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13937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038547.0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深部岩体力学室内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应力条件下水或气扰动高温岩体的装置及方法,包括岩石试样、力学试验组、环境扰动组和控制监测组,环境扰动组包括进气阀、控气阀、进气管、气箱、测温管、温度显示器、水箱、加热层、进水阀、控水阀、进水管、加热器、出水出气管、容器、温度控制箱、转接头、连接胶皮塞头、排气口和出水出气控制阀;该装置通过环境扰动组改进了传统岩石力学试验先加热→再浸水→最后施加荷载的试验步骤,而是在更符合深部高地温岩体实际工程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即满足在高温和荷载同时作用下,水或气实时扰动岩石的多场耦合力学性能试验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4386290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210101179.4
申请日:2022-01-27
Applicant: 青岛理工大学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 , 中建南方投资有限公司 , 桂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双模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五维空间效应试验系统的方法,首先制作地层相似材料模型;然后布设纵横向地表监测点;安装盾构机模型,进行盾构施工;盾构机模型采用双盾体模式;盾构施工过程中进行五维监测:设计步长和时间维度地表沉降数据观测方法,结合三维扫描获得五维数据;最后根据监测的数据,进行变形信息处理,进而实现五维数据采集。本方案通过相似材料模拟技术对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效应进行物理模拟,以确定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步长效应以及时间效应,为揭示和分析盾构隧道施工造成地表沉降的空间、时间特性,确定地表沉降在盾构步长影响下以及时间效应影响下的演化规律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30943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444954.5
申请日:2024-04-15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 深圳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D9/06 , E21D9/00 , E21B47/00 , E21B47/0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孤石清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隧道盾构区间孤石边界以及清理孤石的方法,包括基于初步位置进行第一批钻孔和第二批钻孔,确定孤石的边界,并计算出孤石的厚度;按照孤石不同部位的厚度,将剩余的第一批钻孔和第二批钻孔进行钻孔;在孤石钻孔内侧安装温度传感器,并将液氮注入到孤石所有钻孔内部,使得孤石在液氮作用下冻结;测定孤石内部的温度值,当所有钻孔内部温度达到零下三十度以下时,注入液氮;持续注入液氮后,采用冲击设备对冻结的孤石进行冲击,直至孤石破碎成小块岩石;采用高清探头摄像机伸入钻孔内部查看孤石的破碎情况,当还存在较大块岩石时,继续采用冲击装置进行冲击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1721395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072412.1
申请日:2023-08-24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石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根据能量演化曲线确定岩石长期强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计算岩石的能量值;计算岩石的弹性模量;计算岩石的泊松比;将能量值、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得到岩石长期强度,通过对岩石的能量值、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进行计算,得到岩石的各个数据值,再将岩石的能量值、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数据等数据值代入公式中计算得出岩石的长期强度,本方法更加简单且误差较小,从而解决现有的确定岩石周期强度的方法较为复杂,且误差较大误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07418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935648.7
申请日:2023-07-27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 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物理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考虑变角度的深部隧道抗错断模型试验装置,包括物理模型支架、加载组件和铺设挡板,加载组件包括链条、侧向加载气缸、气囊、上部小型加载气缸和控制支架;加载组件用于改变物理模型支架角度,模拟变角度试验,使得试验结果更加准确,试验时,侧向加载气缸对物理模型支架施加侧向压力直至预定值,通过所述转动装置和所述链条的作用下,使得物理模型支架缓缓倾斜,将气囊充满压力,再将上部小型加载气缸加载到气囊上部,调节物理模型支架角度,按照设定速率开始抬升,使得物理模型支架整体产生错动,记录下围岩压力和铺设挡板位移,待到试验结束后拆除物理模型支架,并将破坏后铺设挡板进行拍照。
-
公开(公告)号:CN114926961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526453.2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G08B2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程地质防灾减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含断层岩质边坡的滑坡检测预警装置和方法;包括调节组件、监测组件和预警组件,调节组件包括显示控制器和伸缩室,监测组件包括弹簧室和检测器,弹簧室包括两个第二外壳、两个弹簧、两个第一垫块、两个第二垫块和两个控制杆,通过检测器检测分析岩层下断面的走向和倾角,伸缩室调整弹簧室,使得弹簧室与岩层下断面为相同的走向和倾角,并通过检测器对弹簧的形变量进行监测,显示控制器将弹簧的形变模拟岩层下层的形变,并计算岩层滑移速率,从而对岩质边坡的断层滑移的监测,解决现有预警装置不能很好地观测断层的动向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948053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930903.5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体稳定性技术领域,公布了一种滑移式危岩崩塌试验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装置顶部设置有可移动竖向加载装置,对危岩体施加竖向荷载,危岩与母岩之间结构面张开度增大,所述试验装置设置承台夹具稳固母岩,所述试验装置平台板上的控制面板调整荷载数值,岩体移动变化通过全站仪和全场应变测量系统进行观测。该装置能够对自然界危岩体在自重力作用下的结构面演化特征、失稳崩塌规律进行模拟,整个过程克服了传统实地监测时间长、成本高的缺点。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观测方便、试验时间短、成本低等优点,该试验装置能够对多种尺寸危岩体崩塌进行模拟,满足各种构造面情况下滑移式危岩崩塌试验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0866318A
公开(公告)日:2020-03-06
申请号:CN201911397664.5
申请日:2019-12-30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G06F30/17 , G06T7/00 , G06Q50/26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危岩失稳模式判别方法及装置,本装置主要包括:输入板块、工作板块、判别板块。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危岩失稳模式判别方法及装置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能够体现危岩失稳模式类型识别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问题,能够为危岩失稳模式的分类判别以及为危岩崩塌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20024423A
公开(公告)日:2025-05-23
申请号:CN202510223314.6
申请日:2025-02-27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B62D57/032 , B25J11/00 , B25J19/02 , G01S17/86 , G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危岩监测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危岩监测的仿生爬行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包括机身装置、爬行结构、感知与监测系统、运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和遥控装置,通机身装置为爬行结构、感知与监测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提供了安装条件,当需要在陡峭岩体表面工作时,启动遥控装置与机器人进行匹配,并控制机器人进行爬行,打开感知与监测系统实时采集视频数据、裂缝数据、实时定位数据、生成地图,并通过通信系统将数据传输到遥控装置,通过人为观察危险岩石,危险岩石确定后通过遥控装置进行危岩标记和定位,从而解决了现有移动式机器人吸附稳定性较差难以在陡峭岩体表面工作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580876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591002.2
申请日:2024-11-08
Applicant: 桂林理工大学
IPC: G16C20/70 , G06N3/006 , G06N3/045 , G06N3/0442 , G06F18/214 , G06N20/20 , G06T5/70 , G06T7/62
Abstract: 一种干湿循环下铅离子对土裂隙分形维数的智能预测方法,涉及土裂隙分形维数预测技术领域。技术方案:采集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样本数据分为预测样本和训练样本;训练样本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麻雀优化算法对BiLSTM、GRU、Xgboost和RVM模型参数进行寻优,以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麻雀优化算法最优解为基础建立满足要求的土体裂隙分形维数的预测模型;把预测样本带入到BiLSTM、GRU、Xgboost和RVM模型参数,将得到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分形,验证模型可行性。有益效果:本发明有效提高预测精度与效率、降低研究成本与时间、推动土壤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不仅有助于推动土壤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还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
-
-
-
-
-
-
-