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90218A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210409998.5
申请日:2022-04-1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晶态MOF纳米光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首先采用氟硼二吡咯为母核,通过多碘化、多羧酸化衍生制备得到一种近红外光敏剂。以上述近红外光敏剂为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构建得到一种具有光动力活性的MOF纳米光敏剂。制备得到的MOF纳米光敏剂呈非晶态,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光照条件下,表现出高效的光动力活性,本发明在细胞及动物水平上验证了其光动力效应。此外,本发明制备的非晶态MOF纳米光敏剂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发射波长均位于近红外区域,有利于采用近红外光进行深部肿瘤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198934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10622798.8
申请日:2015-09-25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07F15/00 , A61K31/555 , A61K41/00 , A61K49/00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近红外吸收的光动力学活性的铂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从结构上,此铂类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共轭体系,在近红外区域具有强的吸收与发射。顺铂分子片段与氟硼二吡咯类染料分子片段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具有双重治疗效果的单分子结构,即单分子内的化学治疗与近红外区域的光动力学治疗。本发明通过光谱手段发现顺铂分子片段的引入显著提高了氟硼二吡咯类染料分子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单线态氧生成效率,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印证了其光动力治疗的效果。另外,单分子内光动力学治疗与铂类化学治疗的联用大大地降低了肿瘤细胞致死剂量,从而有效避免传统铂类药物高剂量治疗的弊端。
-
公开(公告)号:CN120022226A
公开(公告)日:2025-05-23
申请号:CN202510520027.1
申请日:2025-04-24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A61K9/00 , A61K47/36 , A61K41/00 , A61P35/00 , A61M37/00 , C07F5/02 , C09K11/06 , A61N5/06 , A61N5/10 , A61M36/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药物系统递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放疗增敏微针及其应用。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粒体靶向光敏微针体系的设计及其在黑色素瘤放射增敏放疗的应用。本发明将微针(MNs)的智能化递送平台与线粒体靶向光动力治疗进行融合,为黑色素瘤放射增敏治疗开辟了新范式。本发明采用可溶性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微针阵列,负载线粒体靶向光敏剂。微针穿透角质层后,在真皮层快速溶解,释放光敏剂并实现线粒体靶向富集。随后,在660 nm光照条件下,光敏剂在线粒体基质内产生活性氧,直接破坏线粒体结构与功能,从而诱导线粒体ROS风暴,从而提升肿瘤放疗敏感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790218B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0409998.5
申请日:2022-04-1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晶态MOF纳米光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首先采用氟硼二吡咯为母核,通过多碘化、多羧酸化衍生制备得到一种近红外光敏剂。以上述近红外光敏剂为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构建得到一种具有光动力活性的MOF纳米光敏剂。制备得到的MOF纳米光敏剂呈非晶态,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光照条件下,表现出高效的光动力活性,本发明在细胞及动物水平上验证了其光动力效应。此外,本发明制备的非晶态MOF纳米光敏剂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发射波长均位于近红外区域,有利于采用近红外光进行深部肿瘤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330006B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010149420.1
申请日:2020-03-04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氢卟吩纳米光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二氢卟吩光敏剂与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于有机溶剂中混合,在静电相互作用下,所述二氢卟吩光敏剂与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发生自组装,形成所述二氢卟吩纳米光敏剂;所述二氢卟吩光敏剂包括二氢卟吩e6、二氢卟吩e6铜化合物、二氢卟吩e6锌化合物、二氢卟吩e6锰化合物。本发明还公开了由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二氢卟吩纳米光敏剂及其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二氢卟吩纳米光敏剂呈两亲性,在水体系以及生物体液中可快速自组装形成尺寸均一且稳定的纳米粒,有利于高选择性肿瘤富集,提高光治疗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