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71233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083530.7
申请日:2014-03-07
Applicant: 铃木株式会社
Inventor: 渥美亮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45 , B62D1/16
Abstract: 提供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该支撑构件的结构构造成:形成为独立构件的支持件(6)设置于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轻合金支撑构件(1)与位于车辆前侧的车身板(5)之间;支持件(6)和支撑构件(1)连接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车身板(5)排列在一排;支持件(6)固定为与支撑构件(1)的内侧重叠;在固定部位(P)处,设置有使支持件(6)的一部分和支撑构件(1)的一部分形成为突出形状的突出部(6a、6b、1a、1b),支持件(6)的突出部(6a、6b)分别对应于支撑构件(1)的突出部(1a、1b);在突出部中,通过将螺栓(7)沿突出方向插入支撑构件(1)和支持件(6)对支撑构件(1)和支持件(6)进行紧固,由此将支撑构件(1)固定至支持件(6);并且在支持件(1)上形成有从固定部位(P)朝向车辆前侧延伸的缺口部(14)。
-
公开(公告)号:CN102381361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110249477.X
申请日:2011-08-25
Applicant: 铃木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转向支撑构件(1)由平行配置的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构成;第一支撑构件(9)横跨整个车辆宽度配置,第二支撑构件(10)配置在与驾驶员座椅侧的前方位置对应的区域;第一支撑构件(9)和第二支撑构件(10)与转向支架(11)连接;第二支撑构件(10)的车体侧端部与第一支撑构件(9)一起经由端部连接支架(8)安装到车体,第二支撑构件(10)的车体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经由中间连接支架(12)安装到第一支撑构件(9);中间连接支架(12)经由第一支撑件(13)连接到地板(5),并且经由第二支撑件(14)连接到车颈上板(2)。
-
公开(公告)号:CN106494515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610719720.2
申请日:2016-08-24
Applicant: 铃木株式会社
Inventor: 渥美亮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轴固定构造。该转向轴固定构造能够提高固定构造自身的刚性从而提升振动性能、耐久性能。转向轴固定构造(100)是在转向支承梁(102)上固定转向轴(104)的结构,该转向支承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两端固定在车身侧面,其中,转向支承梁包括:托架(110),其具有在转向支承梁的车辆前侧悬挂转向轴的前侧悬垂部(124);以及第1撑条(112),其连接托架和前围板(106),托架包含彼此相对的一对相对壁(128、130),第1撑条包含彼此相对的一对固定壁(134、136),托架和第1撑条在第1固定部位(118)固定在一起,在第1固定部位,一对固定壁在前侧悬垂部的车辆前侧夹持并固定一对相对壁。
-
公开(公告)号:CN104163193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410206746.8
申请日:2014-05-15
Applicant: 铃木株式会社
Inventor: 渥美亮
IPC: B62D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支承构件的构造。该转向支承构件的构造在自车身侧方承受碰撞负荷时抑制支柱部向车身内部移动。在转向支承构件(1)的开口部(1A)的缘部(1U、1L)上设有:侧部(11),其与安装于车身的安装部(2)连接且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倾斜部(12),其与侧部(11)和基本部(10)连接。倾斜部(12)相对于转向支承构件(1)的轴心倾斜,以使开口部(1A)在侧部(11)处的宽度与开口部(1A)在基本部(10)处的宽度不同。倾斜部(12)形成为使其强度低于侧部(11)的强度和基本部(10)的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340162B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410364699.X
申请日:2014-07-28
Applicant: 铃木株式会社
Inventor: 渥美亮
IPC: B60R21/2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1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门部(1)的构造。在气囊膨胀展开时,首先由高强度部承受气囊门部所承受的负荷,通过低强度部沿气囊门的展开方向伸展来吸收传递到低强度部的部分负荷,而能够抑制在构件改变部位发生断裂,能够确保气囊的稳定的展开动作,并且通过利用低强度部吸收由车厢内部环境导致的热变形,从而抑制外观上的美观变差。其设于车厢内部(R),且其材质不同于周边部位的仪表板(2)的材质,其特征在于,在气囊开裂部(12)与构件改变部位(13)之间设有作为高强度部的加强壁(14)和作为低强度部的缺口(15),该气囊开裂部形成于气囊门(11),该构件改变部位位于气囊开裂部的周边;加强壁配置于气囊开裂部侧,缺口配置于构件改变部位侧。
