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946069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310346008.2
申请日:2023-04-03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C07D401/04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异性人血清蛋白检测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蛋白检测荧光探针技术领域。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4’‑吡啶基)‑4‑(3’‑甲硫基苯胺基)‑1,8‑萘酰亚胺、碘甲烷溶于丙酮溶液中,经加热反应,后处理得N‑(4’‑对甲基吡啶)‑4‑(3’‑甲硫基苯胺基)‑1,8‑萘酰亚胺。该荧光探针结构为基于4‑位N原子取代的1,8‑萘酰亚胺有机小分子,其结构中具有甲硫基苯胺和吡啶盐片段,甲硫基苯胺可以实现萘酰亚胺聚集诱导发光,而吡啶盐片段提供了分子较好的水溶性,并且其正电性可与负电的HSA实现静电相互作用,从而输出增强型的发光信号。该探针在多种缓冲溶液和实际尿样中均显示出对HSA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633284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279996.3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C07D221/14 , C07D401/04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含甲硫基的AIE活性萘酰亚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精细化工技术领域。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4‑氨基芳烃和4‑溴‑1,8‑萘二甲酸酐在无水乙醇加热、后处理条件下生成4‑溴‑1,8‑萘酰亚胺衍生物;b1、4‑溴‑1,8‑萘酰亚胺衍生物和甲硫基酚、碳酸铯经乙腈加热、后处理条件下生成4‑位含甲硫基酚单元的1,8‑萘酰亚胺衍生物;b2、4‑溴‑1,8‑萘酰亚胺衍生物和甲硫基苯胺、碳酸铯、双(三苯基磷)二氯化钯(II)、三苯基膦在干甲苯加热、后处理条件下生成4‑位含甲硫基苯胺单元的1,8‑萘酰亚胺衍生物。本发明具有不同光谱,在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中发光很弱,在水溶液和固态等聚集状态下显示出强烈的绿色荧光和橙红色荧光,表现出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
-
公开(公告)号:CN114213391B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111524376.9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C07D401/04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AIE效应的含氟萘酰亚胺蓝光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含氟萘酰亚胺蓝光荧光材料以1,8‑萘二甲酰胺基团为荧光基团、以单氟取代苯基或多氟取代苯基为聚集诱导发光(AIE)调控单元和蓝光荧光波长调控单元,具有如所示的通式结构,其中R1至R5独立地为氟或氢,Ar选自本发明的萘酰亚胺蓝光荧光材料弥补萘酰亚胺类材料在蓝光区域的缺失,可以实现在381–473nm区间的荧光波长调制和400–500nm区间的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可用于荧光探针与生物成像、多光子吸收和有机电子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0283282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1910555507.6
申请日:2019-06-25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C08F257/02 , C08F220/06 , C09K11/02 ,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能性毛刷状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以聚合物为核,在核表面的光引发剂的引发作用下,引发功能性反应单体聚合,在微球表面接枝毛刷状聚合物链,然后,将制备的功能性毛刷状微球与荧光分子先物理吸附,后化学偶联进行固定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制备的功能性毛刷状微球与荧光分子先物理吸附,后化学偶联进行固定化,吸附过程操作简单,仅通过加入单一偶联剂即可获得微球表面含大量功能基团的高亮度毛刷状荧光微球,同时获得的荧光微球粒径可控,粒度分布均一,荧光亮度高,官能团含量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645877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011523265.1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C07D221/14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萘酰亚胺衍生物的荧光应力响应材料及其制备与应用,材料具有式(Ⅰ)所示的结构式:其中,R为烷基。制备方法具体为:(a)取NI溶于乙酸中并进行加热反应,经第一次后处理得到NIP;(b)取步骤(a)得到的NIP、三苯胺‑4‑硼酸和四(三苯基膦)钯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再加入碳酸钾溶液进行加热反应,经第二次后处理得到NITPA‑Phenol;(c)取步骤(b)得到的NITPA‑Phenol、4‑二甲氨基吡啶和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溶于四氢呋喃中,再加入脂肪酸进行反应,经第三次后处理得到NITPAC。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应力响应材料具有不同量子效率的聚集态发光性质,不同的自组装结构可产生荧光差异,实现VOC气体检测和数据存储。
-
公开(公告)号:CN107235962A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710640761.7
申请日:2017-07-31
Applicant: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IPC: C07D401/12 , C09K11/06 , G01N21/6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401/12 , C09K11/06 , C09K2211/1007 , C09K2211/1029 , C09K2211/1044 , G01N21/6428 , G01N21/643 , G01N2021/64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的增强型荧光探针、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荧光探针具有如下通式:其中,R为C1~C9烷基中的任意一种。本发明提供的可用于选择性检测Fe3+离子的荧光探针,由4‑哌嗪‑萘酰亚胺和4‑哌嗪‑苯甲醛通过2,6‑双(氯甲基)吡啶连接成的化合物与Fe3+离子结合,利用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荧光差别,可实时高选择性、高灵敏性地的检测Fe3+离子,且能进行定量检测,可用于水体、土壤中的Fe3+检测。本发明提供的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合成比较简单、合成步骤较少、而且原料成本低廉和易于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