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有机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新型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6252523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866087.X

    申请日:2016-09-3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51/5012 H01L51/509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有机发光器件发光效率的新型结构,包括上电极、下电极、第一电子注入层、第二电子注入层、第三电子注入层、第四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以及电源;上电极为阴极材料,下电极为阳极材料;空穴注入层设置于下电极的上方,空穴传输层设置于空穴注入层的上方,有机发光层设置于空穴传输层的上方,电子传输层设置于有机发光层的上方,第一电子注入层设置于电子传输层的上方,上电极设置于第一电子注入层的上方;第二电子注入层、第三电子注入层、第四电子注入层均设置于有机发光层内;上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下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本发明在有机发光层中增加电子注入层,提高了发光效率。

    一种以雾化金属为耗材的金属3D打印机

    公开(公告)号:CN104399979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237627.9

    申请日:2014-10-0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雾化金属作为打印材料的金属3D打印机,包括:3D打印单元、金属雾化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冷却系统、湿气洗涤器、成品工件自动导出单元;3D打印单元包括工作台、伺服电机、转动结构、雾化金属喷头、喷头与雾化室相连的输液管、加热器和冷却器;金属雾化控制单元包括熔炼炉、雾化炉、热电偶传感器、熔炼炉与雾化室相连的输液管、熔体阀门;成品工件自动导出单元包括自动电门和工件成品箱,用于自动导出成品工件。本发明不需要金属超微粉末,可选用金属种类多,并且保证打印的金属器件的外形精确度,并进行简单改进即可实现多元金属材料任意分布同时打印,另外使用工件自动导出结构,实现无人控制打印机能连续打印多模型的功能。

    一种直流电机与步进电机混合驱动的3D打印机

    公开(公告)号:CN104399977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237584.4

    申请日:2014-05-3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电机与步进电机混合驱动的3D打印机,X轴固定导轨内包含有直流电机,所述X轴移动导轨内侧包含有步进电机。X轴固定导轨与X轴平台接触部分包含有线性CCD阵列。所述Y轴移动导轨内侧包含有直流电机,所述Y轴移动支撑架内侧包含有步进电机,所述Y轴线性CCD阵列支撑架包含有线性CCD阵列。根据X轴平台、Y轴移动支撑架上细小光源照射线性CCD阵列测量出X轴、Y轴精确位置。计算机确定下个X、Y坐标位置后,根据进给长度选择驱动直流电机和步进电机,根据线性CCD的位置反馈可以精准、快速控制X、Y轴坐标移动,大大提高3D打印的效率。

    一种大面积微透镜阵列的丝网印刷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72773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510972605.1

    申请日:2015-12-23

    Applicant: 福州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3/00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面积微透镜阵列的丝网印刷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根据微透镜阵列所需参数进行菲林设计和网版制作;接着进行UV感光树脂配制,使得UV感光树脂黏度在100CP-10000CP之间。印刷时将清洗过后的基板与网版对齐后在网版上倒入适量的UV感光树脂并将UV感光树脂摊匀后进行丝网印刷制备UV感光树脂阵列,根据透镜参数控制静置时间后,放置在所需波长的紫外线灯下进行固化,即可实现微透镜阵列的大面积生产。本发明所提出的制作方法只需根据微透镜阵列所需参数的进行菲林设计与网版制备,可以快速地制备大面积微透镜阵列,并提高微透镜阵列的一致性与精细度,尤其适合用于集成成像3D显示的微透镜阵列制备。

    一种实现智能显示器硬件模块自动化测试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94032A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510195790.8

    申请日:2015-04-23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智能显示器硬件模块自动化测试的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步骤1、在Linux环境对测试项目进行编代码;步骤2、编代码后形成一系列可自定义顺序调用的测试项目,并产生相应的测试事件;步骤3、将代码通过Linux编译环境进行编译,形成可执行文件;步骤4、测试时将可执行文件放于SD卡中,并在放入其他相关文件;步骤5、开机时检测是否存在进入测试模式的标志文件;步骤6、解析测试模式的.rc文件,进行测试代码的运行的初始化;步骤7、解析SD卡中.init文件确定测试顺序,并得到硬件模块信息;步骤8、测试时配合机器视觉,对所有测试项目进行完全自动化测试,并采集测试结果进行质量报告统计。本发明操作简单,且将各个测试项目达到自动化测试的目标,项目测试时不需要人为跟踪和操作。

    侧入式导光板的光耦合模块及使用该模块的背光模组

    公开(公告)号:CN104793282A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510196272.8

    申请日:2015-04-23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入式导光板的光耦合模块,包括一发光源、一集光器和一散射罩;所述发光源位于所述侧入式导光板的一侧,与侧入式导光板入光端面非直接耦合;所述集光器沿着光传播方向位于发光源和侧入式导光板之间,将所述发光源发出的光束收集、缩束并会聚;所述散射罩包设在所述发光源和集光器外侧,进行限位,散射罩内表面涂布一光学扩散层,用于二次收集光耦合过程损失的光能,所述散射罩设置有一出射端口与侧入式导光板入光端面对接,还涉及使用该模块的背光模组。本发明解决了导光板厚度受制于发光源截面宽度的问题,不仅能提升光能利用率,降低系统功耗,实现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还能独立于背光模组独立装卸,方便维护,节约成本。

    一种基于寻找特征值的K近邻手写识别系统算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66101A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510192532.4

    申请日:2015-04-2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寻找特征值的K近邻手写识别系统算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对字符图像进行预处理,将所述字符图像转化成1*A2二维矩阵;步骤S2:取不同字符的对照图像各B张作为训练集,经矩阵合并,阈值设定及数值重置得到其各字符对应的特征矩阵M;步骤S3:根据所述特征矩阵M及最近邻算法确定最终匹配的字符。本发明极大地降低了原本knn的计算复杂度和所需的存储空间,加快了手写输入的识别速度,让极大规模的最近邻的数据处理变为可能,并且该算法使每个训练集的字符都保持相对的独立,可以极大方便的将其转变为并行计算模型,进一步提升算法的执行速度和实用性。

    一种对狭缝光栅设计的参数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48717B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310005900.0

    申请日:2013-01-0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狭缝光栅式裸眼立体显示技术领域,在传统的狭缝光栅裸眼立体显示器设计中,在增大可视区域左右尺寸和降低图像间相互串扰时,将会引起光能损失率增大。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对传统狭缝光栅设计的参数优化方法,在确保光能损失率可以接受的条件下,依据立体视觉要求进行仿真和实验,通过选取最佳狭缝宽度,使视区的左右尺寸增大,图像间相互串扰降低。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值相比较,本发明提出的优化方法使视区左右尺寸增大了150%,串扰值降低了13.9%,而光能损失率仅增加了14%。从而达到较佳的观看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共面转换蓝相液晶显示器件电极的3D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08214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410237623.0

    申请日:2014-05-3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面转换蓝相液晶显示器件电极的3D制造方法,所述电极可以深入到蓝相液晶中,降低驱动电压。采用叠层制造的方式,按如下步骤进行:(1)设计生成三维数字模型;(2)对三维数字模型进行近似处理,消除不规则的自由曲面,并将转化为三维打印机能接受和操作的STL格式;(3)进行分层切片,转化为一系列二维截面图形;(4)制备电极打印浆料;(5)利用3D打印设备对电极进行打印,采用固化或硬化的方式对材料进行3D成型;(6)将打印成型的电极进行后续处理,形成所需共面转换蓝相液晶显示器件的电极。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共面转换蓝相液晶显示器件电极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的缺点,且制作灵活性较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