-
公开(公告)号:CN104071233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083530.7
申请日:2014-03-07
Applicant: 铃木株式会社
Inventor: 渥美亮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45 , B62D1/16
Abstract: 提供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该支撑构件的结构构造成:形成为独立构件的支持件设置于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轻合金支撑构件与位于车辆前侧的车身板之间;支持件和支撑构件连接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车身板排列在一排;支持件固定为与支撑构件的内侧重叠;在固定部位处,设置有使支持件的一部分和支撑构件的一部分形成为突出形状的突出部,支持件的突出部分别对应于支撑构件的突出部;在突出部中,通过将螺栓沿突出方向插入支撑构件和支持件对支撑构件和支持件进行紧固,由此将支撑构件固定至支持件;并且在支持件上形成有从固定部位朝向车辆前侧延伸的缺口部。
-
公开(公告)号:CN104139801B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410188926.8
申请日:2014-05-06
Applicant: 铃木株式会社
Inventor: 渥美亮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支承构件的构造,该转向支承构件的构造通过由两个部件构成连结车身和转向支承构件的构件,从而能够提高转向支承构件的支承刚性,并且高效且稳定地吸收因冲撞时的外部负荷而产生的能量。转向支承构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且通过连结构件连结于车辆前方侧的车身,在该转向支承构件的构造中,连结构件构成为:将第1加强件和第2加强件配置为在从车辆上方观察时彼此重叠,该第1加强件自车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直线地延伸并连结于转向支承构件,该第2加强件在车辆前后的位置固定于第1加强件;在第1加强件上,在第1加强件与第2加强件之间的固定点之间,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带有宽度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成为低刚性的脆弱部。
-
公开(公告)号:CN103043024B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210299912.4
申请日:2012-08-22
Applicant: 铃木株式会社
Inventor: 渥美亮
IPC: B60R21/233 , B60R21/2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21/231 , B60R21/205 , B60R21/233 , B60R2021/23107 , B60R2021/23308 , B60R2021/23386
Abstract: 一种前排乘客安全气囊,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通过缩短通过气体供给而膨胀的主囊到达乘客头部的时间和通过使用副囊防止主囊的未对准来提高安全气囊的乘客保护性能。前排乘客安全气囊(1)包括安全气囊(14),当气体被供给时安全气囊(14)朝向乘客(M)侧膨胀,安全气囊(14)具有朝向乘客(M)头部(Ma)膨胀的主囊(15)和与主囊(15)一体化且朝向挡风玻璃(3)膨胀以通过接触挡风玻璃(3)来支撑主囊(15)的副囊(16),副囊(16)设置在主囊(15)的上部,以临时安置的方式被收纳,当主囊(15)膨胀时压制主囊(15)的上部,通过穿过主囊(15)对流的气体的流入,副囊(16)膨胀比主囊(15)的膨胀晚。
-
公开(公告)号:CN102381361B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110249477.X
申请日:2011-08-25
Applicant: 铃木株式会社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1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向支撑构件的结构。转向支撑构件(1)由平行配置的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构成;第一支撑构件(9)横跨整个车辆宽度配置,第二支撑构件(10)配置在与驾驶员座椅侧的前方位置对应的区域;第一支撑构件(9)和第二支撑构件(10)与转向支架(11)连接;第二支撑构件(10)的车体侧端部与第一支撑构件(9)一起经由端部连接支架(8)安装到车体,第二支撑构件(10)的车体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经由中间连接支架(12)安装到第一支撑构件(9);中间连接支架(12)经由第一支撑件(13)连接到地板(5),并且经由第二支撑件(14)连接到车颈上板(2)。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