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6518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750188.5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减温减雨装置及减温减雨模拟方法,包括温差产生箱体,温差产生箱体的顶部的外表面为耐热材料,沿顶部的一侧延伸出一个出气口;温差产生箱体的底部的内表面为吸热材料,底部一侧延伸出一个进气口;支撑支架,支撑支架设置有隔离侧板和多个支撑杆,隔离侧板与进气口相对设置;挡雨机构,挡雨机构架设在支撑支架上,挡雨机构包括可伸缩的挡雨棚,挡雨棚与支撑支架之间设置有联动机构,挡雨棚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沿着支撑支架的其中一侧伸缩。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温差产生箱体内部产生的温差、支撑支架以及挡雨机构的设计,无需电力即可实现支撑支架所围设的区域的减温减水,扩大了应用范围,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67577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772843.7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抽水蓄能电站出力的确定方法、设备及介质。抽水蓄能电站出力的确定方法包括:获取电网在抽水蓄能电站的目标调度期内的预测剩余负荷;获取目标调度期对应的电网基准负荷;利用电网基准负荷以及预测剩余负荷,将目标调度期划分为多个运行阶段,运行阶段包括抽水阶段、发电阶段以及停机阶段中的至少一个;调整抽水蓄能电站在至少一个运行阶段的出力初始值,以满足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约束条件;将满足运行约束条件时抽水蓄能电站在每一运行阶段的出力初始值,作为抽水蓄能电站在相应运行阶段的目标出力。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使得确定出的抽水蓄能电站出力能够适应电网负荷的变化趋势,以提高抽水蓄能电站的调峰填谷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644987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0503759.0
申请日:2023-05-06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6Q10/0631 ,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资源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水功能区的地表水资源分质评价方法及装置,包括:对待测流域进行子流域划分,生成子流域划分结果;划分水文响应单元,根据水文响应单元及水资源相关数据,构建SWAT模型;根据运行SWAT模型得到的水文水质模拟结果及水环境质量标准,得到逐日水质类别判断结果及逐日水资源量,并计算不同水质类别的水资源总量;获取水功能区对应的水质目标,对所述逐日水质类别判断结果达到所述水质目标的水资源量进行累加计算,得到所述水功能区的有效水资源量。本发明采取基于水功能区嵌套划分的河网划分思路,在水资源评价中能够识别不同的水功能区段及其水质标准,最终得出有效水资源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173578B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440831.6
申请日:2023-11-01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雪线高程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获取目标区域在融雪末期的平均积雪覆盖率对应的积雪区域栅格图像,基于积雪区域栅格图像和预设冰川编目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积雪覆盖率阈值;基于积雪覆盖率阈值,对积雪区域栅格图像进行雪线提取,得到雪线像元栅格图像;基于雪线像元栅格图像和预设数字高程模型,确定目标区域的雪线高程,由于通过积雪区域栅格图像和预设冰川编目数据,实现了对目标区域的积雪覆盖率阈值的动态率定,提高了积雪覆盖率阈值的准确性,同时根据积雪覆盖率阈值对目标区域的积雪区域栅格图像进行雪线提取,提高了雪线提取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了雪线高程的检测效
-
公开(公告)号:CN116644987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503759.0
申请日:2023-05-06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6Q10/0631 ,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资源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水功能区的地表水资源分质评价方法及装置,包括:对待测流域进行子流域划分,生成子流域划分结果;划分水文响应单元,根据水文响应单元及水资源相关数据,构建SWAT模型;根据运行SWAT模型得到的水文水质模拟结果及水环境质量标准,得到逐日水质类别判断结果及逐日水资源量,并计算不同水质类别的水资源总量;获取水功能区对应的水质目标,对所述逐日水质类别判断结果达到所述水质目标的水资源量进行累加计算,得到所述水功能区的有效水资源量。本发明采取基于水功能区嵌套划分的河网划分思路,在水资源评价中能够识别不同的水功能区段及其水质标准,最终得出有效水资源量。
-
公开(公告)号:CN116433054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702314.5
申请日:2023-06-14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G06Q10/063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径流量变化归因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先根据预设水文模型、水文气象数据和人类活动数据得到下垫面参数与目标气候因子和目标人类活动因子的第一关联关系,然后根据预设水文模型得到径流量与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参数因子的第二关联关系,第二关联关系携带下垫面参数与第二气候因子的补充关联关系,基于第二关联关系可以得到径流量变化与气候因子、下垫面参数因子、第一气候因子、第二气候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因子的归因关系,最后基于水文气象数据和人类活动数据对第一关联关系和第二关联关系进行求解,将求解结果代入上述归因关系得到各类径流量变化归因数据。本发明提升了径流量变化归因数据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011879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050333.4
申请日:2023-02-01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G06Q10/0639 , G06Q50/26 , G06F18/22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方法包括:首先获取指定时间范围内目标区域的植被指数,植被指数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及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值;其次根据植被指数,判断目标区域在指定时间范围内是否受过灾害扰动;然后若受过灾害扰动,则根据植被指数和指定时间范围的时间长度,确定目标区域的植被稳定性数据,植被稳定性数据包括植被抵抗力数据和植被恢复力数据;最后根据植被稳定性数据,评估目标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本发明通过上述方法步骤,可以判断目标区域是否受到灾害扰动,并获得在受到灾害扰动后的植被稳定性数据,准确的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569958B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1910832606.4
申请日:2019-09-04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IPC: G06N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混合人工蜂群算法的高维复杂水量分配模型求解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步骤1,初始化相关参数;步骤2,根据水量分配模型,随机生成一批初始蜜源;步骤3,在原蜜源以及三个新的蜜源中选择适应度最大的蜜源进入下一代;步骤4,在原蜜源和新蜜源中选择适应度较大的蜜源进入下一代;步骤5,判断是否放弃蜜源;步骤6,判断是否满足终止条件,本发明在保持了标准人工蜂群算法全局搜索能力的基础上,吸收了差分进化策略、异维学习策略以及粒子群搜索策略的优点,增强了跳出局部最优值的能力,提高了搜索效率,具有更好的寻优能力和更快的收敛速度,为求解高维、复杂、非线性水量分配模型提供了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3837666A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11393790.0
申请日:2021-11-23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改进CMI指数的农业干旱评估方法,包括:步骤S1,构建基础数据信息库;步骤S2,改进土壤水量平衡方程;步骤S3,灌溉设计;步骤S4,构建CMI干旱评估模型;步骤S5,采用构建的CMI干旱评估模型估算作物湿度指数值,对照CMI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对区域历史及当前旱情进行评估。本发明综合气象信息和农业灌溉活动对干旱发展进行动态评价,提高了农业干旱评价的准确性和监测的时效性,在高频度灌溉农作区的干旱评估具有优势,从而为深入了解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农业干旱机制,指导大型农作区的干旱风险管理及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407897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946366.8
申请日:2021-08-18
Applicant: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源互济供水模式的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的设计方法,包括:步骤S1,嵌套式HRU划分;步骤S2,HRU属性设计;步骤S3,多源互济供水模块设计;步骤S4,SWAT模型改进。本发明以SWAT模型为基础,开发一种分布式的自然‑人工水循环动态互馈模拟模型,使其具有了自然水循环与人工侧枝水循环动态互馈、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调控一体化模拟功能,可完成基于城市多水源供水和多水源灌溉供水模式的流域自然‑人工水循环过程模拟,不仅反映水循环过程对人工取用水的影响,同时还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调控对水循环过程的实时干预作用,从而为深入了解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机制,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