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383038C
公开(公告)日:2008-04-23
申请号:CN200510094025.3
申请日:2005-08-26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活性炭的活性炭活化反应尾气加氧循环利用工艺,将二氧化碳与水蒸汽的混合气体与炭化物料置于高温环境下进行活化反应,制得活性炭,收集反应产生的一氧化碳,对其进行加氧燃烧,并将所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活化气体,再次与炭化物料发生活化反应,制得活性炭;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活性炭活化反应尾气加氧循环利用工艺的设备,包括活化炉,在活化炉上套设加热炉,在活化炉上的炭化物料进口区域设有一氧化碳排放口,在一氧化碳排放口上设有燃烧反应器;本发明具有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对生产尾气进行利用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762800A
公开(公告)日:2006-04-26
申请号:CN200510094025.3
申请日:2005-08-26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活性炭的活性炭活化反应尾气加氧循环利用工艺,将二氧化碳与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炭化物料置于高温环境下进行活化反应,制得活性炭,收集反应产生的一氧化碳,对其进行加氧燃烧,并将所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活化气体,再次与炭化物料发生活化反应,制得活性炭;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活性炭活化反应尾气加氧循环利用工艺的设备,包括活化炉,在活化炉上套设加热炉,在活化炉上的炭化物料进口区域设有一氧化碳排放口,在一氧化碳排放口上设有燃烧反应器;本发明具有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对生产尾气进行利用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8346C
公开(公告)日:2005-02-09
申请号:CN03131651.4
申请日:2003-05-30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脱色性能颗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将酸水解木素置于纯磷酸与酸水解木素之比(重量比)为(1.0~2.5)∶1的磷酸中搅匀后于50℃-250℃下浸泡0.5小时以上,然后,挤压成颗粒,将成型颗粒硬化后,在300℃-500℃下活化30分钟以上,最后,用水煮沸,经洗涤至活性炭的pH值为5-6后,脱水、烘干,成高脱色性能颗粒活性炭。本发明采用磷酸,尤其是采用浓度为20%-85%的磷酸对酸水解木素进行预处理后,使得采用磷酸法制取的高脱色性能颗粒活性炭的脱色性能较高,其A法焦糖脱色率甚至在120%以上,亚甲基蓝甚至在270mg/g以上,碘值1285mg/g以上,强度8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4620725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396919.1
申请日:2022-04-15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2/336 , C01B32/324 , C01B32/3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业加工剩余物绿色制备成型活性炭的方法,属于农产品加工剩余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领域。以农业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炭化后气体冷凝得木醋液和焦油,炭粉、塑型剂、焦油混合后挤出成型,成型颗粒热解交联、活化得柱状颗粒,再用木醋液洗涤得柱状活性炭。将农业加工剩余物炭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收集和利用,实现其全值化利用和整体工艺负碳排放,提升其制备活性炭产品的性能,扩展其应用领域。活性炭产品性能优异,耐磨强度可达95%,碘吸附值达到800mg/g,亚甲基蓝吸附值大于110mg/g;可用于有机溶剂回收、VOCs治理、煤炭脱硫脱硝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4916452B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510192172.8
申请日:2015-04-21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级电容器用木质活性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先将木质颗粒原料在氮气保护下炭化,炭化后洗涤烘干,碳化料与硝酸镍溶液混合浸渍后低温烘干。在惰性气氛下煅烧使硝酸镍转化成单质镍。煅烧结束后,冷却升温采用水蒸气进行镍催化活化反应。活化完成后,降温后向活化炉内通入空气,将单质镍转化成氧化镍反应充分后冷却,磨粉,得到超大比表面积且载有氧化镍的超级电容活性炭。本发明即利用了镍的催化活性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又利用镍氧化物的法拉第电容效应,得到具有高比表面积并载有镍氧化物的超级电容活性炭。无需进行镍的回收,并将镍转化成镍氧化物制备出超级电容活性炭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简单、高效、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04528719B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410785234.1
