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547010B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1810478727.9
申请日:2018-05-1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热双致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材料和应用,所述的变色纤维由二炔化合物和作为纺丝基材的高分子聚合物/热固型聚氨酯混合聚合物,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复合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工艺可控,且所制得的光/热双致变色纤维,性能稳定且具有较高的响应灵敏度,具有两种不同的变色效果,可用于纺织服装、化学防伪、传感器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8547010A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810478727.9
申请日:2018-05-1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热双致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材料和应用,所述的变色纤维由二炔化合物和作为纺丝基材的高分子聚合物/热固型聚氨酯混合聚合物,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复合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工艺可控,且所制得的光/热双致变色纤维,性能稳定且具有较高的响应灵敏度,具有两种不同的变色效果,可用于纺织服装、化学防伪、传感器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9144284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468942.2
申请日:2024-10-2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层核壳异质类冰霜结构Y2O3@SiO2@PPy@MnO2吸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吸波复合材料由多层核壳微球和纳米棒组成,呈类冰霜结构;所述多层核壳微球是以Y2O3为芯材,依次包覆SiO2层、PPy层;所述纳米棒为MnO2。本发明以氧化钇为芯材,通过Stober法在其表面均匀包覆SiO2,形成单层核壳结构。之后,引入C、N元素,在其表面再包覆一层PPy,形成“霜杈”Y2O3@SiO2@PPy,再以棒状MnO2作为“霜枝”,强化了界面极化效应,构建导电网络,有效提升了整体的电磁波吸收效率。该吸波复合材料解决单一组分衰减能力不足、有效吸收带宽窄的问题,呈现出极强的介电极化能力。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廉、适应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7445504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359015.2
申请日:2023-10-19
Applicant: 山西新华防化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江南大学
IPC: B32B27/02 , B32B27/34 , B32B27/32 , B32B27/12 , B32B27/08 , B32B27/04 , B32B27/06 , B32B27/28 , B32B33/00 , B32B7/12 , B32B37/06 , B32B37/10 , B32B3/24 , B32B38/08 , A41D31/02 , A41D31/04 , A41D31/14 , D06M15/643 , D06M13/50 , D06M11/46 , D06M15/61 , D06M15/03 , D06M11/74 , D06M101/36 , D06M10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气型生化防护材料;由自上而下的外阻隔防护层材料、双效吸收固定层材料及贴肤层材料通过热压复合而成,相邻层间通过粘合剂粘合,利用平板热压机升温使层间粘合剂融化并粘在织物上,加压后多层材料复合为一体;所述外阻隔防护层材料由双疏涂层及PTFE膜复合而成,所述双效吸收固定层材料由双效整理剂与非织造布复合而成,所述贴肤层材料的材质为聚丙烯非织造布;本发明防护材料平衡防护性能与热湿舒适性,采用本发明防护材料可以防护甲苯、芥子气等生化毒剂以及化工生产中的高浓度强酸碱,并保证服用透湿气舒适性,较低的面密度减少穿着负荷,为生化防护服提供一种质优价廉的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5403032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211172353.0
申请日:2022-09-26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1B32/1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纤维的制备方法,利用浮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FCCVD)生产碳纳米管并连续纺丝,生产了碳纳米管纤维。本发明所述的碳纳米管纤维由以下重量分数比的原料制成:纳米金(催化剂)1~2%、二茂铁(催化剂)1~2%、噻吩(催化助剂)0.5~1%、去离子水(供氧剂)5~6%、及有机溶剂90~95%。本发明碳纳米管纤维利用CO2作为碳源,有效解决了温室效应源头问题,所生产的碳纳米管纤维及纱线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本发明所用方法简单,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能够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5434166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163124.2
申请日:2022-09-23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染料染色锦纶织物的绿色制备方法,首先以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为接枝单体,并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在锦纶织物表面进行接枝改性,使得织物表面变成亲水性并含有两性离子;再利用天然染料上染处理后的锦纶织物最终获得多彩颜色锦纶织物。由于处理后的织物表面带两性电荷,有助于提升多种天然染料染色深度和色牢度。本发明所用原料绿色无毒,制备工艺绿色环保,节能且效率高,避免了传统天然染料媒染带来的环境问题,兼具经济、环保双重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662394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011515869.1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9K11/06 , C09K11/02 , D06M23/12 , D06M13/144 , D06M13/188 , D06M13/368 , D06M1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刺激荧光/可见光颜色双响应胶囊及其合成方法,属于化学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特定分子结构设计,使得4‑二甲氨基水杨醛与丙二酸二甲酯发生接枝反应,制备出具有多个不饱和官能团的发色分子,将其与相变材料混合实现溶剂相态调控的光学双响应可逆输出,相对于常规的三组分有机热响应材料,本产品只需要两组分,即发色体分子和相变溶剂,因此其制备过程更简化,性能稳定性也更强。通过微胶囊包覆后,材料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性能得以稳定保持,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661927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11515924.7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外光激发变色/加热复色的聚氨酯及其合成方法,属于化学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合成方法,包括将荧光黄、烷基二胺化合物及溶剂混合均匀后,于机械搅拌下加热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将产物烘干并通过层析色谱法提纯,获得荧光黄衍生物;将二异氰酸酯、聚二元醇溶解于溶剂中于机械搅拌下加热反应一段时间,然后加入扩链剂并缓慢滴加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继续反应,然后在上述反应物中加入荧光黄衍生物,继续加热反应,待反应结束后用溶剂浸泡冲洗以移除未参与反应的单体,随后将上述反应物干燥,得到即得最终产品。目标产物紫外光激发变色/加热复色的聚氨酯在军事、防伪、加密、服装、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372526B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0510365.9
申请日:2021-05-1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梳状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法及其所得聚氨酯与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先加羟基硅油、IPDI与四氢呋喃反应;再加2,2‑二羟甲基酸和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反应后降温;接着加聚醚二元醇N120,升高温度;然后加KH550与缩水甘油,将体系温度下降,加四氢呋喃,搅拌中和成盐;最后旋蒸提纯得到梳状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经过浸轧、定型可进一步得到梳状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涂层改性织物。所述制备的梳状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用于织物的柔软整理。本发明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不仅可以提高织物的柔软手感,而且具有优异的耐摩擦耐久性能,有利于延长织物产品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8774460B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810392507.4
申请日:2018-04-27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9D183/04 , C09D133/04 , C09D127/12 , C09D151/08 , C09D5/16 , C08F283/12 , C08F212/08 , C08F220/34 , C08F22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草莓型微胶囊的芳香缓释自清洁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涂层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所制成:草莓型微胶囊5~40份、水性树脂20~60份、助剂0.5~5份、去离子水5~30份。本发明的基于草莓型微胶囊的芳香缓释自清洁涂层具有草莓型微胶囊的表面结构和微胶囊包覆的香精赋予微胶囊疏水和香味缓释性,同时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制备过程绿色环保,可通过多种方式涂覆于不同物体表面上应用。本发明基于草莓型微胶囊的芳香缓释自清洁涂层涂覆在织物或家纺产品上既具有超疏水性有具有持久的香味缓释功能,在纺织产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