻击样本作为对抗样本,其中在每轮迭代攻击前基于约束规则对攻击样本进行迭代修改。通过分别获取恶意文档的第一关联规则与良性文档的第二关联规则,获得由两类特征指示的约束规则,进而以此生成具有更高通用性的对抗样本,使其适用于更多种类的检测器。
-
公开(公告)号:CN109308782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810996117.8
申请日:2018-08-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目标物体的行为检测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根据获取到的目标物体的RFID数据,提取RFID数据中的RSS特征;基于RSS特征、第一原型点集和第二原型点集,获取目标物体的行为检测结果;其中,第一原型点集为表征物体的行为为第一行为的原型点集,第二原型点集为表征物体的行为为第二行为的原型点集,第一行为为在第一区域内活动的行为,第二行为为从第一区域移动至第二区域的行为。通过目标物体的RFID数据中的RSS特征、第一原型点集和第二原型点集,获取目标物体的行为检测结果,更适合处理与复杂且不可测的人体行为相关的漏报误报问题,能够精准检测RFID载体的非授权携带,在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同时保证了重要载体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190725A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10792139.2
申请日:2018-07-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RFID双向认证方法。方法包括:接收读写器发送的第一参数C1、随机数N、标签账户地址TAddress和读写器账户地址RAddress;若获知自身维护的区块链中存储有标签账户地址TAddress,则根据标签账户地址TAddress、标签账户余额balanceBC和随机数N,生成第二参数C2;若获知第一参数C1与第二参数C2相等,则判定本次读写器对标签认证成功,并根据标签账户余额balanceBC和随机数N,生成第三参数C3并通过读写器发送至标签,以使得标签基于第三参数C3,获取标签对读写器的认证结果。将区块链技术与RFID技术相结合,由于区块链本质上是由网络中的每个节点维护的分布式账本,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在完成安全认证的同时保证每个标签在没有数据库和可信第三方的情况下的隐私。
-
公开(公告)号:CN108459209A
公开(公告)日:2018-08-28
申请号:CN201810127466.6
申请日:2018-02-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IPC: G01R29/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R29/089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视频电磁泄漏同步参数提取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计算机视频电磁泄漏发射的时域信号,对所述时域信号进行两次快速傅里叶变换,然后进行局部极值点检测,得到局部极值信号,并获取局部极值信号最大值;对所述局部极值信号最大值进行积分旁瓣比处理,得到积分旁瓣比值;判断所述积分旁瓣比值是否大于设定阈值,若是则判断存在电磁泄漏红信息,将所述局部极值信号最大值对应的参数作为电磁泄漏信号的同步参数,若否则判断不存在电磁泄漏红信息。自动提取计算机电磁泄漏信号的同步参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同步参数的提取具有较高的自动性、快速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768009B
公开(公告)日:2018-01-05
申请号:CN201510121560.7
申请日:2015-03-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桌面虚拟化SPICE协议下的图像传输方法。本方法为:1)建立一中间层,其为所选压缩算法设置一压缩结构体和解压结构体;2)中间层从SPICE协议传送过来的待压缩数据中提取所选压缩算法压缩所需的输入数据,并将其存储到该压缩结构体中;然后中间层将该压缩结构体发送给该压缩算法进行压缩;然后将该压缩结构体中存储的压缩数据存入协议本身传输用的结构体中,传输到数据解压端;3)在数据解压端,中间层从协议传送过来的压缩数据中提取所选压缩算法解压所需的输入数据,并将其存储到该解压结构体中;然后将其发送给该压缩算法进行解压。本发明建立了SPICE协议图像传输中移植通用体系,提高了运行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768009A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510121560.7
申请日:2015-03-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桌面虚拟化SPICE协议下的图像传输方法。本方法为:1)建立一中间层,其为所选压缩算法设置一压缩结构体和解压结构体;2)中间层从SPICE协议传送过来的待压缩数据中提取所选压缩算法压缩所需的输入数据,并将其存储到该压缩结构体中;然后中间层将该压缩结构体发送给该压缩算法进行压缩;然后将该压缩结构体中存储的压缩数据存入协议本身传输用的结构体中,传输到数据解压端;3)在数据解压端,中间层从协议传送过来的压缩数据中提取所选压缩算法解压所需的输入数据,并将其存储到该解压结构体中;然后将其发送给该压缩算法进行解压。本发明建立了SPICE协议图像传输中移植通用体系,提高了运行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579522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822415.7
申请日:2014-12-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IPC: H04B17/35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谱质心的视频泄漏信号最佳重建频段选取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得视频泄漏信号的功率谱,并将所述功率谱分为多个频段;根据所述信号的行同步频率,将每个频段分为多个子带;获得每个子带的谱质心,并获取各子带的谱质心间隔;根据每个频段的所述谱质心间隔分布的均匀程度,选取所述信号的最佳重建频段。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谱质心的视频泄漏信号最佳重建频段选取系统,包括第一分段模块、第二分段模块、计算模块及选取模块。本发明不需要预先重建视频信号,就能够准确自动地选取视频泄漏信号的最佳重建频段。
-
公开(公告)号:CN104219697A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410406456.8
申请日:2014-08-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IPC: H04W24/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信道区分的移动通信系统智能信号管控方法及装置。本方法为:1)在每一待管控小区内设置一管控装置,其通过TD-SCDMA系统下行导频时隙发送的下行同步信号DL-SYNC来获取该小区的下行定时信号,从而进行下行时隙、子帧和帧的同步;2)从下行同步信号DL_SYNC中获取下行同步码SYNC_DL码;3)根据SYNC_DL码和TD-SCDMA协议码关系表,确定出该小区使用的基本Midamble码和对应的小区扰码,并完成下行同步的锁定;4)根据该SYNC_DL码,以及基本Midamble码和扰码生成该小区的下行公共信道,在该小区内发送覆盖。本发明能够对移动3G频段进行智能、绿色地管控。
-
公开(公告)号:CN114845299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0444137.0
申请日:2022-04-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IPC: H04W12/06 , H04W12/61 , H04B17/309
Abstract: 一种基于信道极化响应的通信认证方法、系统、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从第一接收信号的极化状态中提取极化响应的第一信道特征;记录所述第一信道特征对应的通信方,形成关系表;在小于相干时间的时间间隔内,从第二接收信号的极化状态中提取极化响应的第二信道特征,若所述第二信道特征与所述第一信道特征相符,则认定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对应的通信方与所述第一信道特征对应的通信方一致,并将所述关系表中与所述通信方对应的所述第一信道特征替换为所述第二信道特征。通过基于极化响应的信道特征来识别通信方身份,并且通过极化响应信道特征的连续性,可以任意调节认证间隔,保证认证间隔始终小于相干时间,从而实现任意时变场景下的认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