申请日:2014-12-1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1/12
Abstract: 以碱木糖渣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方法,以碱木糖渣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将碱木糖渣与质量分数为60%的磷酸溶液均匀混合,所述磷酸溶液与碱木糖渣按照纯磷酸与绝干原料质量比为1.3:1~3.0:1;首先进行预处理炭化,炭化加热温度为180~290℃,炭化时间为15~120min;然后将炭化料置于活化设备中进行活化,活化设备为马弗炉,活化温度为320~530℃,活化时间为15~120min;最后洗涤干燥即得成品活性炭。本发明制得的活性炭产品性能好,亚甲基蓝吸附值达到367.5mg/g,碘吸附值达到1212mg/g,焦糖脱色率达到130%,可广泛用于液相脱色、污水处理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4312604A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410605168.5
申请日:2014-10-30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10B5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生物质成型燃料焦油中杂酚含量的方法,适应于以松木屑、杉木屑及硬杂木屑为原料压制成的棒状燃料在含氧环境条件下热解制备成型炭的生产工艺。在碱性空气气氛条件下(VNH3:V空气=(1-3):100),使生物质成型燃料热解,其中氨气是用氨水加热的方式产生。这种热解方法可以使生物质成型燃料热解焦油的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杂酚总相对含量可以从小于80%wt提高到85%wt-92%wt,焦油副产品在部分替代苯酚进行酚醛树脂胶粘剂合成反应中的替代比例从25%提高至30%-50%,能够减少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过程因焦油副产品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并降低酚醛树脂胶黏剂制备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4194810A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410479430.6
申请日:2014-09-1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10B5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移动式生物质棒状成型燃料炭化炉成型炭产品收率的工艺及设备。该炭化炉为立式圆筒状移动式棒状成型燃料炭化炉,由数节可单独移动的筒节叠加而成,在炭化炉的立面上设有一列进风口,最底部的进风口还兼点火口,并且在每个进风口处设计有测温点,在炭化炉的顶部设置有烟囱。本发明每个进风口自下而上依次开启,根据相应的测点温度决定其闭合状态。棒状成型燃料由下部开始热解炭化,逐步上行,直至顶层炭化完毕。生物质棒状成型燃料的热解炭化过程完全依靠相应的测点温度来进行调节。成型炭产品的收率由传统的15—20%提高到30—35%。
-
公开(公告)号:CN103756787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310727903.5
申请日:2013-12-26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木材加工废弃物杉木屑提取精油联产化学法活性炭的方法,以水蒸汽对新鲜杉木屑进行蒸馏,所得蒸汽冷却后冷凝液经油水分离后得到杉木精油;以提油后杉木屑与磷酸按照纯磷酸与绝干木屑质量比为1.8~3.0:1的比例进行混合,并按照磷酸质量的1%~8%的比例加入助催化剂浓硫酸充分混合后,然后送入密闭的保温桶30~90℃下进行低温渗透处理1~48h;通过炭化、活化及后处理得到化学法粉状活性炭;或者通过塑化、捏合、成型、干燥固化、炭活化及后处理后得化学法颗粒活性炭。无需添加粘结剂可制成木质柱状活性炭。达到了高效综合利用废弃物、减少自然资源开采、减轻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的多重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2911685A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210431922.9
申请日:2012-11-0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生物质成型炭制备过程中尾气潜热利用的工艺及设备,包括炭化炉,将四个以上的炭化炉作为一个炭化炉组,依据每个炭化炉所处的不同炭化阶段,将炭化炉内温度处在251-850℃高温阶段的炭化炉的尾气引入燃烧装置的主燃烧室内与进入的空气进行燃烧,将炭化炉内温度处在20-250℃低温阶段的炭化炉所产生的尾气引入燃烧装置的副燃烧室内与进入的空气进行燃烧;主、副燃烧室尾气燃烧反应产生的烟气均进入燃烧装置中的补充燃烧室与进入的空气进行补充燃烧反应,烟气在副燃烧室、补充燃烧室及出气口之间以迷宫型路径前进,燃烧装置排出的烟气作为热源,引入生物质原料干燥器用来干燥湿物料。充分利用了潜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